朱元璋大兴南北榜案意欲何为(下)


二十年代拍摄的江南贡院全景图片 (图源网络)



朱元璋大兴南北榜案意欲何为(下)
——读《弇山堂别集·科试考》笔记


       (上接前文)明王朝建立之初,当时退往长城以外的元朝残余势力仍然经常袭扰北方边境,明朝也多次大规模征调军队出塞讨伐,终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对于明王朝来说,笼络北方士大夫,稳定北方局面,在南北籍贯的统治阶级人士中调节分配权力尤显重要。当然,朱元璋的激烈反应,也与“蓝玉案”密切相关。

       震动明王朝上下的蓝玉谋反案,持续数年,株连人数达到10万人,其中尤以各级官吏居多。蓝玉常年镇守北方,案件爆发后,因他而遭株连的官员,也多为北方人,其中科举出身的北方官员甚多。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朱元璋自然深懂“恩威并施”之道,缓和与北方知识分子间的矛盾,稳固统治,就成了他的必然选择,而科举是最好的方式。然而,无论主考刘三吾,还是受命复核试卷的张信,均书生意气太重,不了解朱元璋的用意,自信无舞弊,仍坚持“江南本多俊才”。这样,诸位公正的考官,只好无奈地做了替罪羔羊。

       从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来看,这是“南强北弱”大格局所致。

       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现象,从唐王朝安史之乱时开始到明朝以前就已经形成。明朝建立后实行的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非但没有改变这种趋势,相反则继续拉大。北方并非无人才,朱元璋的几度文字狱,遇害者大多是北方文人,故许多名士们隐居山林,对明王朝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同时,明朝科举以“八股文”取士的考试方式又给南方学子提供了优势。

       事实上,从洪武三年明王朝第一次科举考试开始,南方考生的成绩,就一直在北方考生之上。“南北榜”案之前的明王朝六次廷试,状元清一色都是南方人。而从录取比例上看,也是南方中榜者逐渐增多,北方中榜者日益减少的趋势。“南北榜”事件的发生,恰好给了诸多北方官员“反攻倒算”的机会。在整个事件中,连连弹劾考官的御史们,大多来自于北方。如此情形,连后来修《国榷》的谈迁也感慨:“众议汹汹,非为公怒,乃为私怨也。”

       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的影响深远。此后的第二年,朱元璋死去,来不及将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想法定为制度。直到明仁宗洪熙二年(1425),由内阁大学士杨士奇制定办法,卷子照样弥封誊录,但注明“南”、“北”字样,分配名额是“南六十,北四十”。明仁宗赞同说:“往年北士无入格者,故怠惰成风。今如是,则北方学者亦感奋兴起矣。”此后,又具体划分为南、北、中三大区,具体确定各省所占名额,并按户口增减而加以调整。清承明制,始终执行了南北分省取士的制度。

       “南北分榜”制度,无论在明王朝,还是明王朝以后,从普及文化教育到平衡政治关系,乃至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当然,其负面作用也不容回避,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对明朝官场“老乡政治”的推波助澜。自“南北榜”划分之后,明朝官场上的官员关系,除了师生关系外,老乡关系也呈越演越烈之势,同期中榜的考生,地域之间的亲疏尤其明显,甚至同榜而出的考生间拉帮结派也渐成常态。

       平心而论,朱元璋从缓和与北方知识分子间的矛盾,稳定北方局面,稳固明王朝统治出发,采取“南北分榜”措施,应该是具有深谋远虑的战略思想的。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本来可以解释清楚的政治策略问题,朱元璋却大动“不测之威”,大兴冤案,残忍地诛杀无辜,充分暴露了其过于偏激,独断专行的残暴本性。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1

评论列表 写一个评论

浦江客
08-21
感谢编辑在网站首页“历史”栏目头条推荐,欢迎大家评论指点!!!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浦江客

浦江客

擅长 历史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