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歌与铁军精神

新四军歌与铁军精神

刘惠恕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获得丰富的战争经验,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要英勇冲锋,歼灭敌寇;要大声呐喊,唤起人民。发挥革命的优良传统,创造现代的革命新军,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巩固团结坚决的斗争!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这首由***最初填词、集体改作、任士德谱曲,产生于1939年春季的《新四军军歌》,至今已传唱了近七十年。这首优秀的历史歌曲,体现了新四军的“铁军”精神,也蕴涵了我党我军的光荣思想政治传统。它具体体现于以四个方面:

1、歌曲体现了我军英勇不屈的革命斗争精神

歌曲首先指出:“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这段歌词概括地回顾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新四军所经历的革命斗争历史,包括北伐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和抗日战争时期三个阶段,彰显了在艰苦的革命战争过程中形成的新四军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新四军的前身,可以推至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军中所建立的第一支革命武装──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即“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屡立战功,特别是在攻打汀泗桥、贺胜桥的战斗中,一举击溃直系军阀吴佩孚的主力部队,为北伐战争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胜局,同时也为自身赢得了“铁军”的称誉。[1]此后,1927年,“叶挺独立团”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失败后,二十五师余部又在***、***率领下,于1928年4月转战井冈山,与***秋收起义余部会师,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前此在主力红军长征转移后,留在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省边界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第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参加了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1947年1月,新四军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回顾新四军的创军传统,也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的缩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支队军屡建奇功,曾取得过在北伐战争、长征转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的胜利,是名符其实的“铁军”。而体现了这一“铁军”基本精神的──英勇不屈的革命斗争精神,也即《新四军军歌》所彰显的我军的根本精神。

2、歌曲体现了我军为民族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后人曾将新四军精神概括为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培育起的“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2] 但是,如果结合《新四军军歌》来分析在新四军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成长起来的“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我们会发现:这种“铁军”精神之所以会形成,是由于新四军是 “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这就说明新四军全部事业的基点,是建立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之上,也正是“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他们才高举“抗战建国”、“独立自由的旗帜”,成长为为民族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的“铁的新四军”。

3、歌曲体现了我军党领导军队的治军传统和坚定正确的思想政治作风

歌曲号召:要“继承先烈殊勋”,“要大声呐喊,唤起人民,发挥革命的优良传统,创造现代的革命新军。”这就说明新四军是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以马列宁主义、***思想为建军原则,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基本宗旨和奋斗目标的新型军队,而决非是在旧军阀或国民党领导之下的以欺压民众为目的旧军队。这一新型军队的全新性质,决定了新四军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宗旨,能够在为社会幸福和民族解放事业的斗争中,无私奉献、不畏艰苦、不怕牺牲。这也就是历史上形成的新四军坚定正确的思想政治作风和“铁军精神”的实质。因此就政治属性而言,“铁军精神”就是共产党人无产阶级先进思想的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尤其需要发扬这种精神,以为完成新长征中所赋予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4、歌曲体现了我军文艺为政治服务、集体创作的光荣文艺传统

根据文献资料,《新四军军歌》最初产生于新四军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对于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需要。[3]事情经过为: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到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视察。在一次会议上,时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的***提出,新四军应该有一支雄壮的军歌。而当时新四军副军长(政治委员)项英和与会同志均表示同意***的提议,并委托***写词。1939年3月30日,***写出歌词初稿《十年》,后经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李一氓等人集体修改定稿,于1939年6月发表在新四军刊物《抗敌》杂志上,署名为“集体创作,***执笔”。[4]歌词后由教导总队文化队队长、作曲家何士德两度谱曲,于1939年7月1日经新四军军部领导审查通过,在新四军中传唱开来。[5]如果比较***最初所写的歌词与最终形成的歌词,我们会发现有很大的不同。***原歌词为:

“光荣的北伐行列中,曾记着我们的威名。我们继承着革命者受难的精神,在南国的罗霄山,锻炼成为钢铁的孤军。这里有革命的反帝的歌声烂漫,飘扬海外,散播农村。我们送出了抗日先遣的万里长征,我们留下来坚持斗争。招引那民族再团结,雄鸡破晓,伟大的抗日之声。    风雪饥寒,穷山野营,磨炼我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三年隔绝,四围孤立,增添我们独立坚持的勇气。长年累月的埋伏与周旋,把游击战争与秘密工作结合在一起。我们唯一的依靠就是广大的人民,我们就是这个母亲的儿子,我们铁的纪律就来源于此。啊!这光荣的传统准备了十年,今朝抗日,敌寇胆寒!    我们在大江南北,向敌后进军,南京城外遍布抗战的旗旌。我们有共生死的政治团结,鼓舞着敌后人民的胜利信心。在日寇封锁线上穿插,在日寇坚城下纠缠。我们惯长于夜间作战,用白刃同日寇肉,向敌人巢穴里投进烈火。集小胜为大胜,由相持到反攻。看我们风驰电掣,横扫千军。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高举新中国的旗帜前进!”[6]

对比原歌词,我们会发现:最终形成的《新四军军歌》歌词是以原歌词为基础而写,但原歌词为363字3段,新歌词浓缩为277字2段,新歌词较原歌词语言更显精练,抗日救国、继承先烈遗志以光大“铁的新四军”革命传统的主题思想也更显突出,因此,它能够在新四军中传唱,体现出我军一往无前、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而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战歌。《新四军军歌》创作的成功,证明我军存在着文学艺术为政治服务、集体创作的优良文艺思想传统,这也成为“铁军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夫人张茜在1977年出版的《***诗词选集》中,将《新四军军歌》歌词附在《十年》后面,并加页下注:“这是***同志为新四军军歌所拟初稿。军歌后经集体改词,与初稿一起在《抗敌》杂志上发表,现附改于后。”[7]这一处理方法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新四军军歌》传唱已有68年了,它歌颂了诞生于战争年代的我军“铁军”精神,“铁军”精神也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我军英勇不屈的革命斗争精神、为民族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党领导军队的政治思想传统和坚持文学艺术为政治服务的集体主义创作传统。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我们仍需要弘扬这种在历史上形成的“铁军”精神,以消除因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所导致的某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人生观价值扭曲以及产生党内腐败等现象,为在新世纪完成更伟大、更光荣的新长征历史任务而努力奋斗。

2007年2月4日



[1] 参郭绪印主编《新编中国现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2月第1版,第92页。

[2] 见中国参军网 2006416 载文《铁军精神》。

[3] 见晓河:《新四军军歌》,载G00GLE网页。

[4] 见王辅一:《新四军军歌诞生背后的故事》,载《解放军报》2006410 日;另见《***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19774月北京第1版,第34页张茜页下注。

[5] 见王辅一《新四军军歌诞生背后的故事》,载《解放军报》2006410 日。

[6] 见《***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19774月北京第1版,第3436页。

[7]见《***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19774月北京第1版,第34页。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刘惠恕博克

刘惠恕博克

擅长 历史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