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底我们中专一行七个男生徒步从北京来到陝西延安。
陕北的冬天非常严寒,滴水成冰,夜里要带着棉帽子睡觉。
我们住民居,吃派饭,一路的奔波,粗粮淡菜,一直也没吃到肉了。
1967年1月1日,该过新年了,这是我们第一次离开家在外面过新年,同学们都挺想庆祝一下,我们就想自己动手改善一下生活,好好解解馋。
那时也没有饭馆可去,就是有我们也没有那么多钱去下饭馆。
于是就到街上买了几块羊沙肝,因为那时沙肝还是比肉便宜多了。回到住的老乡家我们就用水洗了洗,老乡帮助点好了火,就把沙肝放到灶台上的大铁锅里清炖,老乡给了些大盐很简单的调料放到里面。
我们在家都没有做过饭,谁也不知道怎么就算熟了,也不知道这沙肝熟了是什么味道。
几块羊沙肝在锅里慢慢炖着,我们穿着棉衣棉裤围坐在冰凉的土坑上享受着热锅带来的温暖,闻着沙肝的香味儿,想着北京……
聊着回到了家,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17岁的男孩子远离家乡在新年自己做的一顿饭。
沙肝在沸腾的水里煮着,过了一个时辰看着沙肝变了颜色,胀的鼓鼓的像是熟了,我们把它捞出来,就用手撕下一块一块的吃起来,当时也没有什么主食可吃,一种狼吞虎咽的样子吃着沙肝。
我们吃着自己做的沙肝,品味着久违的荤腥,感受到一种从来没有吃过的香味儿。
时间虽然过去五十多年了,我回想起来,不知那个新年,我们当时的心情是吃着沙肝肉香的喜悦之情?还是沙肝勾引起浓浓的思家之情呢?
本文摘自老城2017年2月《那个年代的侠骨柔情——我们的“长征“回忆。》略有修改。
老城修改于2019.12.31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