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画像、韩非子塑像、梁启超照片 (图源网络)
穷则思变:社会进步的古今公理
——读《资政史鉴》笔记之五
小 序
《资政史鉴》由人民出版社于1998年隆重推出,取材于中华五千年经典史籍,分为政、谋略、用人、理财、治事、革新、修身、处世、清廉、教训共10卷本。此书探寻古代圣贤先哲治国方略,总结历史上治国安民的经验和教训,古为今用,为当代从政借鉴。笔者试图通读此书,并不揣浅陋以微博形式写些心得,与博友共同学习。
《革新卷·革新理论篇·变是古今公理》前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因时变法的优良传统。革新理论,是因时变法的指导思想;革新思想,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生产方式的大变更,还是同一社会形态的调整,都需要革新理论和措施来不断调整旧的生产关系。“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是古今公理,成为了社会与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
《易经》:穷则思变
《周易·系辞》讲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正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变”是《周易》的核心观念之一,变,就要与时俱进,就要随机应变,就要创新变革。《周易》讲“变”,就是强调人要全面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找准自己的位置,让自己处在一个有利与适合的地位,以趋利避害。 ——读《易·系辞》札记
注:《易·系辞》为《周易》经文之外全书原理的通论。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立论,说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肯定自然界存在阴阳、动静、刚柔等相反属性的事物;提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生生之谓易”的观点。
韩非子:变故易常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革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抨击那些“无变古,毋易常”的安守故常、不思进取的保守人物,热情赞美更改殷商法规而帮助汤灭夏的伊尹,更改周朝法规而帮助周武王伐商的姜太公等先贤。他认为,不改变古法,是重蹈乱国的覆辙。韩非子以革新反对狭隘经验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无限的生命力。——读《韩非子·南面》札记
附①:韩非,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附②:《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商鞅:不法其故
秦孝公时,商鞅在与秦国保守势力激烈较量中,喊出了时代最强音:“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决不效法过去的陈规;只要有利于人民,决不因循守旧照搬过去的礼制。正是商鞅的坚持和秦孝公的领导,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读《商君书·更法》札记
附①: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附②:《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范仲淹:革新除弊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与富弼等人提出革新除弊的“十事”,号称“庆历新政”。范仲淹指出:“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不革新除弊,国家必定发生祸乱。革新除弊,是范仲淹深刻分析北宋王朝内忧外患局势后的决断,也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节操的崇高表现。——读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札记
附①: 庆历新政是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庆历三年8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大部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和阻挠,新政宣告失败。
附②:《答手诏条陈十事》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认真总结其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呈上的新政纲领。该文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
王夫之:国无定法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之一。他说道:“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说的是天下的确存在着治理国家的根本性原则,但却没有永恒不变的具体法则和规章制度的道理。国家的法则规章,要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来决定废除和制定。所以,他在政治上提倡“趋时更新”,在经济上主张由重农抑商转变为扶持工商业。——读王夫之《读通鉴论·光武》札记
附①:王夫之,学者遂称“船山先生”。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他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附②:《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毕其一生心血完成的一部史论。该书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堪称汉族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
梁启超:变是公理
光绪二十二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以新颖犀利的议论和通俗流畅的文字,写出了《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等一系列文章,系统地阐述维新变法理论。他呼吁:“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公理有固然,非夫人之为也。”中国要强盛,必须进行变法!梁启超不愧为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 ——读梁启超《变法通议·自序》札记
附①:梁启超,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附②:《变法通议》,是维新派***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本书是近代中国最为系统全面的向国民宣扬维新变法主张的著作,从理论上深入阐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及其保种、保国、保教的作用,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
浦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