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南亚五国──阿富汗、巴基斯垣、尼泊尔、不丹、老挝边界关系问题研究(下)
刘惠恕
四、中国与不丹边界关系
1、不丹概况与历史上的中不关系
不丹国家全称不丹王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人口约97万(2006年统计)。国土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其南部与印度交界,东、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不丹”一词原意为吐藩边陲或西藏边陲意。不丹人自称“竺域”,“竺”在不丹语中为龙意,“竺域”意即神龙之国意。[1]不丹的国徽为圆面上两条龙腾空而起,以象征权力和尊严。由此可见不丹国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联系之深。[2]不丹国主要居民为不丹族,即菩提亚人(Bhotiyas),占人口总比的80%,在血缘上与中国藏族有直接联系。其余为尼泊尔族。菩提亚语(也称宗卡语,藏语方言一种)为不丹官方语言,文学语言是以拉萨方言为基础的藏语。不丹使用附带特殊补充符号的藏文,藏传佛教噶举派(即喇嘛教中的红教)为国教,尼泊尔族居民则信奉印度教。
图二十六:不丹地图(本图自百度图片下载)
图二十七:不丹地形图(本图自百度图片下载)
图二十八:不丹的邻国(本图自百度图片下载)
在历史上,不丹很长时期都是中国西藏历史文化发展的延伸。从公元650年后,不丹成为吐蕃王朝属地约200年之久,直至9世纪始成为独立部落。[3]这一时期,藏传佛教各派流入不丹,不丹社会的上层人士,大多是出于宗教因素被西藏地方政权流放或从西藏出逃的难民。1616年,藏传佛教竺巴噶举派***阿旺?纳姆伽尔来到不丹,战胜其他教派。阿旺·纳姆伽尔自封为“沙布隆”(法王),集神权、政权于一身,建立起僧俗同掌政权的不丹王国,宗教***“沙布隆”掌宗教,世俗***“德布王”执掌国政。全国划分为中、东、西3个管理区,区内设“本洛”,同省长;省下分县,设“宗本”,同县长。竺巴噶举派遂成为不丹的国教。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4]至1860年前,不丹的对外政策受到西藏的直接影响。1888年3月,英兵取道锡金入侵中国一侧隆吐山,不丹国王曾派军1700人助中国抗英。直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之前,不丹仍维持着对中国西藏地方政权的纳贡关系。从18世纪后期起,不丹遭到英国入侵。1865年11月,英国强迫不丹签订《辛楚拉条约》(Treaty of Sinchula)。条约规定:不丹割让包括噶伦堡(Kalimpong,现属印度西孟加拉邦)在内的蒂斯塔河(Tista)以东约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即整个杜阿尔斯平原);[5]不丹开放边界,允许英国商人在不丹“自由贸易”。1774年4月25日,英国强迫不丹签订《东印度公司和不丹和平友好条约》,继续从不丹攫取经济利益。1907年12月17日,亲英军人乌颜·旺楚克(亦称德鲁克·亚尔波)夺取***,自称“竺加布”(国王),取消“沙布隆”职衔、废除“德布王”,实行世袭君主制,国王是国家元首,拥有最高行政、司法权,国家无***和政党。从此结束了不丹神权、政权并存的历史,开始了不丹王国旺楚克王朝的统冶。 1910年1月,英国强迫不丹签订《普那卡条约》,规定不丹对外关系接受英的“指导”,不丹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印度独立后,继承英帝国主义的殖民衣钵,于1949年8月强迫不丹签订《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规定不丹对外关系接受印“指导”。1950年后,不丹与印度的联系变得紧密。20世纪60年代印度─不丹公路修通,不丹与世隔绝的历史结束。1978年8月8日,不丹与印度建立起大使级正式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上始终与印度保持同步。历史上的不丹系僧俗双重统治的王国,僧人在国内拥有极高的政活地位,全国约有5000名僧人,享受政府提供的财政资助。“寺院团”系不丹宗教事务的唯一仲裁机构,由中央寺院团和地方寺院团组成。一名由寺院选举出并经国王批准的高僧任坎布。坎布为不丹最高宗教***,下有四名大僧人辅助。1953年,不丹始设立法机构国民议会,负责制定法律。1968年5月,不丹设最高行政机构大臣委员会,行使政府内阁职能,国王兼任政府首脑。1998年6月,旺楚克国王(旺楚克王朝第四位国王)解散内阁,将政府管理权移交给大臣委员会,不再兼任政府首脑。2001年9月,旺楚克国王下令筹备起草***,以结束世袭君主制,建立议会民主制。同年11月30日,***起草委员会成立。2005年3月,第一部不丹***经国民议会审批通过,依据该***,不丹将建立两院议会制。此外,根据不丹国王命令,不丹新成立的两个政党分别为“人民民主党”和“不丹爱国进步党”(此前不丹无政党),各拥有数千名党员。他们将竞争47个议员的席位,双方共有94个候选人参选,得票多者将出面组织政府。2007年12月,不丹选举产生议会上院。2008年3月24日,不丹举行国民议会(下院)选举,选举产生议会民主制下的政府。根据不丹***,国民议会选举结束并成立新的政府后,国王仍是不丹国家元首,但议会在三分之二多数的支持下可以弹劾国王。至此,不丹国家政体基本上完成了由王国制向议会制的过渡。
自1961年以来,不丹国王多次表示要保持国家的主权和独立。1971年,不丹加入联合国。1973年,成为不结盟运动成员。1985年,成为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成员。不丹前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认为:国民幸福总值比国民生产总值来得重要,国民幸福总值由传统、信赖与环境指标组成,它跟追求物质利益一样重要。这便是小国不丹在世界上得已驰名的 “不丹模式”和“国民幸福总值”理论,它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该理论的实质是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发展,并将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保护置于经济发展之上,衡量发展的标准是“国民幸福总值”。根据该理论,不丹政府施政关注民生幸福,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不丹原始森林的覆盖率居亚洲第一。此外,不丹全国实行免费医疗,基本医疗服务共覆盖全国90%以上的人口,拥有医院和医疗机构约660家。[6]
