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是我国从1955年到1993年发行近40年的一种购粮凭证。那时候城镇居民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
这40年中还赶上1960年到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粮票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我们这些祖国的同龄人经历了粮票制度的实行到取消,经历了粮食的紧张到富裕的过程,回忆往事苦乐都有,还历历在目。
刚实行粮票制度时我不到10岁,我记得有一次全家都去宽街东北角(现在的白魁老号)的饭馆吃饭,我记得是吃了一碗麻酱面,这是我第一次到饭馆吃饭,挺兴奋也好奇,在大人的聊天中我才知道为什么要到饭馆吃饭,原来饭馆吃饭马上也要凭粮票了,这就是印在我少年记忆里的粮票第一概念。
回想起来就是在五十年代末北京的饭馆开始收粮票的,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没有粮票有钱也没有地方吃饭。那个时候就是在火车上吃饭不要粮票,还真有人为了吃顿饭坐一段火车的。六十年代买点心也要粮票,只有所谓的“高级点心”不要粮票,但价格高一般百姓是买不起的。
当年实行粮票的时候,粮票分为地方粮票和全国通用粮票,全国粮票是粮票中的宠儿。因为地方粮票只能限制在本地使用,而且还有使用年限。全国粮票可以在全国各省使用,还没有使用年限。
但全国粮票不是随便领取的,我七,八十年代出差前就到工厂行政科去兑换全国粮票,有的企业没有全国粮票,就要开单位证明去政府粮食部门去兑换了。
如果你用全国粮票去粮店买粮食,粮店会按比例给你粗细粮和油,当然你换全国粮票时也需交回一定比例的油票。
八十年代末,粮食够吃了,粮票富裕了,有的人就私下和老农换点儿鸡蛋,全国粮票就比北京粮票换的多些。
我有次出差回来时走的三峡水路,途中到鬼城上岸还用10斤全国粮票换了一篮子鲜桃,走了一路吃了一路四川的桃。
那个年代发粮票的工作是由本片粮店的工作人员完成,每个月20号之前他们挨门挨户到院子里发粮票,他们事先把各户的粮票分好了,放在一个个口袋里,当面再给你清点一遍。
每个人的粮食定量是不一样的,参加工作的是按照从事的工种不同定量不同,工厂里装卸工定量最高。儿童随着岁数的加大定量也随之增加 ,家庭妇女定量最低每月26斤。
在粮食紧张的年代,粮票显得比钱还贵重,如果有人能接济一些粮票这里的情分就深了。60年代中期我身上就有因为粮票终生难忘的亲情感受。
我在酒仙桥北京电机学校上学的时候,一次报考空军飞翔员的初次体检安排在四机部酒仙桥职工医院里进行。
我们去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交叉进行各项体检,每个小组都有一位护士导引奔走各个科室。前面几个科室检查完了,在走向下个科室的路上,带队的护士冲我笑着说:“你是**的儿子吧?“我一愣说:“是啊!“她说:“我一看是姓成的,再一看名字也熟悉,这是不是我侄子啊!“原来这是我的一个远房姑姑,我小时候没怎么见过,所以见了面也没有认出来。
体检结束后姑姑没让我回学校,让我到医院附近的家里吃了饭,临走的时候姑姑说你们家孩子多,吃的多,我这儿的粮票用不完,就给了我20斤粮票,还说你住校离的近以后有时间就来,串个门取走点儿粮票 。
那时候我们家的粮食真是不够吃,每月24号前都要和街坊用下月的一部分粮票换成当月的,(当时这个月24号就可以用下个月的粮票买粮食了)现在有了姑姑给的粮票真是解了燃眉之急,我们家也就从那个时候不着粮票的急了。
我还挺实在的,隔几个月就到姑姑家去一趟,到家里美美的吃一顿饭,还取走不少的粮票。
我的爸妈为了此事后来每次和亲戚相聚的时候,都会提起这件事儿,表达对姑姑的感激之情。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工作以后也是多次去看望我的姑姑,姑父。小小的粮票让我们远房姑侄不远了 ,就像亲姑姑一样的亲。
还有发生在学校的一件事也让我很感动。1965年下半年,我们刚到电机学校不久,班主任张老师就利用休息时间开始了家访活动,当来到一位同学家里,看到了这个家庭由于孩子多,粮食不够吃的情景。原来这位同学是班里的军体委员,每天坚持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饭量很大,家里的粮食满足不了他的需求,张老师就在班里组织了一次粮票捐献活动帮助他。
五十年过去了,一次班里聚会被帮助的这位同学说:“刚开学不久,有一天刚上课我发现铅笔盒里有很多粮票大概100多斤,我很惊讶,不知怎么回事?我就把这些粮票给老师送去了,张老师告诉我说 ,这是班干部和同学知道你家粮票紧张送给你的,你就收下吧。我这才知道是张老师从我家回来组织的,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同学们总给我粮票、那段时间对我家帮助非常大,这深深的师生情我至今没有忘记。”
粮票经历了我们国家由计划定量供应粮食到敞开供应粮食的过程,粮票由满足吃饱肚子的必需品变成收藏品的过程。粮票是那个年代人们对改变饥饿的期盼,这里面有刻苦铭心的故事,这里面有亲情,有街坊情,有同学情,有师生情……我们现在丰衣足食的日子来之不易,吃饱肚子绝不能忘记过去的艰辛和帮助过你的人
我也收藏了一些粮票和粮本,这是那个年代生活的烙印,我会像宝贝那样珍藏它。
(图片来自网络)
2020.5.24老城写于多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