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们在上海社区现场挥毫写春联为居民送上新春祝福 (图源网络)
让诗意和墨香驻足春联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就是家家户户贴春联。不过,这种喜庆景象,如今不多见了。春节期间,在上海除了民风淳厚的老城厢里还能见到一些人家在贴春联,大楼和小区里几乎见不到哪家门口在张贴春联了。即使有春联,也多为商店里买的印刷品,内容千篇一律。重复印刷的春联上没有了墨香,没有了每个家庭自己独特的对未来的希冀,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人们对手写春联的怀念,充分表达了老百姓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春联是增进春节“年味儿”的重要元素。自五代十国后蜀孟昶自题桃符板“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写出中国第一副春联以来,千余年来春联作为新年门饰在中华大地上沿袭成俗,至今不衰。春联是一种对仗工整的吉祥联语,它蕴含着人们对未来新年的美好祝愿,也蕴含着对联、书法等传统文化的精髓。
说到对联,那学问太大了,以至于民国文化大师陈寅恪说要把它作为高考的国文试题!陈寅恪曾经讲过,“对对子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可以测验应试者之国文程度与思想条理。”在“真正中国语文文法未成立之前,似无过于对对子之一方法”,其“形式简单而含义丰富”。
把对联作高考国文试题的理由是:(1)做对联能“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2)做对联能“分别平仄声”。若不能分平仄声,则不能完全欣赏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更不能仿作与转译,读与不读“相去无几”;古文的句读,多是以声调决定的,不能分平仄,则不知文句起讫。(3)做对联能“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一个人所掌握词汇的贫富与读书的多少是成正比的,没读什么书,掌握的词汇少得可怜,便不能与人对句,也无法作对联。(4)做对联,可以“测练思想条理”。
陈寅恪认为高中生就应该会作对联。你别说,陈寅恪的建议还真被采纳过呢。当年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淑雅就将对联进入了高等学校文科入学考试的试卷,2004年北大自主招生和特长生选拔考试中一道“经典试题”就是对联。上联是根据神州五号发射载人航天卫星成功而出的:“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众多考生措手不及,因为下联不仅要与上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还要事关时事。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重要形式,除了要严格遵守对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语对仗”、“平仄对仗”、“上仄下平”和“意义相关”的规则外,内容和用词必须吉利、喜庆、祥和。古往今来,人们在古诗词和经典格言的基础上,又根据不同时代需求,曾经创作了内容极为丰富的春联,成为了每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化石”,很值得收集、研究。
再说书法,又是一门大学问。
怪不得有学者这样说:只有在中国文化中,书法才象征人之美和宇宙之美!世界上,只有在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中,书法才成为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从汉末魏晋开始,书法艺术的笔墨技巧达到成熟。起笔之藏露,运笔之迟速,转折之方圆,收笔之锐钝,各有讲究,多姿多彩。篆书古雅,隶书丽姿,楷书雅正,行书流丽,草书飘逸。“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王羲之书字势雄逸,蔡邕书骨气洞达,韦诞书龙威虎振。”
中国书法艺术随时代的前进浪峰迭起,奇景不断,蔚为大观。春联是书法艺术的大众版,也是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惜乎!如今人们家里备有笔墨纸砚的还有多少?有闲情逸致在春节前想些新词亲手写上几笔的还有多少?
手写春联在今天难觅踪影,与时代变化有关,但手写春联作为祖国传统文化和节俗文化的一个优秀遗产,而且至今深受群众喜爱,理应予以保留和发展。现在,令人高兴的是,农村“文化下乡”中为农民书写春联,已经成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服务内容。不少城市也已经开始组织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为社区居民免费书写春联。上海一些社区近年来组织诗词和书法爱好者为居民写春联,得到了居民热烈欢迎。现场温馨、喜庆又充满诗意和墨香的场面,真是令人感动和陶醉!
为此,我想:我们的中小学生更包括大学生,在寒假期间能否增加一门“寒假作业”——书写春联。先不论对联是否工整规范,毛笔字是否有模有样,但写无妨,挂在自家门前,好的全家邻家欣赏,差的以后努力。社区、学校再组织一些展示和评选,鼓励为主,每年来一次,定会有长进的。同时,各地诗词协会和书法协会的诗人、书家,每逢春节是否可以组织起来到社区大展身手。如陈寅恪所言的那样“形式简单而含义丰富”,这是有利于祖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一件好事。
文末,胡诌一副对联表达心意,望博友中行家雅正:
红纸饱蘸黑字,迎祥朱户贴仙桃(宋戴复古句),天下最漂亮的色彩搭配;
墨香驻足春联,诗与春光斗碧红(明程嘉燧句),世界最美丽的审美意境。
书法家们在为社区居民挥毫书写春联送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