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杜鹃山(再上井冈山记行之一)
刘惠恕
2012年5月1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知名教授、上海党史学会副会长唐莲英老师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校等兄弟单位的支持下,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重大课题《保持党的纯洁性研究》。为了深入推进这一课题的研究,她决心利用这笔经费在井冈山干部学院召开一次跨省学术研讨会。参加这次会议的上海代表除唐老师所带的研究生之外,尚包括一些从事党史党建研究工作的学人。我当时虽已退体,但笔耕未停,论著《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思想发展史研究》出版未久,[1]因此也有幸在受邀之列,出席这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
2013年4月29日,星期一,多云转阴。当日下午4时匆匆晚餐,坐136路公交车转地铁3号线赴上海南站,5时20分抵达,找到8号候车厅领取K271次上海到井冈山车的火车票,车票已由唐老师的学生事前统一买好。被告知火车发车时间为16时零7分,约次日8时30分抵达井冈山车站,此次学术会议由上海党史学会与井冈山干部学院联合举办,会议名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纯洁性建设”学术研讨会。火车上读《文天祥诗选》磨时。
次日,星期二,雨转阴。晨8时30分,火车正点抵达终点站,井冈山干部学院的大巴已在站台外等候接客,时天上下起小雨。此行已是我第二次上井冈山,情形之别是:我2002年一上井冈山時,尚未通行火车,如欲上山,得先在江西新余市火车站下车,换乘汽车,经吉安市,走一段很长的山路,方能上得井冈山。而现今火车站已直修至井冈山北麓的拿山乡,距井冈山市府所在的茨坪镇约30公里。这一车站的修筑,不仅方便周边遂川、永新等地的居民乘坐火车,同时也使我们本次上井冈山参会,省减了许多的时间。因为由新建的井冈山火车站坐汽车抵茨坪,仅需半个小时的车程。据了解井冈山站是新修吉衡铁路的一个中间站,东距吉安91公里,西距衡阳220公里。该铁路2005年3月全线开工建设,2007年4月18日开通运营。而井冈山站的投入使用,见证着中国铁路运输事业的飞速发展。
上午9時许,接客大巴过“井冈山”界碑,情景与我初上井冈山时所见景象大致相同。上午10时30分,车抵“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分配住1号楼13317室,与来自上海浦东新区党建研究会的岑老师同室。
(井冈干部学院位置见红点标记)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位于茨坪镇红军北路6号,是中央组织部本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基本宗旨,新投资兴建的一所党校,[2]民间习惯称之为“井冈山党校”,其与“上海浦东新区党校”一样,同属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的派出机构。该校2003年6月20日破土动工,2005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江泽民为学院题写了院名。我初上井冈山时,该校尚未建立,而这次上井冈山,能在如此高规格的校舍住上两晚,对我来说是荣幸之至。
由于到校时间尚早,我明日在研讨会上尚有发言任务,不敢多歇,在寝室里准备发言提纲。不意下午2时50分突接通知,学院将安排与会代表统一游览笔架山,本次学术会议的组织者唐老师将担任大家的义务导游。而唐老师之所以能任此导游,是因为她2012年至2013年间,一直在井冈山干部学院担任访问学者兼授课任务,熟悉井冈山的风土人情。
(笔架山远景)
(笔架山远景)
下午3时10分学院送客大巴将会议代表送达笔架山下,先坐了一段缆车,然后唐老师带大家一直走到山顶。笔架山距茨坪镇西南约20公里,位于井冈山主峰五指山西南侧,海拔1357米。因该山主要由中峰 (扬眉峰)、西峰(望指峰)、东峰(观岛峰)三大峰组成一个“山”字形,远望如同古人用的笔架,故名“笔架山”。一说该山由十七峰峦依次排列
,形同笔架,故称作“笔架山”。而井冈山干部学院之所以组织与会代表在会前尤先游览笔架山,大致是基于两个原因:
一是该山自然风光壮丽,交通便捷。
据有关介绍:笔架山以扬眉峰为中心,奇石、险峰、古松、杜鹃等各具特色,有所谓“七峰”、“ 五奇观”,“ 大小松岛”等十余处景点,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则是扬眉峰上的“十里杜鹃长廊”。而此处所说的“杜鹃”,决非是城市中人寻常所见盆栽杜鹃花或花圃中的丛木杜鹃花,而是均高六至七米的杜鹃树。这种杜鹃树,在绵延笔架山十七峰的峰脊上都长有,其中不乏数百年树龄的老树。而其品种,又可具体区分为猴头杜鹃、云锦杜鹃、鹿角杜鹃、红毛杜鹃、江西杜鹃、井冈山杜鹃等二十余类。每年四月中旬到五月底,为杜鹃树的花开季节,此时上笔架山,可望到一望无际的杜鹃花海,其颜色呈红、紫、黄、白等各色,其中又以红色为主。
(盛花期的杜鹃山)
由于笔架山多多杜鹃,因此又名“杜鹃山”,而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革命歌曲《映山红》,即以杜鹃山上的杜鹃花为背景而创作。大概是因为这首歌唱红了杜鹃花,该花被评选为井冈山的市花与江西省的省花。2011年4月15日,井冈市府举行了一个“杜鹃山”恢复用名的隆重揭幕仪式,当代京剧名家、《杜鹃山》主要演员柯湘的扮演者杨春霞,现场演唱了京剧《杜鹃山》中的经典唱段。
但是杜鹃山虽美,原本到此观赏却非易事,因为其藏于深山群岚之中,不是说来就能来得了的。但始自2010年8月1日,笔架山修起了上山索道,索道全长5000米,每小时可运送游客1040人,[3]可以将游客一直送达杜鹃山主峰扬眉峰下。而游客自茨坪镇乘车至笔架山索道口,约用时半个小时,再坐索道车至杨眉峰脚,约用时20分钟,再沿着修得很好的上山栈道走一段山路,边走边看,也就能够观赏到杜鹃山的美景了。由于这一便捷的交通条件,使杜鹃山成为近年来上井冈山游客的首选景点。
(笔架山索道车)
井冈山干部学院之所以组织与会代表在会前尤先游览笔架山,原因之二则是因为该山具有传承红军文化的革命基因。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笔架山景区共包括笔架山、朱砂冲、行洲三个组成部分,总面积约达20平方公里,而笔架山索道的修建,将这三部分结为一体。因此该景区也是集井冈山自然山水、革命遗迹以及客家民俗风情为一的综合体。
