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街口南大街前公用胡同15号是一个保护很好的大四合院,门口墙上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现在为“西城区少年宫”。
站在嵌有门钉的大红门的位置向里望去,庭院深深有三进,大门的位置处于宅院的中轴线上,按照北京四合院关于大门的说法这是王府的大门。
走进院子在二进院门口有两方雕刻精美的上下马石,尽管这个宅院修缮一新,但这石头确是原汁原味的。
过去有钱人家大宅门前的上下马石,一来是为了上马方便,二来就是显示了主人的等级。
看来这个古香古色的大宅院是有来头儿的,问了问看门的师傅,他还不知道以前是哪位官人的宅子。
上网查了一下得知:明朝时这座四合院的东院已经成为皇家供用库,供皇帝及宫内四季衣服,清时演化为宫衣库,又叫宫用库,看来现在的“公用胡同”就是这么演变过来的。
清末这个宅院成为内务府大臣崇子厚的宅邸,后来又成为张作霖部属傅双英的宅邸。新中国之后,傅一家搬离了这里,北京人事局征用了这个四合院,1956年吴晗选址少年宫,提出要把最好的建筑给孩子们,这里就成为北京市西城区少年宫的活动场所了。
平时这里管理很严,不接待到院里参观的遊人,今天我随小外孙学校到这里来录音才有了参观的机会。
这座四合院前后三进,除了中路的三进院落之外,东西两侧各有跨院,少年宫的专业录音室就在东侧的两进院子里。
四合院中路和西部前边是花园,中部园子里有山石,中路向北就是这个宅院的主体建筑,一座前出抱厦的五开间花厅,现在是“少年厅”。这房间两侧加开的圆型花窗还是少见的,这个建筑显然是过去的主人最重要的活动场所。
这个大宅院里处处花草树木,青石铺地,画廊,垂花门,抄手游廊,月亮门,砖,木,石雕精美……真是住宅与园林融为一体,透着大气,清新,悠静。
我边拍着照片边想着,在这城市水泥丛林中能有这样古香古色的学习环境,真是一种幸福和享受,这些孩子们从小在这里感受老北京四合院的魅力,也是对北京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附:五中同学燕玺题诗
看老城《闹中取静 庭院深深》摄影博文
锲而不舍数老城,闹中取静显精明。
垂花雍容屏家客,游廊曲迴连友朋。
辛夷含笑呡春蕊,马台端立留秋声。
四合东西谐南北,长幼尊卑难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