上述为不丹历史概况。由于受到印度政府的控制,布丹迄今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但基本上保持了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不丹历史上一直以大米和纸换取西藏的羊毛与食盐,1959年发生藏民流入事件之后,不丹封闭了与中国的边界,取消了与中国正式的贸易及商务往来。[7]次?(1960),印?派军官进入??,1961?印军在??始设“印?军队训练团”基地,将不丹纳入印度防务圈。[8]1971年10月,不丹在加入联合国,随即投票赞成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4年6月2日,不丹邀请中国驻印度使馆临时代办马牧鸣出席第四世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的加冕典礼,马牧鸣向不丹方面表达了中国对于在廷布设立常驻外交使团的愿望。自1979年起,中不两国领导人每年均互致国庆贺电。1983年,中国外交部部长吴学谦与不丹外交大臣达瓦才仁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期间,就发展双边关系进行会晤。从1994年至起,中国驻印度大使程瑞声、裴远颖、周刚、华君铎、孙玉玺等先后7次对不丹进行工作访问。从1995年起,不丹连续5年支持中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挫败***提案。2000年,中不两国政府就不丹在澳门特别行政区保留名誉领事一事以换文形式达成协议。2001年4月,不丹宗教***央腾加增大师(不丹宗教界第二号人物)率不丹文化代表团访华。同年6月,不丹驻印大使达戈?泽林应邀访华,开辟了两国政符除边界会谈外、两国驻印大使保持沟通的新接触渠道。7月,不丹外秘乌金·泽林率不丹官方代表团访华。10月,不丹审计署审计长昆藏·旺堆率团访华。2002年4月,不丹国民议会议长乌金·多吉一行来华参加“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三届年会并顺访。同年5月9日,中国财政部长项怀诚在沪会见了来华参加亚洲开发银行理事会第35届年会的不丹财政大臣益西·金巴。2002年,不丹反对台湾申请主办亚运会。此外,不丹在担任第五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副***国期间,投票反对少数国家提出的关于台湾加入联合国的草案。同年4月,不丹国民议会议长乌金多吉赴华出席国际会议并顺访中国。10月,中国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令狐安访问不丹。2003年9月,中国前副外长刘述卿率领中国友好代表团访问不丹。2004年4月26日至5月2日,不丹外交大臣坎杜·旺楚克赴沪出席亚太经社会第六十届年会,并在会后顺访上海、广州和深圳。同年9月,李肇星外长在出席第五十九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会晤不丹外交大臣坎杜?旺楚克。此后,第60届联大及2005年“亚洲合作对话”外长会议期间,李肇星外长继续会晤不丹外交大臣坎杜·旺楚克。2004年,中不两国政府就不丹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保留名誉领事一事以换文形式达成协议。不丹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继续支持中国。2005年8月,不丹财政部秘书和国家妇女儿童委员会执行主任扬吉·旺楚克来华出席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十周年纪念会议。同年11月,不丹内政与文化大臣吉格梅·廷里率不丹政府文化代表团来华参加亚洲文化部长论坛和第七届亚洲艺术节活动。2007年4月,李肇星外长在印度出席第14届南盟峰会期间会晤不丹首相兼外交大臣坎杜·旺楚克。2007年6月,中国杨洁篪外长在亚洲合作对话第六次外长会期间会晤不丹信息与通讯大臣雷凯·多吉。同月,中国前驻印度大使周刚对不丹进行友好访问。
2、中不边界关系
以上所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不丹外交活动概况。中不边界长约600公里,[9]从未正式划定。关于中、不领土争端,根据已披露情况,包括:
“(1)鲁林争议区(也称绒林),位于下亚东仁青冈乡东南。总面积340平方公里,牧场40个,森林资源较为丰富。1954年,不丹皇家陆军在恰尔塘建立军事据点,1960年又在哈热建立季节性哨所。(2)洞郎争议区(含多兰高地),位于亚东县南端,约100平方公里,北部小湖泊较多,有大小草场30个,东南部森林资源丰富。该地历来为下亚东牧民的夏季草场。(3)查玛浦争议区,位于上亚东帮噶曲登以东,主要包括郎玛浦和查玛浦的上游部分,约60余平方公里,有草场30余个,历来为下亚东牧民的夏季草场,1959年 以前,不丹牧民过界放牧,须向亚东头人交纳草税。50年代初期,不丹在森穷隆建立常年军事据点,1960年又在儿淌建立季节性哨所。(4)基伍争议区,位于查玛浦争议区以北,主要包括基伍曲和巴马弄流域的大部分地区,面积约为90平方公里,有大小牧场20余个,1889年,西藏地方政府将基伍租给不丹哈宗官方和我方牧民共同使用,1962年,不丹在夏布建立季节性哨所。(5)白玉争议区,位于洛扎县南部,主要包括巴桑弄和吉格弄两河流域,总面积约为600平方公里,有牧场37个,著名的拉龙康和次久拉康两座寺庙在该争议区内。 在西藏民主改革前,西藏地方政府根据嘉庆皇帝的昭示,将该地区划归蒙达拉龙寺管辖,现在白玉地区的群众,均来自洛扎县。西藏和平解放后,不丹趁机进入该地区,相继建立了德马龙和塘沃哨所,直至1978年撤除,1983年8月,不丹又在次久拉康附近重新设立哨所。(6)墨拉萨丁争议区,位于达旺以南,扎西冈以东,打拢宗以西,面积3300平方公里。据史料记载,墨拉萨丁分别归达旺寺和打拢宗管辖,萨丁寺属于达旺宗,基堪布由达 旺寺派任。17世纪以后,不丹人大量东迁,移居达旺等地,引起草场和民事纠纷。为此,西藏地方政府和不丹在1715年曾两次订立条约,言明墨拉萨丁主权归属,草场可以租给不丹***使用,按规定交纳草税。本世纪初,英印政府炮制非法麦克马洪线,并把势力范围扩展到达旺以北。1949年,印度与不丹签定《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将我国墨拉萨丁地区转让不丹,自此,墨拉萨丁地区一直处于不丹政府的完全控制之下。”[10]
以上争议面积,中国认为共“4500平方公里”。而不丹政府则认为,“目前只在不丹的4个地区存在争议,面积分别为98、42、42、138平方公里,总为269平方公里”。[11]不丹政府的这一立场主要源自不丹国王的说法。“??国王曾对议会表示:?国有四块有爭议的区域,從西边的都兰(Doklam)开始,边界沿着噶莫成(Gamochen),至巴唐葛?(Batangla)、辛??(Sinchela)的分水岭,再往下到阿莫河(Amo Chhu)。(1) 在都兰(Doklam)地区,有争汉的区域涵盖?89 平方公?。(2) 在辛珠兰巴(Sinchulumpa)和垓忧(Gieu)有争议的区域涵盖約180 平方公?。边境线从兰麻波壤(Langmarpo Zam)开始,沿着河?往上至都?仁璋(Docherimchang),再往分水岭到哥姆?(Gomla),从此处沿分水岭到彭卡?(Pangkala),然後往下到德?玛纳(Dramana)河流。(3) 从德?玛纳(Dramana),边境线往上至印古?(Zingula),之后沿著分水岭线往下到垓忧河( Gieu Chhu ),从此处到蓝卡? (Lungkala)。(4) 在帕桑兰( Pasamlum )的中段区域,边界沿分水岭到杜帕? (Dompala)和涅?(Neula)。从涅?(Neula),边界沿着分水岭线到库?珠?措壤(Kurichhu Tshozam),然后沿着著分水岭线到建?(Genla),由此处到蔑?(Mela),一直前?至東部。”[12]
