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奇趣录——行花街
“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朵朵红花鲜,朵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晒。”这首童谣“行花街”陪伴多少广州人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天。可以讲,行花街既是广州人的一种传统又是一种时尚。所谓行花街只不过是广州人的一个俗称,其实就是逛花市。花市,顾名思义即是买卖鲜花的市场,然而,广州花市自古以来声名远扬,而且以前广州花市还是全国范围内唯一的花市。不过,广州人所讲的行花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逛花市这么简单,它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和源远流长的情结。
广州的花市号称百年花市,但这个只不过是个形象的叫法,其实,广州的花市已有很长的历史,远不止百年之久。一直以来,花市按惯例从每年的年廿八开市,至年卅晚午夜收市,所以,旧时广州花市也称为除夕花市,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才改称“迎春花市”。的确,在花城,行花街,既能让人们领略万紫千红的花花世界,又有广州人所讲的好意头,所谓:年晚行花街,来年行大运。于是乎,行花街就成了广州人独特的过年民俗风情。
据记载,早在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也就是现在河南工业大道西一带就有许多种鲜花的花田。相传,南汉皇有一位如花似玉的宠姬就是庄头村的花女,她有个花一样的名字叫作素馨。关于素馨女的传说,旧时在广州流传甚广,不过,传说终归只是传说。而当时,买卖鲜花已成行成市,却是个史实,只不过当时不是叫花市,称为花墟。每年的年初七,所谓“人日”那日,城里人成群结队过海到河南地趁花墟成为一种习俗。宋代大诗人杨万里来到广州也去趁过花墟,之后,大诗人留下这样的诗句:“月在荔枝梢头,人行茉莉花间。但觉胸吞碧海,不知身落南蛮。”其实人日趁花墟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了很久。直到明末清初时期,在芳村花地观音庙形成了一个颇有规模的专业鲜花市场,叫做大策花市,花墟才改称为花市,应该讲大策花市是广州最早的专业鲜花市场。
不过,早期的花市是一年到头日日开市的,当时的人形容为:“花地接花津,四时皆似春,一年三百六,日日卖花人。”旧时,由河南地满栽鲜花渡珠江过来的艇仔多数泊在五仙门码头,而五仙门一带也逐渐形成零售、批发、储运鲜花的一条龙。据说,当时还流行一种风气,说是城内一些风流公子哥,经常成群结队到五仙门,不为买花而来,而为同那些卖花女打牙铰,也因此五仙门码头被人称为“花渡头”。后来,花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品种也越来越多,并转移到广州市中心藩暑前,即是现在的财厅前。再后来花市又迁到双门底,即是现在的北京路和西湖路交界处一带,这个时候的广州花市,已变成每年一度的除夕花市,每年年廿八开始广州人以及到广州的外来游客聚集到双门底,游花街渐渐成为一种过年习俗。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将花市分区开设,并将除夕花市正式取名为“迎春花市”,除此之外,越秀公园、文化公园、流花湖公园等***小小的公园,也在春节期间举办多姿多彩的花展,广州成了名符其实的花城,这个也是广州花市第一个鼎盛时期。当时的***人***、***、***等,都亲自南下广州游花街。“广州好,花市百花开,除夕东风花共醉,芬芳盈掬挈春回。曙色破天来。”当年广州市市长朱光的这首词描绘了广州城数里长街,鲜花盛放,吐艳争芳的美丽景象。
***期间,广州迎春花市停办了六年,直到1973年才恢复。改革开放后,广州的迎春花市迎来了第二个鼎盛时期。以前花市上的品种都是本地的一些传统花卉,改革开放后的花市,大批国外的名贵花卉品种被引进来。不过,对于这些洋品种还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广州人始终还是中意传统的本地金桔、富贵竹、桃花、发财树等。开讲有话,“一支银柳到门来,左添贵子右添财”。毕竟“平安”、“富贵”才是人们最大的新年祈望。
二零一七年元月一日转载于微信网络 陈平 陈平印象
民风民俗奇趣录——行花街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OTI5MzY2OQ==&mid=2651249373&idx=1&sn=71c2afbc06eaceb2a5b123658165959a&chksm=f261c4d7c5164dc19e5604b910e1c0865472ab0f41f0f53d843af706846403abe9678edba608&mpshare=1&scene=5&srcid=0125hEXSuFORal7AkzfvT4QV#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