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成才的东北农妇比油画还逼真的剪纸艺术
2021-01-02 20:00
——每天在这里,遇见生活,遇见艺术——
◆◆◆
剪纸,也叫刻纸,是我们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还被世界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信大多数人对我们剪纸的印象大概还是这样的:
在过年过节贴上大红的双“喜”字,大红的“福”字都会给家里增添不一样的节日气氛。但下面看到的这些剪纸作品会让你瞬间怀疑起自己眼睛。
▼
穿着民族服饰的舞蹈家杨丽萍
在池塘边放牛的小孩
背着弟弟的农村小姐姐
满脸皱纹的老人家
如果小编没有说这是剪纸作品,相信不少人一定会认为它们就是一幅幅油画或素描作品。画面无论光影处理还是构造,都将写实的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
笔直苍劲的一棵棵树,映照着清澈的小溪
满树的枫叶,显得格外耀眼
更有可爱的羊群在草地上觅食
是不是十分惟妙惟肖呢?又像极了一张张水彩画作,这些栩栩如生的场景你敢相信,它们就是靠一双巧手和一把剪刀完成的吗?
《远飞的大雁》
《长白瀑布》
它们的创作者就是来自东北的一位大姐李宝凤
现在的她还被誉:“中华第一剪”、中国剪纸艺术家。但曾经,因为这些剪纸作品太生动,她还受到了不少质疑和误解。
和我们以往看到的剪纸作品不同,李宝凤会对手中的剪纸进行创新,采用了一种多层套色的剪纸方法完成。
这种方法就是把每一种颜色剪出一种模样,最后再多种颜色套在一起,有了我们看到的栩栩如生的画面。
每一幅作品大概需要套五六十层剪纸,按照它们不同颜色排列,分层剪出,最后再按照特定的顺序将颜色层层套在一起。
《鹿鸣幽谷》
《山妹子》
这不仅需要创作者有一双灵巧手,丰富的想象力,更要有对画面构图,对色彩极深的敏感度,但让人意外的是:李宝凤却是个“没专业学过美术,没机会上大学,爸妈都是农民”普通人 ······
李宝凤1966年出生于吉林长春的一个农民家庭,受到心灵手巧的母亲影响,小小的她,就喜欢上了画画和剪纸。
但因为贫困,刚上初三不久,她便早早的辍学在家务农。尽管这样,她始终没放弃过对画画、剪纸的喜爱,以至于还常常被人嘲笑:“整天瞎画,瞎剪,这能当饭吃吗 ?·······”
后来,村里办了一所学校,让李宝凤再次看到了学习的希望。不顾大家异样的眼光,她抱着自己平日里画的几百张作品去学校求校长收留她,可能因为真诚和艺术天赋打动了校长。最后,她如愿的成为了一名旁听生。
毕业后的李宝凤还因为自己的绘画特长得到了幸运之神眷顾,她被破例录取成为了一名社办美术教师。而真正踏上创新剪纸之路,是在她任教生涯的第二节美术课上。
她回忆:“我发现孩子们连几角钱的蜡笔都买不起时,作为老师那种心酸我到现在还记得,也就是从那时起,我萌发了教孩子们剪纸的念头。”
就这样,为了简单的理想和自己内心的喜爱,李宝凤拿起了剪刀“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作品。
这是关东冬季的雪景,勾起无数在外乡人对家乡的思念
李宝凤擅长单色剪纸,而多层套色剪纸也是一绝,这些层层叠叠的套色技术让黑白的剪纸也焕发起无限生机。
骆驼的队伍、沙漠、湖水、树林。这是李宝凤剪纸系列作品《丝绸之路》。充满了大气磅礴又荒凉的意境。
李宝凤的剪纸在秉承了传统剪纸手法的同时,又从线条色彩、单色套色、染色贴裱上突破了传统的“满堂红”,创造出了如国画、油画、版画般强烈的效果,不愧是:“天下第一剪” 。
李宝凤设计的3D系列剪纸充满了浓浓的民族特色
而李宝凤的剪纸艺术作品,真正被人熟知的是在一次北京的展览上她创作的这幅
长3米、高1.6米、立体展示55位人物形象的大型剪纸作品《大观园》。
▼
(建议横屏观看)
我们看作品中,虽人物繁多,但他们无论表情还是动作都“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连中国“红学”的泰斗周汝昌老先生见到都连声赞叹 。
《西游记大闹天宫》
随后,李宝凤还创作有《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系列,惊艳无数人。
《三国演义三英战吕布》
《水浒传聚义厅》
现在的李宝凤早已经跳出了农妇的身份,凭借剪纸成为了东北一个文化符号。有时她还在各国举办了剪纸艺术展和现场表演,让世界领略到了剪纸的魅力。而平日,她依旧是一名教师,传承着她的剪纸技术 。
二〇二一年四月十日转载于搜狐网 生活与艺术
东北农妇自学成才,却因剪纸比油画还逼真,遭人质疑20多年!_李宝 https://www.sohu.com/a/442070161_180118
来源:生活与艺术 原作者:李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