另据来自不丹网站上的说法:按中国的主张,中国和不丹边境争议存在于不丹的西段,中段和东段。中国政府的立场是中国得到不丹西段靠近亚东的土地(600平方公里左右,包括基伍地区,查马浦地区,鲁林地区,洞郎地区),作为交换放弃了对中段争议土地的要求(白玉地区,600平方公里左右)。[13]不丹网站没有提到的问题为:东段争议区墨拉萨丁,这一地区约有3300平方公里。
图二十九:不丹与中国争议地区图(本图自百度图片下载)
图三十:不丹与中国争议地区图(本图自百度图片下载)
图三十一:墨拉萨丁争议区示意图(本图自百度图片下载)
本于上述对中不边境不同认识的争端,中、不两国自上世纪80年开始就边界问题正式举行谈判。而此前,不丹与中国的边界问题是被纳入中印边界谈判的范围之内的。1959年9月,***总理曾致函尼赫鲁总理,表达了与不丹就两国边界问题进行双边直接会谈的愿望。他还表示,希望将中不边界问题从中印边界问题会谈之中分离出来。[14]首次中不边界直接会谈于1984年在北京举行,边界谈判每?进行一次,分別于两国首都?京和廷布(Thimphu)轮?举?,至2006年8月,双边共举行18轮边界会谈。1998年12月8日,两国在北京举行第十二轮边界会谈期间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不丹王国政府关于在中不边境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协议内容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不丹王国政府(以下简称“双方”)根据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保持中不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条:双方认为,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应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中方重申,完全尊重不丹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双方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第二条:双方认为,在前十一轮会谈中,双方本着互谅互让、相互信任与合作的精神,通过友好协商,就解决边界问题的指导原则达成一致,缩小了双方在边界问题上的分歧。会谈加深了两国间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双方愿继续本着上述精神,为早日公平合理地解决两国边界问题做出共同努力。
第三条:双方同意,在边界问题最终解决之前,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维持一九五九年三月以前的边界现状,不采取任何单方面行动改变边界现状。
第四条:双方回顾了十一轮边界会谈所取得的进展。鉴于双方均已明确阐述了各自对争议地区的立场,双方同意通过友好协商解决这一问题。
第五条:本协定自签字之日起生效。”[15]
该协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唐家璇与不丹王国政府代表吉格梅?廷里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这也是中不两国政府间所签署的第一个正式协定,对于和平解决两国边界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协议的要点在于确认了两国边线在正式谈判解决之前,维持1959年3月以前现状,而不单方面改变,但未弥补两国政府对于边线认识的实质分歧。此后的谈判进展情况为:2004年4月,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率代表团赴不丹参加第17轮中、不边界问题会谈;2005年7月,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罗照辉率代表团赴不丹参加中、不边界问题专家小组第二次会议。根据所宣布情况,“两国已就大多数存在争议的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如果不、中之间的边界问题能够顺利而圆满地解决,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和恢复传统友好往来的最大障碍将不复存在。”[16]2006年8月,不丹外交大臣坎杜·旺楚克率团来华参加中不第18轮边界会谈,唐家璇国务委员、李肇星外长分别会见,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与坎杜举行了会谈。双方主要就中不边界、中不关系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同意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致力于早日解决两国边界问题,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继续发展友好合作。但迟至2008年,中不边界条约始终未能正式签署。其原因据已披露情况为:
“1996年11月中、不11轮边界会谈中,中方曾提出争议区北部495平方公里归不丹,西部269平方公里归中国的交换意见。而1997年6月,不丹召开国民会议,会上就中国提出的交换意见展开了激烈讨论,多数代表认为,无论西部还是北部,都是不丹的领土,不同意交换。”[17]
“按中国过去的主张,中国和不丹边境争议存在于不丹的西段,中段和东段(总面积大概是4500平方公里)。中国政府96年以来的立场是中国得到不丹西段靠近亚东的土地(600平方公里,基伍地区,查马浦地区,鲁林地区,洞郎地区),作为交换放弃了对中段争议土地的要求(白玉地区,600平方公里)。”“不丹的文章说中国的谈判立场是用放弃领土要求来换取不丹和中国建交。可是碍于印度压力,不丹一直不敢和中国建交,边界谈判也因此拖延到现在。按不丹的说法,中国在96年刚一提出西段换中段的提议,不丹方面马上就原则同意了。不丹惊诧中国的慷慨所以也答应得很爽快,但是98年谈判中受印度强大压力的不丹又改口了,让中国再多让点。从不丹方面说,它目前与中国的关系实质上是以解决边界争端为中心,而并不涉及其他领域的交流。中国政府则希望在解决边界问题的同时与不丹建立正式的外交和商务等方面的关系。” [18]在不丹方面资料中未提到的是东段争议区墨拉萨丁3300平方公里的领土,“未提到可能有两个原因:或者是中国已经放弃了对这块土地的要求,或者是中国和印度缔结边界条约后再谈这块地区的归属问题(这块土地目前是中国接触不到的飞地)。综合中国的新地图和其它资料分析,中国已经放弃了对这块土地的要求。所以,中国现在的立场是中国分得争议区600平方公里,不丹分得3900平方公里。” [19]
