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弘治年款梅瓶鉴赏

大明弘治年款梅瓶鉴赏

刘惠恕

 

梅瓶是一种口小、短颈、体长、体肥、足圆的坛形瓷瓶,因口小,能插梅枝而得名。根据文献记载,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初用作盛酒器,后亦作观赏品用。宋时称“经瓶,明朝以后开始被称为“梅瓶”。近人许之衡谓:“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见《饮流斋说瓷》﹚据考,宋代之所以称梅瓶为“经瓶,它与宋代皇家的“讲经”(亦称“讲筵”)制度有关。讲完经后,皇帝要招众卿吃喝,而当时的装酒使得名为“经瓶”。而后世出­土的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醉乡酒海的字句,亦佐证梅瓶初始之用,是用来装酒的。时至元代,梅瓶的样式开始趋于多样化,除圆形梅瓶外, 尚有平口梅瓶、八方形梅瓶等等, 色泽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等釉色,器形或大或小,观赏价值日重。至明、清时期,国家御窑大量制造各式梅瓶,造型精美。或用以装酒,供皇家使用,或作为宫廷陈设品摆用,供人欣赏。

本梅瓶高40公分,底座圆口直径4.5公分,有盖,底色为黄釉,釉色丰厚,饰以五彩花纹,器底有“大明弘治年制” 字款,器身属黄釉法华彩梅瓶。

 法华釉”,又作“法花釉”、“珐华釉”。据考,其始于唐代,初为单色(以青色为主),至以降,色彩丰富釉色有黄、绿、白、紫、蓝等等,以黄、绿、紫三色居多。元、明时期法华釉其全,以明代制品为最精, 此后衰落。法华釉工艺是借鉴佛教艺术中的“沥粉”法,即制作时,先用特制带管泥浆袋,在器胎上勾勒出有凸线的纹饰轮廓,再用不同色釉填出底色和花纹,入窑低温烧成﹙炉温约800度﹚。一说法华釉瓷器是明代晋南流行的一处低温釉陶器,釉料含运城盐池特有的矿物盐,釉的配制和成份与琉璃釉大致相同,但琉璃釉以铅为助溶剂,法华釉以牙硝为助溶剂,其创烧于元,盛行于明代,入清代以后仍有生产,至嘉庆时衰。而我个人认为:“法华釉”尚有取法于花的涵意,即“华”、“花”同意,称之为“法花”,是因为其釉色将花的不同色泽溶入瓷釉之中,较成化瓷器开创的“粉彩”技法,更显艳丽。因此在中国瓷器史上,成化 “粉彩”与弘治“法华彩”,代表了明代瓷艺的颠峰。

以黄釉瓷器为底色的瓷器,在明代有特定的官窑制宫廷用品涵义, 因“黄 ” 、“皇”谐音,故属明、清时期朝廷严格控制的釉色, 不得民间私制,它由江西景德镇官窖专制。弘治时期的黄釉瓷器达到了中国制瓷史上最高的水准,其施釉肥厚,釉质纯净,釉面呈晶莹、鲜艳的特点,烧成温度约在800—900之间。因其色泽娇嫩,所以又有“娇黄”、“鸡油黄”等不同称谓。而弘治年款的官窑瓷器,又因明代弘治皇帝的政治业绩,而得到名称的提升。弘治皇帝在位时,驱逐奸佞,任用贤臣,励精图治,被史家誉为“弘治中兴”。 鉴于本梅瓶代表着弘治黄釉瓷器的最高的水准,因此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而在世界拍卖史上,一件弘治黄釉青花栀子花纹盘,曾达到过724万人民币的高价,足以证明这点。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1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刘惠恕博克

刘惠恕博克

擅长 历史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