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晚年存藏词曲》析疑及抢救这一历史文献的学术意义

《***晚年存藏词曲》析疑及抢救这一历史文献的学术意义

                          刘惠恕

    《神州》杂志2003年第五期载有郭向星署文,文章根据原东方歌舞团笛子演奏家张晓辉口述情况,记叙***病逝前夕、“双目失明”的600多天时间里,当时党中央秘密组织有关人员为***录制古诗词曲,让***能够以耳代目、修身养性、减轻痛苦的基本情况。此后,20031224日的《报刊文摘》对此文加以转摘,命题为《以耳代目修身养性,晚年***听曲秘闻》,[1]使这一历史往事大白于天下。以下,为了讨论的方便,本文暂且把当时中央为***秘密录制的古诗词曲统一称作《***晚年存藏词曲》。

客观地说,郭向星文的发表,对于人们研究***晚年的历史,是有所帮助的。但是此文的写作不够严谨,对干历史事件的陈述,有许多差错,不能不加以指出。我曾为此事三次求教于当年曾赴北京参加为***录制词曲工作的现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连波先生,并旁证有关文献资料,起码可以指出郭文存在的四处差错如下:

一是把基本事实搞错。如***晚年因患白内障,视觉减退,但未曾双目失明,郭文却误作“双目失明”。

    二是文中把人名或参与者的职业搞错。如闵惠芬作闵慧芬,连波作廉颇,不一而足。周大风是浙江省艺术研究所的音乐家,却误作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家。

    三是文中把书名搞错。如文中所提的《粹金词谱》一书,应作《碎金词谱》,系清人谢元淮辑,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刻本,传世者起码有14卷本和6卷本两种。郭文中把书名搞错了,后人就很难查找和利用这一历史文献。

    四是文中对此事件发生的历史过程陈述不清或存在严重疏漏。

根据郭文的说法,当时是国家文化部从上海音乐学院调来两名音乐家廉颇(应作连波)、周大风“翻译”古书《粹金词谱》(当作《碎金词谱》)中古代的音阶标记,再谱成演员们能读懂、演奏的简谱和五线谱。而根据我核证的情况,当时连波和周大风先生虽然参加过把该书所记古词曲谱(工尺谱)译成今谱的工作,但这一工作主要是由当时在北京的音乐家傅雪漪先生来承担的。而连波先生等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词曲演唱的艺术指导及录音审听工作。此外,连波先生当时所从事的另一重要工作,是参考古曲《夕阳箫鼓》为唐代诗人白居易长诗《琵琶行》谱曲。该曲谱出后,曾由昆曲名家蔡瑶铣(郭文误作蔡瑶先)演唱,著名演奏家王范地用琵琶、许讲德用二胡、张晓辉用箫等伴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完成后送审中央,得到***的肯定(《琵琶行》谱曲后收于连波专著《国乐飘香》中[2])。此外,当时为古诗词谱曲,并非仅仅依据《碎金词谱》中所收录的词乐谱,有的词还参照中国古代传下来的古琴谱,如为岳飞《满江红》谱曲,是依据的清代王善同名琴歌编配的。为***录制古诗词曲工作持续了9个月之后,除继续进行之外,又转入抢救传统戏曲的工作,这是指抢救京、昆剧中的一些著名剧目,连波先生为此由北京返回上海参加筹建工作,当时在上海集中全国演艺界精粹,如俞振飞、王传淞、李和曾、李慕良、童芷苓、张美娟、李炳淑等人,成立三个摄制组,导演由上影厂岑范、张天赐和科教厂叶永烈担任,分别在上海北京路、泰兴路(现为市政协礼堂)、文化广场和美琪影剧院同时拍摄。当时这批剧目用电影分镜头拍摄,所以拍摄质量甚佳,其中有俞振飞表演的《太白醉酒》、王传淞表演的《狗洞》、李和曾表演的《逍遥津》、张美娟表演的《八仙过海》等等。这批剧目弥足珍贵,拍摄的目的,也是供***欣赏的。这一工作参与人数甚多,不会少于百人。而在北京为古词谱曲及演唱工作则始终是处于高度的保密之中,前后参与人数不会多于30余人,参与者各司其职,工作(作品陆续拍摄)完成后,交当时的文化部长于会泳审定,然后再交江青复审,最后呈送******。这一工作一直持续到***去世后终止。

以上所述,为我所知道的***晚年“听曲秘闻”的基本情况,准确地说说,这一“秘闻”应包含两项内容,即在京为***演唱录制词乐及在沪为***拍摄传统京昆剧曲目,因此这与郭文所陈述的情况有所出入。但是,在此我需要加以申明的是,我写此文的目的,首先不是为了证明郭说之非,而是为了呼吁重视保护中国残存的古词乐艺术的珍贵遗产。因为毫无疑问,郭文所陈述的***晚年曾集中中国演艺界精粹力量转译、演唱中国古代词曲并录制成音响资料保存的基本事实是存在的。根据郭文所记,***去世后,所录制的有关中国古典诗词乐曲计“59盘磁带”全部送韶山***纪念馆保存。根据我20031224日及200438日两次打电话向韶山***纪念馆工作人员的核对情况,这一基本事实是存在的。但据该馆办公室董主任陈述,“59盘磁带”的说法接近事实,但并不等于完全准确。这批所谓的“磁带”实质上包括两部分东西,一部分是老磁带,可在录音机上播放,一部分是针式唱片,可在老唱机上播放。这些珍贵资料现在作为文物封存着,未作任何开发利用。我当即向董主任建议,能否把这批古典诗词曲磁带、唱片翻录,向民间出售,以使祖国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得到保存和为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得到的答复是:该馆对此虽有所考虑,但限于目前的管理体制,难以作为。这是因为要开发这批文物,需要请示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此外,***家属目前健在,要开发这批文物,需要理顺这批文物的所有权与***家属的关系。他们目前所能做的事,只能是努力保护好这批文物,不使它随着岁月的逾越自然损坏,从而丧失开发价值。