另据材料,中、不边界谈判的基本过程为:1996?中、?第10 轮边界谈判時,中國建议以中国位于???方边界的帕桑兰、(Pasamlung)与?卡兰(Jakarlung)山谷495平方公?的土地,換取位於??西?方的辛珠兰巴(Sinchulumpa)、德?玛纳(Dramana)和燮合托(Shakhtoe)等地的269 平方公?土地(这一片土地与與印控錫?為界)。??国王1997 ?同意两地交換。但至2000 ?12 月中、不第14 轮边界谈判時,??对中国政府又提出了新的领上范围。??国王于2001?7 月??议会上表示:??建议双方边境线要沿着都兰、辛珠兰巴和德?玛纳等区域延伸。此時,“中国对于??在进?多?的边界谈判后又提出新的议題有些?悅”。因此,直至2001?11月两国于??首都廷布進?第15轮边界谈判时,有关都兰、辛珠兰巴和德?玛纳三个地区领土的争议仍未解決。2002 ?7月,??外交部長向议会透?:中国向??声明它持有争议性土地的文件证明,??则“要求中国能以大国之姿慷慨对待??这样的小国”,但是,中国表示它与25个其他国家为邻,無法只对一国慷慨。此后,双边于同?10 月在?京举行的第16 轮边界谈及判、及2004?4月于??廷布举?的第17 轮边界談判时,都重复了关于“建?一个由?国地图专家查验边界的轨制”。[20]
概而言之,在中、不边界谈判过程中,中国所提出的以中国495 平方公?的土地,換取位於??西?方的269 平方公?土地的建议对于不丹是极为有利的。而双方边界协议迟迟不能签署的原因是:中国要求交换的??控制下的都兰高地(中不边境争议西段地区)对印控锡金的春丕河谷(Chumbi valley)具有战略影响,且地近印度强占中国的领上达旺地区(“春丕谷”见中印边境章锡金节,??东部紧靠达旺、西部紧邻錫?),不能为印度所容忍,而不丹又缺少外交自主权,受制于印度。从近年来中不边界关系中所产生的争端中,我们不难看出印度在背后的身影。如:2005年12月间,据《印度时报》消息:“不丹的官方报纸《昆色尔》披露,不丹国民议会代表指责中国将道路修到了不丹境内,侵犯了不丹的主权,表示中国没有遵守1998年的边境协定。”[21]2007年12月13日,印度《加尔各答电讯报》报道:“中国军队近日进入不丹境内一块名为多兰的高地进行巡逻”,这“意味着中国军队从他们原来待的地方南移了数公里,更加靠近西孟加拉邦北部的西里古里走廊”。“中国人进入多兰意味着印中边界在中国、锡金与不丹的三方交界处遭到扭曲。”“中国人取道不丹威胁印度”。“陆军东部军区担心多兰山谷──基本上是一处面积20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成为中国例行巡逻的地方。这个山谷位于不丹境内。陆军纳闷为什么不丹对中国人的存在不以为然,经常的巡逻可能逐渐变成频繁的安营扎寨。”作为应对措施,“印陆军正将一个师的兵力从西部边境查谟重新部署到西孟加拉邦北部”。该报并援引匿名军官的话说,印军第27山地师的主要部队已经调出,其中包括第164山地旅。该报在报道中还配了一张中印军队在中国、印度与不丹三方交界处的军队布防图,图中印军第164山地旅和第63山地旅正与中国军队“紧张对峙”。同日,《印度时报》又报道说“印军方调动6000士兵布防印中边境”,该报称,此次调防的陆军第27山地师原本以西孟加拉邦的卡立邦为基地,2001年调往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以镇压当地叛乱,此次调防是回到他们过去的基地。“虽然中国军队已逼近西里古里走廊,但印军方却漠视这一威胁。”[22]按:靠近不丹的多兰高地一直是中国领土,中国军队在自己领土上巡逻本是常规,不丹媒体对此亦未曾表态,却被一些印度媒体拿来炒作“中国威胁”。由此可见印度始终是把不丹国土作为自己的领土来对待。在中、不边界谈判中,双方边界协议迟迟不能签署的另一个原因是:锡金以“小国”心态,希望中国以“大国之姿”多赐不丹土地的贪得心态不能被中国政府所接受。中国如果对不丹做出领土主权让步,也就意味对印度做出了领土主权让步,且按照中国人口总比计算,中国的人均国土面积并不比不丹多。这一结局也导致中不两国外交关系至今无法建立。
五、中国与老挝边界关系
1、老挝概况与历史上的中老关系
老挝国家全称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是位于中南半岛北部的内陆国家。南接柬埔寨,东接越南,西语系)、北接缅甸,西南接泰国,北部与中国接壤,国土总面积23.68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625万(2007年7月统计),民族68个,以老龙族(低地老挝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0%,泰老老听族(山顶老挝人,约占全国人口10%,蒙─高棉语系)和老松族(坡地老挝人,占全国人口的20%,苗瑶语系)三大民族为主体。国内85%的居民信奉佛教,通用语为老挝语。[23]
图三十二:老挝地图(本图自百度图片下载)
图三十三:老挝地图(本图自百度图片下载)
图三十四:老挝地形图(本图自百度图片下载)
老挝民族历史上与中华民族的血缘关系密切,据考起源于哀牢山(今云南保山县)。系中国古代分布于南方的百粤(越)人之后。当时百粤人居川、居滇者,称“哀牢”,称“僚”。“哀牢”得名见于《后汉书》所记:“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哀牢,尝捕鱼水中,触沈木,若有感,因怀孕。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沈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之后繁衍成部落,中国古代称之为“哀牢夷”。东汉明帝时,以哀牢夷居地设永昌郡,即今云南保山县。[24]哀牢夷后被兼并于南诏,当时南诏地含今老挝地域,因此,在古代老挝地域生活的哀牢夷,自然也就成为今天老挝民族的先祖。而继续留于中国西南地区生活的哀牢夷,则成为傣族等少数民族的先祖。可以证明这一点的民俗依据是:现老挝新年称“宋干节”,也叫泼水节,定于佛历5月(一般从每年公历4月13日开始,前后共3天),而中国傣族也保留着这一风俗,这说明了现代老挝民族与古代中华民族(居于云南地区等西南少数民族)的血缘联系。此外,老语近泰语,词汇与中国傣族的有七成相通。也说明了这一点。
从公元1世纪到14世纪中叶,在今日老挝疆域内曾先后出现过三个古国:科达蒙(中国古史称“堂明”、“道明”)、文单(“陆真腊”)和澜沧。1353年,法昂(又译坤洛)统一今老挝全境,建立起澜沧王国,都孟沙瓦,[25]中国古史书上称之为“南掌”(意为万象之邦)。这是老挝历史上所出现的第一个统一***。南掌国的历史存在约三百余年,在此期间引入了小乘佛教,这使老挝至今成为佛教国家。
图三十五:清王朝时期的南掌位置(本图自百度图片下载)
约至18世纪初,老挝分裂成多个国家,包括琅勃拉邦王朝、万象王朝和占巴塞王朝(1707—1713年)。从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叶,这些王国逐步被暹罗(泰国)征服和统治。[26]始于19世纪60年,法国开始向老挝渗透。1885年,法国在琅勃拉邦设立领事馆,1893年10月,法国以武力迫使暹罗(今泰国)签订《法暹曼谷条约》,内容为:(1)暹将湄公河东岸属地割让给法;(2)赔款300万法郎;(3)划湄公河西岸25公里及马德望、暹粒二省(今属柬埔寨)为中立区,暹不得驻兵设防。[27]这样,老挝便成为法国的“保护国”,被并入法属印度支那联邦。1940年9月,老挝被日本占领。1945年3月迫使老挝以独立国的名义加入“大东亚共荣圈”。同年8月,老挝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伊沙拉阵线。同年10月12日,老挝宣布独立,颁发临时***,成立了以佩差拉亲王(坎冒)为首相、苏发努冯亲王为外交大臣兼革命军总司令的伊沙拉政府(即老挝民族统一战线,简称巴特寮),这一天后被老挝定为独立日。