其中,位于笔架峰下的朱砂冲,海拔635米,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五大哨口之一。哨口旁有一洞穴,常有朱砂水流出,“朱砂冲”因此得名。而朱砂冲近旁有一条溪流名“朱砂河”,现为井冈山水上漂流景点所在,而当年则是电影《闪闪的红星》在拍摄时,竹排漂流的取景点。
(朱砂冲位置见于红色标记)
行洲位于笔架峰脚的平地上,又名“小行洲”、“行洲府”,距茨坪南13.5公里,距朱砂冲哨口5公里,其为井冈山五大哨口内的一个较大村庄。而据有关记载:清朝道光年间,有李姓人家由附近黄坳石围子徙此,行洲始有人烟。由于该地扼守通往宁冈、遂川的要道,来往行人甚多,复有商人来此开设店铺,逐渐发展成生意兴隆、人烟稠密的客家人居住村落,拥有丰厚的客家文化特色。而时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始有“行洲府”之称,此见于当地民谣:“行洲府、茨坪县、大小五井金銮殿。”[4]而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行洲是守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南大门”,毛泽东、朱德常带领红军来此开展活动,因此村中留下了诸多红军文化遗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这里保留有当年红军写下的66幅标语,约1000余字。[5]其代表性内容有:
“实现马克斯(思)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打倒新旧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红军是工人农民的军队!”、“建设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实行土地革命万岁!”、“实行保护小商人贸易!”、“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等等。[6]
(行洲村民宅上保留下来的红军标语)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标语这是目前井冈山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红军标语群,这些标语直切反映了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根据地内所施行的方针、政策,是研究这一段历史的可靠佐证资料。此外,这些标语是在1929年1月以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会剿”斗争失败,在白色恐怖盛行之中,当地民众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物证,他们的保存方法是:用一层黄泥把写有标语的墙面糊起来,待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民众再揭去墙面泥巴,原写于墙面上的标语仍赫然在目,而成为见证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最宝贵红军文化遗产。而看着这些斑痕累累、曾经历沧桑岁月的标语,曾经的热血青年仍会感到热血喷张。为了使这些革命文物永存后世以育新人,1982年,井冈山博物馆对写有红军标语的房屋进行了复修;1988年9月,井冈山市府将“行洲中国红军标语群”旧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这一标语群又被公布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井冈山行洲村远景)
(井冈山行洲村位置见红色标记)
由于笔架山拥有如此优美的自然风光,又具有如此丰厚的红军文化遗产,也就成为当代中国红色文化活动的创作渊泉所在。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电影《闪闪的红星》以及革命样板戏《杜鹃山》。关于前者,是八一电影制片厂1974年10月1日在中国制作,由李昂、李俊联合执导的故事片。电影主题歌《映山红》以杜鹃山为背景、江中漂流竹排以朱砂冲河为背景拍摄,“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一歌词使人领略到当年井冈山红军战士斗争的艰苦与浪漫。关于后者,即1974年由北京电影制片摄制,由谢铁骊执导、杨春霞主演的京剧电影《杜鹃山》,仍以湘赣边界上的杜鹃山(井冈山笔架山)为背景,故事讲的是1927年9月,秋收起义之后,党代表柯湘历经艰险,把一支农民自卫军培养成革命队伍。或谓该电影借鉴了当年党代表何长工上井冈山改造王佐绿林军队的历史事实,当并非空穴来风。
当日下午5时50分,出笔架山景区,井冈山干部学院校车接返住处。回顾半日登山所见、所闻,可以说是既观赏到了井冈山的自然美景,又受到了红军文化教育。如果仅就参观者的思想所得而言,可用当下一段常用的话来表达,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此,应该感谢本次学术会议组织者唐老师担任大家义务导游,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我想明日唐老师主持召开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纯洁性建设”学术会议,亦当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出发点。当然这次登杜鹃山也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即上山时虽属杜鹃花期,但不久前下了一场暴雨,将己开之花打残,新花尚未开出,因此我们看到的只能是一些残花。此外,登山之时一直下着细雨,远处山景或云或雾,往往看不真切。仅记。
2019年10月19日
(细雨中的笔架山)
(行洲村民宅上保留下来的红军标语)
(行洲村民宅上保留下来的红军标语)
[2]
[3]
[4]
[5]数据见《行洲红军标语遗址》,载中国华夏文化遗产网2015年11月19日。
[6]数据见《行洲红军标语遗址》,载中国华夏文化遗产网2015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