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遂昌石练镇淤溪村“班春劝农”典礼表演 (图源网络)
汤显祖戏里戏外忙“劝农”
万历二十六年(1598),明代著名戏剧大家汤显祖创作了千古名剧《牡丹亭》。五十五出的《牡丹亭》中的第八出专门写了女主角杜丽娘的南安太守父亲杜宝下乡劝农的戏,这出戏其实是汤显祖做遂昌知县的亲身感受。
万历二十一年(1593),汤显祖由广东徐闻县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史载,汤显祖在任遂昌县令五年,实施了学政、判政、农政、德政等方面的一系列兴利除弊、清政惠民的措施,尤其是将发展农业生产当作头等大事,改变了遂昌的落后面貌。
汤显祖所治遂昌,地处浙西南山区,万山千壑,交通不便,百姓贫困,无力交赋,又往往抗赋不交。多年来,拖欠旧赋现象愈演愈烈,历任知县深感头痛。
汤显祖到任后,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了不同的办法征赋。对一般百姓,重于劝勉鼓励,能交则交,不计前欠;对豪门大户,则坚决征收,毫不徇情。在春耕农忙时节,他不但停止派夫征税,就连日常的讼事也暂缓审理。为防止土地抛荒,鼓励百姓生产,他深入乡村调查落实。
汤显祖在遂昌留下了下乡劝农的“官俗”:每年清明时节,官府备办花酒,送到田间地头,和农民话农桑,聊生产,给农民赏酒插花,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五年间,遂昌安定和谐,并获“仙县”之称,汤显祖则被誉为“仙令”。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历代皇朝多把勉励与督责民众以农为本、发展农业作为各级政权的首要任务,由此形成了一整套通称为“劝农”的机制。劝农机制首先以社稷、迎气、郊天、祈雨等一系列祭祀仪式为精神层面上的支撑,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每年早春择日祭享先农,而“带头大哥”就是皇帝,他要率领公卿举行皇帝亲耕礼。
与中央的皇帝公卿执耒亲耕相呼应,各级地方政府也有类似的仪式性安排。明清时州县官员也多在每年立春时行耕籍礼,逢立春日,全县官吏齐集近郊,知县“亲自扶犁,绕春场一周,僚属亦次第仿行”。皇帝与官吏下田春耕虽有表演秀的成分,但毕竟是一种重视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的姿态,有助于引导全社会养成以农为荣、敬农扶农的价值观念。
汤显祖无疑是历代地方官吏劝农的杰出代表。在遂昌五载,他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农业、奖励农事,并通过德刑兼施、宽严相济的治理,使遂昌呈现了“琴歌积雪讼庭闲”,“市上无喧少斗鸡”的升平景象,于是,“一时醇吏声为两浙冠”。但是,勾心斗角的官场无法让汤显祖这样正直的士大夫遂心。万历二十五年(1597)冬,他毅然上京向吏部告归,返回临川老家。返乡后的第二年,万历二十六年(1598),他创作了千古名剧《牡丹亭》。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以及汤显祖的多篇“劝农”名篇,给中华文明增加了一份厚重的遗产。汤显祖的劝农实践,更是他致力于实现其理想社会的有力证据。汤显祖“戏里戏外”的劝农言行,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是他治国安邦思想的直白具体的反映。温故而知新,今天我们重读汤显祖的《牡丹亭·劝农》和他的劝农名篇,缅怀他在遂昌的劝农贡献,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应有更多认知。
浦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