在日本投降以后,中国政府军18万人曾进入印度支那地区受降(北纬16度以北部份),当1946年中国军队陆续撤出后,法国重新进攻老挝,伊沙拉政府流亡泰国。1950年,老挝爱国力量重建伊沙拉阵线,成立了以苏发努冯亲王为总理的寮国抗战政府。到1953年,巴特寮已解放桑怒、川圹及琅勃拉邦部分地区。1953年1月12日,法国被迫承认老挝为独立国家。1954年7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解决印支问题的十四国会议上,老挝独立得到国际承认,法国被迫签署“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从印度支那包括老挝撤军。此后,美国又侵入老挝。1956年 1月,“伊沙拉战线”改组为老挝爱国战线。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老挝形成三派政治力量:以巴特寮为代表的左派爱国力量,以培·萨纳尼空、富米·诺萨万、文翁·纳占巴塞等人为代表的亲美力量和以梭发那·富马、贡勒等人为代表的中立力量。三派内战不断,政府多次更迭。1961年5月,为解决老挝问题,又一次召开了扩大的日内瓦会议,当月,老挝实现全国停火。[28]1962年,美国被迫签订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协议,当年6月,老挝三方组成临时民族团结政府,以富马亲王为首相、苏发努冯亲王为副首相。1964年,亲美势力破坏联合政府,进攻解放区,老挝爱国阵线开始领导抗美救国战争。1965年10月,“寮国战斗部队”改称老挝人民解放军。1973年2月,老挝三方再次实现停火,签署《关于在老挝恢复和平和实现民族和睦的协定》。1974年4月,老挝成立了以富马亲王为首相的联合政府和以苏发努冯为***的政治联合委员会。1975年,他曲、沙湾拿吉、琅勃拉邦、万象等地开展“***运动”,老挝亲美政治力量代表与阁员逃往国外,巴特寮政治力量夺取了全国政权。同年12月1─2日,老挝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万象召开,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执政党为老挝人民革命党(1955年3月22日建立,原名老挝人民党,1972年改名[29]),苏发努冯担任最高人民议会***,凯山·丰威汉为总理。1979年 2月20日,老挝全国民族统一战线大会通过决议,把老挝爱国阵线更名为老挝建国阵线。1982年 7月,老挝人民解放军改名为老挝人民军,人民军最高领导机构是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军委***由党的***兼任。1991年8月,老挝最高人民议会通过《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第一部***),将老挝部长会议改名为政府,部长会议***改名为总理,最高人民议会改名为国会,国徽上原有的红星、斧头、镰刀被老挝著名的古建筑物塔銮图案取代。1997年7月,老挝加入东盟组织。[30]截至2002年底,老挝已同世界上114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上述这些,为老挝概况。历史上的中老两国关系,长期维持着宗藩关系。这一关系从中国三国时代开始,一直持续到清代。入清以后,这一关系更显密切。根据清文献纪载:“南掌,旧称老挝。雍正七年,云贵总督鄂尔泰疏言:‘南掌国王岛孙遣使奉销金缅字编蒲表文一道、驯象二只,求入贡。’帝嘉奖,其贡道命由普洱府入,沿途护送,从厚支给。八年二月,遣使表贡,并请定贡期,命五年一贡。赐之敕谕并文绮等物,令使臣赍捧回国。九年六月,表谢颁敕谕恩。乾隆元年,赐国王岛孙彩缎、文绮。八年二月,帝以南掌远道致贡,改为十年一次。”“(二十六年)六月十三日,礼臣议:‘嗣后各省巡抚值南掌、琉球、苏禄、安南等国贡使到境,遴委同知、通判中一员,武弁守备一员,伴行长送至京,并知照经过各省添派妥员护送,按省更替;贡使回国,亦一例办理。’从之。”“老挝种人俗同暹罗,不文身雕题,性愚而嬾。奉佛教,好生恶杀。中国人教以制酒醴、养蚕丝之法。”“光绪十一年(1885年),法人得越南全境,以南掌地居湄公江中间,为传教通商孔道,复设法保护之,於是南掌又折入於法矣。”[31]根据这一段文献记载,可以看到:历史上中国与老挝的宗藩关系,直到1885年法国占领越南全境,沿着眉公河水路进攻老挝之后,才告断绝(1885年,法国在琅勃拉邦设立领事馆,1893年,琅勃拉邦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图三十六:湄公河流域图(本图自百度图片下载)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老两国基本上维持着友好关系。综散见于报刊的报道资料,基本情况如下:
1961年4月25日,中、老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此后的老挝人民抗美救国斗争和战后经济建设中,中国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有数据表明:在印度支那战争期间,中国前后共援助老挝10亿元,帮助建设四条主要公路,提供了大量军事装备,并曾派遣数万军队参与印度支那战争中的老挝战场。鉴于老挝人民党曾作为“印度支那共产党老挝支部”存在,因此,自1975年中越关系交恶后,老挝曾追随越南***,这导致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中老两国关系的曲折(1977年以后,越南奉行地区霸权主义政策,加紧对老挝控制)。自1986年起,老挝寻求与中国修好,并为越南与中国改善关系充当中间人。1989年10月,老挝总理凯山·丰威汉应邀访华,中老关系恢复正常化,双边寻求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1991年,老挝党“五大”确定“有原则的全面革新路线”,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等六项基本原则,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同时又强调继续保持同越南的“特殊关系”。自中老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贸易额从1989年713万美元上升至1995年的5400万美元。其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7年和1998年,双边贸易额分别为2875万美元和2573万美元。1999年,双边贸易上升为3171万美元。