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南部代表性的名胜——台南赤坎楼 (图源自拍)
凝聚台湾沧桑历史的赤崁楼
——台湾游散记之二十
离安平古堡不远就是赤崁楼了。说实在的,我们今天看到的赤崁楼,不像印象中的“普罗民遮城”模样,而只是一幢寻常小楼而已。整个城楼周长仅150米,高12米,共分三层,用砖石砌成,中国古典建筑风格:雕栏凌空,轩豁四达。但再细心观赏,你就会发现它的不同,楼上架设有巨炮和瞭望台,楼下排列有九块巨大石龟驮着的三米高的石碑。这些遗迹,依稀记录着荷兰人曾经的殖民统治以及郑成功“驱逐荷夷御外侮”的历史印记。
这九块石碑原不立于此,而是1960年从台南市大南门移置于此地的。上有清朝乾隆皇帝为旌表福康安乾隆51年(1786)平定“林爽文之乱”亲撰的碑文,依稀可见台湾移民胼手胝足开拓和为身家财产拚斗的风云岁月。
台南市历史悠久,旧名赤崁(嵌),原为土著赤嵌社所在地,是台湾的古都。早在明朝万历年间,这里就有福建泉州移民的踪迹。半个世纪后,荷兰人在这里建筑热兰遮城和普罗民遮城,才使其具备了街市的面貌。清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赶走了荷兰人,夺回台湾,普罗民遮城改称为承天府,是郑氏在台湾的幕府。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收复台湾后将承天府改为台湾府,台湾府治就设于台南市。
赤嵌楼初建于1653年,是荷兰人规划的“赤崁市街”,荷兰人称其为“普罗民遮城”。当时,潮水可直达城下,因闽人称水涯高处为“墈”,讹称为“崁”,加上城楼砖瓦皆为赤色,在阳光映照下一片火红,因此又称“赤崁楼”。郑成功逐走荷兰人后,改建其为承天府署,并充作火药军库。当年,赤崁楼为全岛最高的治理处所。康熙时,由于天灾战乱,赤嵌楼除城垣外皆倾颓殆尽。清光绪五年(1879),在旧址地基上建了文昌阁、海神庙和蓬壶书院。此后又经多次修缮,并将台南市历史博物馆迁入,遂成今日之规模。在赤嵌楼内展示有郑成功的塑像、画像和海战摧敌图,刘永福治军台湾图片等,并有古代船只雕刻模型。
走出赤嵌楼,楼下草坪上矗立着一座“郑成功议和图”纪念碑,碑座上是民族英雄收复台湾,接受荷兰人投降场景的塑像。群雕中间站立者是郑成功,他身穿明代官服,手按剑柄,气宇轩昂。两边伺立的亲兵,手持长枪,仪态威武。在郑成功的对面,是弯腰前倾,神情恍惚的荷兰总督揆一。
据介绍,1980年台湾当局建造这一组铜像时,名为“郑成功受降图”,雕塑中荷兰人是跪在郑成功前面投降的。另据一位1994年来此参观的大陆学者回忆,当时石座上写着的还是“郑成功受降图”。而不知从何时起,纪念碑改为“郑成功议和图”了,荷兰人也由跪地形象改为站立的形象了。历史上明明是荷兰人向郑成功投降的,为何现在改变成“议和”了呢?
据历史记载,明弘光二年(1646),郑成功拥奉桂王政权,率军进行反清斗争。面对清政权巳趋稳固的局势,郑成功决心渡海东征,收复台湾,作为继续抗清的根据地。永历十五年(1661)三月二十三日,郑成功率二万五千人的队伍,乘大小战船数百艘,从金门料罗湾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四月初一日黎明,东征船队抵达台湾鹿耳门外诲面,避开热兰遮堡炮火,在北线尾岛和禾寮岛登陆。荷兰人惊慌失措,以为郑军自天而降。郑成功军队登陆后,立即向荷兰军队发起进攻,击毙荷军贝德尔上尉及其部下一百十八人。郑成功军队军纪整肃,受到当地居民拥护和配合。据荷兰殖民者自供:“我们所统治的人民,包括台湾士人在内,都起而反抗我们了。”
在郑成功军队打击下,龟缩在普罗文查(今台南市赤嵌楼)的荷军,派员来郑军营地“讲和”,企图用谈判来延缓时间等待援兵,被郑成功严词拒绝,荷军只得于次日献城投降。热兰遮(今台南市安平镇)是荷兰殖民者统冶台湾的大本营,虽然城堡坚固,火炮强大,但郑军“乃列菅环攻以迫之”,荷兰殖民者只得于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1661年2月1日)在投降书上签字,结束了荷兰在台湾三十八寿的殖民统治。历史事实铁证如山,怎么能随意篡改呢?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按照内地的办法,在台湾设立了政治结构,改赤嵌地方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府名承天,县名天兴、万年。他在台湾大搞军屯,鼓劢东南沿海居民移入台湾,发展农业生产,保护当地土著高山族的利益,促进民族融合。这些对台湾经济、社会的进步,都有重大意义。尽管光阴荏苒,但如今的台湾民众不仅崇敬郑成功,更将他当作神来奉祀。每年到赤崁楼观光、拜谒的台湾民众不计其数,大陆的游客也络绎不绝。
在台湾开拓史上,赤崁楼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历史文化价值。数百年来,郑成功的名字与赤崁楼紧紧相连。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它们见证了台湾的阶段性发展,凝聚着民族的兴衰荣辱。
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三层建筑赤嵌楼
九块巨大石龟驮着石碑的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