    我个人认为,《***晚年存藏词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音乐遗产和文化遗产,需要立即加以抢救。这是鉴于以下原因:

     1、这批词曲(音响资料)是特殊政治环境的产物,当时参与工作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大多是国家级的专家,工作各司其职,极为认真,因此,这批词曲(音响资料)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艺术高度,随着中国老一辈艺术家的彫零,将无法再现中国古典词乐的风彩。

     2、《***晚年存藏词曲》是目前我们所知唯一可靠的流传于世的唐宋词乐,通过对《***晚年存藏词曲》的抢救,从中可以理解唐宋词乐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强调这点是由于,尽管现今纳西族音乐家宣称纳西古乐中保留了中原的词乐艺术(存有《满江红》等曲目),但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无法举出旁证材料。而《***晚年存藏词曲》的依据却是《碎金词谱》,它可说是唐宋词乐艺术的传承。我们只要考察一下《碎金词谱》一书产生的历史过程,自然可以明确这点。

《碎金词谱》所收录的古词乐均源自《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一书中所收录的唐宋元人词乐乐谱(刘崇德著《碎金词谱今译》共整理翻译古代词乐乐谱175首,[3])。而《九宫大成》初编于乾隆6年,始名《吕律正义后编》,系清庄亲王允禄奉乾隆帝命所为。书成后,因允禄认为中国南、北方词一直无完整的乐谱,又令清曲名家周祥钰等人搜寻采集民间与内府所存的南北词乐,编成《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一书(共82卷,简称《九宫大成》),刊行于清乾隆11年,书中共收录历代词曲乐谱4600余首,套曲220余套,在中国音乐史上堪称是集古代词、曲音乐艺术之大成的巨著。但《九宫大成》虽详,却词、曲不分,使人无法从中领悟到词乐的独立性。乾隆22年(1757年),又有许宝善从《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书中辑出160余首词乐,定名《自怡轩乐谱》。八十余年后,清人谢元淮又以此书为基础,逐词考定宫调,辨正格律,并补入其从《九宫大成》中复辑的唐、宋词乐数首,编成《碎金词谱》一书,使之成为一部独立的词乐歌曲集。[4]从《碎金词谱》的成书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碎金词谱》一书是中国古代词乐艺术的直接传载书籍,因此,《***晚年存藏词曲》也是唐宋词乐艺术在现今中国的直接传播者。

在这里还要涉及到一个派生的学术问题,即唐宋词乐艺术是因何原因消亡的,为何说辑自《九宫大成》的《碎金词谱》一书是唐宋词乐艺术的直接传承者?我个人认为导致唐宋词乐艺术衰亡的直接因素有三点:

一是战争因素的影响。南宋范成大使金时,曾写有数十首纪实诗,其中有一首诗中有胡曲尽变中华的说法,即是证明。

二是词、曲分离的特点在后来文人填词的实践中被认识。我猜想唐宋词兴起的原因,最初只是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如同后人所说的)填写的歌词(诗句由于字数同一,用做歌词,容易导致节奏平缓),满江红、泌园春等词牌,均代表着一定的曲调。但是词人在填词的实践中发现,由于词本身具有语言凝练性的特点,可以脱离曲谱而独立,于是,文人们填的词有的是为配曲而填,有的则纯粹是为写而写,于是渐渐的,文人填的词脱离了音乐,词牌不再象征乐谱,而仅代表该首词的平仄声调及字数多寡。如现存南宋姜夔的《白石道人词集》(清王鹏运刻本)中,有17首自度曲附有作者所作的乐谱,其他词则无乐谱即是证明。

三是元曲的兴起,将唐宋词乐融入元曲之中,而导致了唐宋词乐的衰亡。我认为这一点是导致唐宋词乐最终消亡的最重要因素。如,现今收入《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的南曲曲牌为1513个,北曲曲牌为581个,而根据专家们的研究意见,这些被收入《九宫大成》中的元曲中的南、北曲调大多源于唐宋大曲、唐宋词和当时南北方的民间曲调。[5]我们知道元代戏剧发达,当唐宋词乐被融入元曲之后,文人填词不再依靠曲调,于是,唐宋词乐的的消亡便成为必然的。而元代灭亡之后,元曲的精粹又被保留于昆曲之中,因此,在清代以昆曲为基础修订的《九宫大成》及从《九宫大成》中辑出的《碎金词谱》一书便成唐宋词乐艺术的必然载体。由此,我们更可看出以《碎金词谱》为依据翻制的《***晚年存藏词曲》的宝贵文献价值之所在。因此,在此我再次呼吁要抢救《***晚年存藏词曲》,以光大民族音乐的宝贵文化遗产,抵制且前流行音坛的不正之风,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事业服务。

    最后,就此文得已写出,我还要向当年曾赴京参加为***晚年录制古诗词曲工作的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连波先生致谢。此文承蒙连波先生三度校审,可以保证基本史实的准确。连波先生认为:今人有责任把准确的历史回忆留给后人,而不应该提供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误导视听,这是他支持本文写作的基本原因。

                          2004310日原稿,48日校改


[1] 沈寅标摘。

[2]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2003年再版。

[3]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1月版

[4] 参《河北日报》200144日载文《评刘崇德先生碎金词谱今译》。

[5] 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月第1版,第159页,第407页。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刘惠恕博克

刘惠恕博克

擅长 历史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