中国公司于1990年开始赴老投资办厂,截至1998年底,在老投资总额已达6270万美元,中国公司在老挝还积极参与劳务和工程承包,合同总额累计超过3亿美元。2000年11月,中国国家***江泽民对老挝进行了国事访问(此为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老挝),随后,两国发表《联合声明》,确定发展两国“长期稳定、睦邻友好、彼此信赖”的全面合作关系。双方还签署了《中国国土资源部与老挝工业手工业部合作开发万象钾盐矿的原则协议》、《中老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老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同意承担琅勃拉邦医院项目的换文》以及《中国农业部和老挝农林部关于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文件。此后,老挝官方决定借鉴邓小平理论和中国改革开放经验,中国政府则决定加强对老挝的援助,包括:交通(重修1号、13号公路,修建昆明─曼谷公路老挝境内靠近中国的一半路段、湄公河大桥,开发湄公河流域,云南航空公司帮助扩大老挝的国际航线)、基础设施、每年提供300个来华留学奖学金额等等。2004年11月,温家宝总理对老挝进行正式访问。2006年6月,朱马利***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发表联合新闻公报。200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家***胡锦涛对老挝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发表《中老联合声明》。2007年8月,波松总理对中国进行访问。2008年3月29日至31日,温家宝总理对老挝进行工作访问。2003年6月12—14日,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国家***坎代·西潘敦应邀访问中国,双方签署两国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国免除老挝部分债务的议定书。2004年11月,温家宝总理应邀对老挝回访。200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家***胡锦涛应邀对老挝进行访问,两国发表《中老联合声明》。2007年8月,波松总理应邀访问中国,2008年3月,温家宝总理回访老挝。
2、中老边界关系
以上所述,为老挝概况与历史上中老关系的基本情况。中国与老挝边界全长共505.04公里,[32]东端起自中国云南省、老挝丰沙里省和越南奠边省交界处的十层大山(柯拉山),[33]西端到澜沧江与湄公河主航道中心线中老缅三国边界交界点。1990年,两国政府开始就边界问题举行谈判,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领土问题。1991年10月,两国总理在北京签署《中老边界条约》;1993年1月,两国外长在万象签署《中老边界议定书》;同年12月,两国总理在北京签署《中老边界制度条约》;1997年7月,双方在北京签署《中老边界制度条约的补充议定书》。中老边界遂成为一条和平的边界。根据中、老两国总理李鹏与坎代·西潘敦1991年10月24日在北京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边界条约》,其要点包括:
“从中老边界东端起点十层大山(老方称柯拉山)1875.1米高地起,界线沿中国境内注入李仙江的土卡河、勐野江上游诸支流与老挝境内注入楠乌河的楠康河及楠乌河上游诸支流之间的分水岭大体西北行,经过岩脚(老方称三左尖)的1187米高地到1506米高地,再向西转西南行经1462.2米高地、1349.6米高地到箐头的1058.1米高地,然后转向南到1258米高地,从此界线继续沿分水岭向西北行经1330.7米高地到1280.3米高地,再向西偏北转西偏南到竹林山的1481.4米高地,从此界线继续沿上述分水岭向西行约1000米后改沿中国境内的曼克老江、甫桑河、三家寨河上游诸支流与老挝境内楠乌河及注入楠乌河的南登河、楠拉河上游诸支流之间的分水岭向南经猪圈山的1692.3米高地、麻栗树的1359.2米高地、1417.2米高地、1095.5米高地、1223.2米高地、空心树的1596.0米高地、1713.7米高地、标高为1465.0米的空心树丫口到1710.6米高地。”“界线从1710.6米高地起,继续沿中国境内布龙河上游诸支流和注入南腊河的南晏河、南岛河、龙戛河、南杭河、南木浪及南木窝上游诸支流与老挝境内注入楠乌河的楠树耐河、楠爱河、楠良河(上游称南奔河)、楠碾河、楠帕河上游诸支流之间的分水岭大体东南行,到1304米高地,然后转向东北到波闹山的1183.8米高地,再转向东南经1366米高地、1312米高地到1193米高地后大体向南经苦竹山的1529.8米高地到茅草山的1636.7米高地,再向东偏北至1413米高地,然后向东南到1353米高地,然后向西经1302米高地到1346.1米高地,再向西转南然后向东经1322米高地,再大体转向南到空土泽的1490米高地,然后向西南到1364.7米高地,再向南偏东到1327米高地再转向南偏西经1181米高地到1115米高地,再向南偏东经1365米高地,再转向东经1175.1米高地到612米高地,然后向东再转南经董宗堡的1674米高地到1464.1米高地,再大体向西后转西南行经平地山的1286米高地到宗恩的1471.6米高地。”“界线从宗恩的1471.6米高地起,沿中国境内注入南腊河的南木窝、南满河上游诸支流与老挝境内南塔河上游诸支流间的分水岭,向西经白石岩的1518.1米高地,再大体转西北经1345.1米高地到1147米高地,然后向西南到1368.7米高地,再转北偏东到1365.6米高地,然后向西偏北经1326.8米高地、平梁的1221米高地到1107米高地,再向西偏南经1253米高地、1567米高地、莽西梯的1560米高地到1338米高地。”“从1338米高地起,界线离开上述分水岭沿西北走向的山脊经824.4米高地到923米高地,然后向北偏东到广怕坝的1116米高地,再向北转西偏北在大湾塘(老方称望格顶)穿过南润河后沿山脊到标高为718米的旧坝索(老方称旧林登),然后继续沿山脊向西北经967米高地后向西北再转东偏北到781米高地。”“从781米高地起,界线沿中国境内南腊河及注入南腊河的南润河西侧各支流与老挝境内注入湄公河的湄公河东侧各支流之间的分水岭向北经864米高地到1362米高地,然后向西经973米高地到湄公河主航道中心线离南腊河口南岸大约100米处的中老边界西端点。”[34]
上述中老两国政府共同划定的边界线,也即现中老两国实际遵循的领土界线。根据该界约,两国须将全部边界线,用红线标明在双方代表签署的、本条约所附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测绘局制印的比例尺为一比十万的地图上,并成立由同等代表组成的实地联合勘界委员会(简称“中老边界联合委员会”),具体勘定两国全部边界、树立界标,起草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绘制两国边界条约详细附图。[35]
