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是什么节目?
让我锁定北京时间晚九点钟。
像等待“小朋友们,小喇叭开始广播啦!”聆听孙爷爷讲故事。
像端着饭碗听着评书“平原游击队”,崇拜着侦察员肖飞。
像盼望着神秘的声音,“夜幕下的哈尔滨”知道了王刚。
像几年前哄小外孙睡觉,听着“蓝调北京”缓缓音乐进入梦乡……
北京人文地理群每天晚上一小时的固定话题“北京话”聊天,让我向往,让我入迷,让我参与其中,让我不会生分了北京话。
相隔万里,乡音就在耳边环绕,恍惚街坊们就在身边,自己就在北京城。
北京话不同于普通话,北京人文地理群开创“北京话”聊天专题就是学习老北京的文化,重温老北京的风俗,传承老北京的乡音,品味老北京的饮食。
这里没有专家学者讲课,每位老街坊是学生又是老师。
这里没有教室黑板,手机在哪里,哪里就是课堂。
一小时的微信平台,这里语言频传,文字快闪,您在这里听到了什么是“京腔“,重温了北京“老话儿“,可以知道很多“民俗掌故“,可以了解四合院里的家长里短。
您可能又回到了胡同里,又听到了沿街叫卖声,又回到了小时候……这里好一番热烈讨论的气氛,好一幅老北京的画面。
听着听着忘记了我在哪里,窗外松鼠的奔跑让我回到现实生活中。
(二)
有谁能理解一个在国外没有语言勾通能力的老者听到这亲切的北京话是什么心情?
有谁能知道北京话的聊天会勾起古稀之人多少往年的回忆和心事儿?
就拿每逢24节气群里的聊天来说,都会让我激动不已。近日立冬,聊天主题是说立冬我们北京人的从前。
储存大白菜,储存煤,萝卜,土豆,白薯,腌芥菜疙瘩,激酸菜,腌雪里蕻,备烟筒,搪炉子,棉袄,棉猴儿,棉帽子,五眼棉鞋,棉手巴掌……好生动鲜活的画画,让我们想起了往事儿,这里有亲情,这里有酸甜苦辣,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生活。
聊天中主持人有时说一个场景,让你回答对应的北京话,有时说一个字,让你找出相应的北京话,这时候的课堂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的好热烈,您答对了,老师会给您一朵小红花或者给您一个赞,有点儿像上学考试得了100分的感觉。
当然也有答不对的时候,这时候就要请教群里的一位老北京了,群里有一位长者,老北京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都门儿清,年轻人不知道的他都会用纯正的北京腔儿给您细细道来,可以说他是人文地理群北京风俗方面的专家。要是哪个剧组拍个老北京方面的电视剧,他当个顾问绰绰有余。
我很佩服这位同龄人。这立冬的时候,我要是在北京,我们哥儿俩也许会在什刹海边上的烤肉季二楼来个武吃,烤着羊肉,品着白水羊头,就着芝麻烧饼热气腾腾赶走了寒冷,聊着天,侃着,听着老北京的故事,长着见识。
酒足饭饱我们会举着冰糖葫芦看着什刹海的夜景,回家路上再买上几个磨盘柿子放到窗外冻着……这美的!想想就跟心里美大萝卜一样。
(三)
北京话聊天时间里还穿插着说书,朗诵,让这一小时更生动有趣还增长了学问。
北京人文地理群有几位写老北京故事的老街坊。
《王大爷》一位大杂院里的普普通通的人物,在作者笔下写的有鼻子有眼,语言接地气,没有胡同里大杂院生活经历的人肯定是写不出来的,这文章真可以当作学习北京话风土人情的教科书,每当听一位主持人北京大妞说着的时候,叫好声不断!
北京四合院里的喇叭花,墙角旮旯里的蛐蛐儿叫,都让群里的一位老街坊描写的绘声绘色,加上作者抑扬顿挫的朗诵,那《虫缘》让我听着如醉如痴。
最吸引人的还是老舍《骆驼祥子》的说书,还真有王刚“夜幕下的哈尔滨”的味道,这书说的情节比电影丰富,感情描写的比电影细腻,让我体验到了不同于电影的另一种滋味,说完一回盼着听下一回。
要是哪家广播电台播我们这位老街坊的骆驼祥子说书音频,那收听率可就大了去了!
我们高兴的把每天主持讨论的老街坊称为老师。
我迷恋这一小时的北京话聊天,因为时差赶不上同步听课和互动,我也会追剧,因为这几位老师才华横溢都是我心中的星。
老师讲课的语音中有时会听到咳嗽声,有时会听到娃娃的吵闹声,老师出差会在宾馆的房间里主持讨论……我为老师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
这几个月的北京话主题已经成为北京人文地理群的固定聊天话题,成为学习,传承北京话的乐园。
您瞧课还没有开始,就有热心人搬沙发占座了,就有人猜测今晚是哪位老师讲课了,就有没赶回家的街坊在路上打开手机准备了……
北京时间晚上九点到十点钟,这里是一片朗朗读书声,这里是热烈的讨论声,这里迴荡着老北京的话音,这里是学习老北京文化的课堂。
一个老者万里之外听着乡音,品着家乡的味道,做着家乡的梦……
2019.11.14老城写于多伦多。
(本文刊载于2019.11.15北京人文地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