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有别名叫“乌金”

大富贵(国画) (图源网络) 


猪有别名叫“乌金” 


       猪年说猪。猪有诸多别名,如“乌鬼”、“乌金”、“黑面郎”、“黑爷”、“乌羊”等。

       其中,“乌鬼”的说法出自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之一中的“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关于“乌鬼”的诠释,历来多有说法,有乌龟、鸬鹚、猪等动物的别称,也指闽南方言中的“番仔”。宋代《漫叟诗话》对此诠释道:“川人嗜此肉,家家养猪,杜诗‘家家养乌鬼’,是也。每呼猪则作‘乌鬼’声,故号猪为乌鬼。”宋代《懒真子录》也说:“乌鬼,猪也。峡中去家多事鬼,家养一猪,非祭鬼不用,故于猪群中特呼‘乌鬼’以别之。”两条材料的说法未尽一致,但都一致证明“乌鬼”即是称猪。

       令人颇感兴趣的是猪的“乌金”别名。“乌金”在词典中有多种说法,是铁、煤和木炭、墨、猪的别称。“乌金”作为猪的别名,出自唐代张鷟的《朝野佥载》。书中记载:“唐拱州人畜猪致富,号猪为乌金”。有趣的是,我国西南山区养的一种猪就叫乌金,在乌蒙山与金沙江一带,地域与形象、民俗竟如此有机地在猪的身上融合了,说明我国农耕文明中的猪文化内涵之丰富。所谓“乌金”,“乌”,指猪的颜色和属相为黑。猪色黑的概念形成,除了黑猪常见,与猪属亥有关。亥属水,方位北,色黑,亥的属相猪,故别名多取黑。“金”,则是说猪的财富价值了。

       猪同马、牛、羊、鸡、犬共为“六畜”,自古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的。在华夏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先人就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其造型与现代家猪体态十分相似,证明当时已基本完成了对野猪的驯化。到了原始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猪成为了可以夸耀的财富标志。***骨或下颚骨被作为财产的象征,用作随葬品。在甘肃临夏大何庄的墓葬中,有十六块或三十六块猪骨陪葬的。可见养猪在中原和华南地区早已盛行,宰杀幼猪已经作为补充粮食不足的一种手段。

       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周时代已有猪的舍饲,并发明了阉猪技术。先秦以后,养猪已不仅为食用,也为积肥,于是促进了养猪方式的变化。为积肥,人们设计了各种形式的猪圈,也改变了人类住房结构。同时,汉代已开始“留长孺以相彘立名”,在选育优良猪种方面有了进展。魏晋南北朝时期,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逐渐代替了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中国人的养猪经验日趋丰富。据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当时已有几部《养猪法》流行民间。

       隋唐时,养猪已成为农民增加收益的一种重要手段。唐代洪州(今南昌)的官办养猪场,规模可达数千头。到了宋代,出现了猪多价贱的情况,有诗文笔记记载,当时四川猪肉比蔬菜便宜。宋《东京梦华录》记述了北宋末年京都(开封)从南熏门赶进猪的景象:“每日至晚,每群万数,止数十人驱逐,无有乱行者”,说明了当时城市对猪肉需求的程度和养猪业的盛况。

       明清时期,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地日益减少,牛羊放牧饲养方式受到限制,而猪的舍饲养殖得到了相对繁荣的发展。明正德十四年,出现过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因“猪”与皇帝朱姓同音,猪被令禁养,“旬日之间,远近尽杀“。然而,政令强制禁猪之事不可能长久。正德以后,养猪业获得了更大发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当时的养猪技术有过详细描述,蒲松龄也在《浦泖农咨》中引用民间俗语云:“栅中猪多,囷中米多”,反映出养猪以食用与积肥,已成为当时最佳营生手段。

       汉字“家”,上部象征房屋,下部象征豕。其有说法即是:房屋加豕,等于家。以《唐类函》为底本的清代官修大型类书《渊鉴类函》,保留了一个古老的说法:“猪入门,百福臻”。千百年来,民众的祈福心理,又使那肥肥的猪肩负着聚宝盆,这便是肥猪拱门的传统民间美术题材,是年画、剪纸、刺绣等世代因袭的画图。

       本文絮叨了中华民族的养猪史,无非是想说明,猪年,不仅有它的文化意义,也有它的经济意义。中国是农业大国,养猪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养猪一向在中国畜牧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猪为“六畜之首”,猪肉是中国人民的主要肉食。今天,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第一产业总产值的34%,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就有1亿多人。其中,我国生猪规模养殖比重占到了52%之多。而且,我国养***数占全世界养猪数的46.9%,产肉量占全世界产肉量的45. 0%,充分证明了中国养猪业对全世界的巨大贡献。

       新春的吉祥物——亥年属相猪,这憨态可掬、富态可爱的值岁官,正行囊满满而来。它带着畜牧史的悠远时光,也驮来充盈古今文化和财富的聚宝盆。于是,人们猪年说猪,说生肖,说文化,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更要说一说“猪年是肥年”,说一说“肥猪拱门”。古语“猪入门,百福臻”虽是传统贺岁语,却展现了与***大众生活的融合,老话新意,是老百姓对幸福美满好日子的新春新期待。


 

猪群·汉代石刻画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4 +1

评论列表 写一个评论

浦江客
02-15
感谢网站在首页“历史”栏目头条竭诚推荐,欢迎大家评论指点!!!致以新春问候!!!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浦江客

浦江客

擅长 历史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