关于这一界约的签署,根据中方的说明意见为:“1990年,两国政府开始就边界问题举行谈判,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领土问题。”[36]但说明材料并未曾说明中老边界谈判期间,究竟协商解决了哪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领土问题”。而《中老边界条约》也只是强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从维护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怀着巩固和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愿望,本着相互尊重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的原则,为把两国边界建设成永久、和平和友好合作的边界,通过友好协商,决定缔结本条约,并议定下列各条。” [37]却未曾公布任何有关中、老边界谈判的具体情况,这就使读者不得其详。另根据其他相关报道:“这次的划界根据主要在今年以来的第二轮谈判中达成,一个是参考历史因素,十层大山的顶峰是中、越、老三国自1895年以来的传统分界处,由当时侵占越南的法国殖民主义者和中国清朝政府与签订的条约划定的。此后100多年来,由于两国的政治、社会形势和国家关系的变化等诸多因素,中越边界线存在许多问题,也一直没有重新划定。二是现实的地理环境考虑,以水系分水岭为界。”[38]
由此可见,中老边界谈判,最终依据的仍是自1884年至1885年法国发动中法越南战争以来,依据武力侵占老挝,强行拼凑“法属印度支那联邦”的既得领土事实。但是,查之清史文献可知,在法国发动侵老战争之前,老挝为清王朝的属国。在法国发动侵老战争、并变老挝为法国保护国的历史过程中,清王朝从未承认法国侵占老挝领土的合法性。此外,查阅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清代《云南》图时我们会发现:今万象以北现属老挝领土的南康河、湄公河(漫达河)东西两岸的大片领土,在清代都属于中国的领土,也就是说在法国发动侵老战争之前,中国与泰国是直接壤的。[39]而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依据的又是清代所绘《皇舆全览图》(康熙朝绘)、《皇舆图》(雍正朝绘)、《内府舆图》(乾隆朝绘)。因此,中国对于今老挝万象以北含南康河、湄公河东西两岸与泰国接壤的大片领土,是有着充分的历史主权依据的。而法国在发动老挝战争的同时,也强占了原属于中国所有的这一片领土。具体过程为:法国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使用武强占原属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勐乌(今老挝孟乌怒)、乌得(今老挝孟乌再)等地,随后,进一步依靠武力强占了万象以北含南康河、湄公河东西两岸与泰国接壤的原中国大片领土。[40]
图三十七: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法国使用武强占的原属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勐乌(今老挝孟乌怒)、乌得(今老挝孟乌再)等地(本图自百度图片下载)
图三十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法国使用武强占的原属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勐乌(今老挝孟乌怒)、乌得(今老挝孟乌再)等地(本图自百度图片下载)
图三十九:清未失地于缅甸、老挝之前的中国云南省南界直接与泰国相邻(本图自百度图片下载)
1893年10月,法国以武力迫使暹罗(今泰国)签订《法暹曼谷条约》,该约内容之一为:暹将湄公河东岸属地割让给法国;划湄公河西岸25公里及马德望、暹粒二省(今属柬埔寨)为中立区,暹罗不得驻兵设防。[41]这一规定中也包含着把原属中国的今万象以北含南康河、湄公河东西两岸与泰国直接接壤的大片领土割让给法国的内容。但必须指出的是:《法暹曼谷条约》的签订完全是非法的。因为,当时暹罗(今泰国)是清王朝的属国,无权与法国单方面订约,把原属中国的万象以北含南康河、湄公河东西两岸的大片领土割让给法国。事实上,清王朝也从未曾承认过这一条约的合法性,在历史上,中法两国从未曾就中老边界的划分,签订过界约。而这片土地一直到20世纪50─60年代,还被由大陆败退的国民党军队所控。
图四十一:1893年法国通过非法签订《法暹曼谷条约》侵占原属中国的今万象以北含南康河、湄公河东西两岸与泰国直接接壤的大片领土示意图(本图自百度图片下载)
当1961年3月台湾当局最终从缅甸北部撒出军队时,国民党残军吕维英尚控制着这一地区。吕维英后参加老挝政府围剿反政府武装的战争,却被老挝三派军队联合起来打败,吕维英离部,残兵由副将张苏泉率领加入坤沙的***组织“掸邦革命军”。[42]老挝政府至此才控制了这一片土地。因此,涉及当代中老边界争端的实质问题是:如何认定今万象以北含南康河、湄公河东西两岸大片原中国与泰国接壤领土的主权归属问题(这一地区面积约相当于现老挝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图四十二:被中国国民党残兵长期盘踞的金三角地区示意图(本图自百度图片下载)
图四十三:被中国国民党残兵长期盘踞的金三角地区示意图(本图自百度图片下载)
图四十四:被中国国民党残兵长期盘踞的金三角地区示意图(本图自百度图片下载)
而中国政府最终之所以把这一片土地让给了老挝,依据的理由显然是:“十层大山的顶峰是中、越、老三国自1895年以来的传统分界处,由当时侵占越南的法国殖民主义者和中国清朝政府与签订的条约划定的。” [43]并以十层大山作为中老东段边界的起点,由此向西南按山川的自然走向较急划界而未能顾及历史实际状况的结果。因此,1991年10月24日《中老边界条约》的最终签订,就其实质而言,是中国政府最终承认了历史上法国对于原归中国所有的万象以北含南康河、湄公河东西两岸大片与泰国接壤领土的侵占,本着“睦邻、友好”的原则,把这一片土地让给了老挝,而老挝则是近代法国侵占中国领土的实际利益获得者。当然从另一角度来看,历史上的老挝,是与中华民族有着密切文化联系的民族,自上世纪80代晚期以来,不再追随越南***,而是加强了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国也加大了对老挝的经济援助与投资。因此,中国虽然把这一大片土地让给了老挝,但两国只要能持久和平,最终能取得双赢的局面。
图四十五:老挝丰沙里省——位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东部,其约乌县即当年被法国非法侵占的勐乌、乌德地域,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本图自百度图片下载)
2016年8月22日插图
[1] 见李援朝、杜阿奇、徐万珉等主编:《中国周边国家的国情与民俗?第九章:南亚五国》,东方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304页。
[2] 中国皇帝使用五爪龙图案,不丹使用四爪银龙图案。历史越南、朝鲜、琉球等国使用的亦为四爪龙图案。
[3] 公元7世纪,不丹曾被处印度北方的迦摩缕波王朝短暂统治。
