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外景 (图源自拍)
在文明沧桑里啸咏的台北故宫
——台湾游散记之三
有位散文家如此描写博物馆:“博物馆是无数时光的堆积之地,时光的符码交叠而无法散去。”“博物馆使我涌动着一堆与之相符的词汇:悠久、古意、朴化、厚重、典雅、永恒,都携带沧桑的啸咏。”当我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时,心中也是涌动着这种沧桑的啸咏。同时,也携带着一种神秘好奇而又一见如故的复杂意绪。
在一个小雨细微、摇飏如丝的早晨,我们走进了位于台北市郊外双溪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博物院整座建筑仿北京故宫宫廷式风格,碧瓦黄墙,雕栏玉砌,在青山掩映之下显得格外典雅壮丽。尽管是雨天,但前来参观的游客依旧将馆内挤得满满的。参观的秩序非常之好,因为使用语音导览器,没有大陆不少景点吵闹的景象。遗憾地是,进入展馆后不准游客使用相机和摄像机,所以无法记录难得一见的藏品。
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分为四层,第二层起展览藏品,第二层展览的是书画、铜器、瓷器等;第三层的是书画、玉器、法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织绣等;第四层是各种专题特展。据介绍,在第三层后面建有一座26米长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山洞距离地面50米,内有拱形洞三座,分隔成许多小库房,分类收藏着各种文物。
参观中,影响最深的是看到了镇馆之宝翠玉白菜和肉形石。(见下图)
翠玉白菜原陈列于瑾妃所居住的北京雍和宫,是清代艺人巧妙地运用一块一半灰白、一半翠绿的灰玉雕成的。工匠把绿色的部位雕成菜叶,白色的雕成菜帮、菜叶自然反卷,筋脉分明,上面攀爬着两只红色的螽斯虫。螽斯虫,俗名“纺织娘”或“蝈蝈儿”,善于高声鸣叫,繁殖力很强。白菜象征家世清白,螽斯虫则有子孙绵延之意,是别有含义的嫁妆。这棵翠玉白菜犹如鲜嫩欲滴的真白菜,令人叹服不已。肉形石,是用不透明的玉髓雕成,色峰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玉工妙手偶得。“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酷似一块新鲜猪肉,雕刻之精细,形象之逼真,世上少有。至于展馆中商周青铜器、汉至五代陶器、宋元明清瓷器、中国历代玉器,尤其是数不清的宋代书画等,只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了。
面对令人目不暇接的极为丰富的收藏品,我想,前来参观的大陆游客,大致都会带着我这样的两个问题的。一是,台北故宫的藏品是如何运到台北的?二是,人说“故宫的一半在台北”,台北故宫的藏品到底如何丰富?
据有关资料,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北方局势动荡,国民政府决定将故宫文物南迁。七七事变爆发后,故宫又将一批文物精品辗转运往四川巴县等地。日本投降后,故宫先后将巴县等地的文物运抵南京。1948年秋,故宫挑选文物精品分三批运往台湾。台北故宫的藏品,主要收藏宋、元、明、清等历代宫廷的瑰宝,现有器物约7万件,包括铜器、瓷器、玉器、漆器、珐琅器、文玩等;书画约1万件,包括书法、绘画、织绣等;图书文献最多,约57万件,包括四库全书和善本图书等等。其中以陶瓷、书画、青铜器最为完整。台北故宫的文物,如果3个月换一次展品且不重样,可供展出近百年。
应该说,两岸故宫都以清室宫廷收藏为基础,藏品各有千秋。遗憾的是,由于海峡两岸至今还处于分离状态,而作为中华瑰宝的文物有些也分离在两岸故宫博物院中。比如“三希”中的二希藏于北京故宫,另一希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则藏于台北故宫。其他如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其实只是它的前半卷,后半卷今藏台北故宫。有意思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匣和画轴与北京故宫的一模一样,质地颜色以及入库程序等,两岸故宫也都非常统一。近10年来,两岸故宫人员和文物开始了互访。台北故宫自1999年开始向大陆借展文物,特别是2011年6月1日,一幅被火烧成两段并分藏两岸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和《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经两岸三地文化人十余年努力,终于在时隔约360年后合璧。我们期待两岸故宫在文物交流方面能有更多的合作。
说实在的,走进展馆,一下子欣赏到如此丰富多彩的珍贵文物,头真有点晕,如盛宴饱餐一般难以消化。真想找个清净之处,喝上一杯香醇的浓茶,放松身心,慢慢回味。但导游规定集合的时间快到了,我们又要匆匆奔向另一个景点,只好带着遗憾之情离开博物院。然而,我们会长久地回忆这里的一尊尊稀世玉雕、品味一幅幅珍贵书画、记住一个个动人心魄的传说。中华民族文明的时光在台北故宫堆积,它是多么地悠久、古意、朴化、厚重、典雅、永恒,悠长而又沧桑地啸咏着。
(上图)雨中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广场,图左人聚集处为底楼大厅
(下图)博物院大厅内游客熙熙攘攘,人们在准备进入展馆,也可购买旅游纪念品
台北故宫的藏品中,有三件国宝被视为镇馆之宝,在陈列厅中永久性展出
(右图)翠玉白菜(左图)清代的肉形石(下图)青铜毛公鼎(馆内不能摄像,图源网络)
浦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