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正如杨慎在词中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从曹操到刘备,从诸葛亮到司马懿,一位位英雄豪杰先后登场,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正是由于它的广泛传播,使得大多数人都对三国这段历史十分熟悉。提起三国的英雄人物许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起诸葛亮,他堪称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历史上许多文人武将都对其称赞有加,直到今日成都武侯祠依然香火鼎盛,人们纷纷前来祭祀武侯。不过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只有英雄,三国时期也有许多令人憎恨的小人。
例如蜀汉的宦官黄皓,正是他迷惑刘禅,导致了蜀汉的灭亡,而三国中最伪善的小人却另有其人,此人被罗贯中吹上天,如今还被当成英雄供奉,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说这个人之前需要介绍一下时代背景,彼时汉朝天子还是汉献帝,董卓败亡之后他落到李郭二人手里,两人对天子不管不顾,导致汉献帝流亡野外。
曹操闻讯之后立马发兵,他急行军在洛阳附近找到了献帝,并且以天子的名义迁都许昌,从此开始了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路。此后曹操势力越发强大,他南征北战,先后击败了吕布,袁术,刘备,李郭等人,一举成为中原霸主,其权势一时间达到顶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舅董承登上了历史舞台。
董承家族可谓皇亲国戚,他的姑姑是灵帝生母,而妹妹更是献帝妃子,是地位显赫的外戚。外戚对于东汉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东汉末年之所以天下大乱与外戚何进有极大的联系,因此董承的身份也让他遭受许多非议。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董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将其描述为一个忠心于汉室的忠臣,并且在献帝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主动扛起了刺杀曹操的重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据史书记载,董承的确护送过献帝,但是他并非是真心想要保护天子,事实上董承只是奉命行事,根本不值得表彰,更为关键的是在献帝行进途中董承竟然与同事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两者甚至兵戎相见,这也让汉献帝脸上无光,无疑损害了汉室的威严。不过对于董承个人来说最为关键的事件还是衣带诏,小说中写道曹操独断专权,架空皇帝,整个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在这样的情况下汉献帝紧急召来国舅董承,写下了血诏,下令诛杀曹操。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历史上从来没有写过董承拿到衣带诏的事情。其实仔细一想便能明白,这个时期汉献帝年龄尚小,根本没有这样的谋略和魄力诛杀曹操,更别说写血诏,因此衣带诏之事出自董承自己的可能性更大,结合董承的外戚身份以及他之前护送献帝时为权力爆发的冲突,足以见得他是一个贪图权力之人,整个汉朝的权力中心在于曹操,他自己无法坐视不管。
还有一点证据在于他对于同谋王子服所说的话,两人密谋希望以后能成为吕不韦一样的人物,熟知历史的人都能明白吕不韦是谁,他自然不是忠君爱国之人,而董承以吕不韦自比,足以见得其野心。从各种证据中可以看出董承的衣带诏事件根本不是献帝所策划,完全是他自己的想法,其实退一步讲,即便他的计划成功,真的讨伐了曹操,汉室依然不能安稳。
汉王朝早已四分五裂,北方有袁绍虎视眈眈,南方也面临割据的局面,单凭董承以及年幼的献帝根本无法压制局势,只会让天下陷入更混乱的局面。衣带诏事件的爆发让曹操彻底愤怒,他心中已经没有效忠汉室的想法,他只想着为自己的曹氏家族谋求更好的生存环境,为此曹操和汉献帝的关系也完全决裂,后来两人之间已经形同陌路,就算曹操自己想缓和,他手下的将士们也不同意。
董承的个人私欲让汉献帝乃至整个汉室都陷入了危机,这也为后来东汉的覆灭埋下了伏笔。曹操生前依然对汉献帝保持着君王的尊重,曹丕继位后根本不给汉献帝面子,直接安排手下逼迫汉献帝退位,直接导致四百年大汉的灭亡。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衣带诏事件都是出自董承的一己私欲,对于汉王朝或者汉献帝本人来说毫无益处,这一点从结果也可以看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伪善的小人,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为了反抗强权的英雄人物,甚至成为了忠君爱国的典范,这一点固然和小说贬曹操有一定关系,不过也值得我们去反思,对待历史需要以辩证的眼光,不然就容易陷入误区。
参考资料: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觉得本篇文章对你来说有帮助的话,别忘了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哦
来源:腾讯 原作者:LP月色星象馆O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