[4] 竺巴噶举派喇嘛教,主以法王转世方式来统治不丹,而取得在不丹的国教地位。1637年阿旺·纳姆伽尔制定宗教等级制度最高宗教职位为基堪布,即大方丈,每个寺院任主管的嘛称翁泽。
[5]台湾蒙藏委员会:《??與中國、印?之三角關係初探》,载http://club.xilu.com/emas/msgview-821955-532512.html。
[6] 数据见《不丹概况》,载人民网2006年11月16日。
[7] 导致不丹关闭边境的实质性因素是:当时达赖逃亡集团具有具有颠覆不丹政府以把不丹建成反攻西藏前沿阵地的计划。1974年,达赖集团驻不丹代表拉丁又故计重施,准备火烧不丹王宫,暗杀国王,结果28人阴谋集团被不丹警方破获。──见《人民日报》2008年5月4日报道:《专家解读“藏青会”真面目》。
[8]台湾蒙藏委员会:《??與中國、印?之三角關係初探》,载http://club.xilu.com/emas/msgview-821955-532512.html。
[9] 一说470 公?,见台湾蒙藏委员会:《??與中國、印?之三角關係初探》,载http://club.xilu.com/emas/msgview-821955-532512.html。
[10] 材料出处见:《中国不丹边界争议地区图》(2007年8月24日发布),载http://www.fyjs.cn。
[11] 材料出处参:http://xinbinwuming.i.tiexue.net/blog/post_2295425_1.html。
[12]材料出处见台湾蒙藏委员会:《??與中國、印?之三角關係初探》,载http://club.xilu.com/emas/msgview-821955-532512.html。
[13] 《不丹网站上的中国政府在中不边界谈判中的领土立场》(发表时间:2007年8月15日),载:www.bhutannewsonline.com。Bhutan-China Relations链接。
[14]见台湾蒙藏委员会:《??與中國、印?之三角關係初探》,载http://club.xilu.com/emas/msgview-821955-532512.html。
[15] 该协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资料”下载。
[16] 《不丹与中国的关系》,载不丹旅游商务网。
[17] 材料出处参:《中国不丹边界争议地区图》,载http://hi.baidu.com/sdkura/blog/item/8895a40f031719efaa64574d.html。
[18] 《中国政府在中不争议领土立场》,自Google网页下载。──该材料据称原自不丹英文网站www.bhutannewsonline.com,依据Bhutan-China Relations链接。
[19] 《中国政府在中不争议领土立场》,自Google网页下载。──该材料据称原自不丹英文网站www.bhutannewsonline.com,依据Bhutan-China Relations链接。
[20]材料见:台湾蒙藏委员会《??與中國、印?之三角關係初探》,载http://club.xilu.com/emas/msgview-821955-532512.html。
[21]见《青年参考》2005年12月7 日报道《中国与不丹关系不会受阻道路问题》,记者栾慧。
[22] 《印媒体诬我军入侵不丹 印军否认中印边境对峙》,环球网2007年12月17日报道。
[23] 数据出处参新华网《老挝概况》。
[24] 见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第188页。
[25] 亦称琅勃拉邦,1563年,老挝塞塔提腊国王迁都万象。
[26] 1713年下寮占巴塞也宣告独立,老挝形成三国鼎立局面。1776年以后,暹罗控制老挝,越南则控制了川圹地区。
[27] 见百度百科:《法暹曼谷条约》。──1909年 3月,《英暹曼谷条约》签订,泰国成为英法在中南半岛竞争中形式上的独立“缓冲国”。
[28] 讨论老挝问题的扩大会议1961年5月16日─1962年7月23日在日内瓦召开,参会者有中、苏、美、英、法、印、波、越南、南越、柬、老、泰、缅诸围,中国外长陈毅出席会议。
[29] 老挝人民党前身为印度支那共产党老挝地区支部,1955年3月22日,根据印度支那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1951年2月召开)“关于三国(越、老、柬)分别建立自己的党、各自领导本国革命”的决议,成立了老挝人民党。
[30] 材料出处参富米·冯维希著、蔡文枞译:《老挝和老挝人民反对美国新殖民主义的胜利斗争》,人民出版社,1974北京版。
[31] 《清史稿》卷528,列传315《属国三?南掌》,中华书局1977年8月第1版,第48册,第14699─14701页。
[32] 《记者亲历中国越南老挝三国边界首立界碑》,《国际先驱导报》2005年7月18日,记者林芝培、熊乐报道,载http://www.sina.com.cn。一说为710公里,数据见新华网2008年3月28日发布。
[33] 《记者亲历中国越南老挝三国边界首立界碑》,《国际先驱导报》2005年7月18日,记者林芝培、熊乐报道,另载http://www.sina.com.cn。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边界条约》(1991年10月24日),载:http://bbs.tiexue.net/bbs_32.html。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边界条约》(1991年10月24日),载:http://bbs.tiexue.net/bbs_32.html。
[36] 《老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事物委员会2004年7月6日发布,载:http://www.seac.gov.cn/gjmw/mzjj。
[37]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边界条约》(1991年10月24日),载:http://bbs.tiexue.net/bbs_32.html。
[38] 《记者亲历中国越南老挝三国边界首立界碑》,《国际先驱导报》2005年7月18日,记者林芝培、熊乐报道,另载http://www.sina.com.cn。
[39] 见谭其骧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地图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48 ─49页清代《云南》图。
[40] 参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第300页。
[41] 见百度百科:《法暹曼谷条约》。──1909年 3月,《英暹曼谷条约》签订,泰国成为英法在中南半岛竞争中形式上的独立“缓冲国”。
[42]材料出处见:《国军残余部队变成缅甸历史上永久的噩梦》(2006年8月30日),自Google网页下载。
[43] 《记者亲历中国越南老挝三国边界首立界碑》,《国际先驱导报》2005年7月18日,记者林芝培、熊乐报道,另载http://www.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