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登顶(泰山朝圣之四)
刘惠恕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我一生中曾两上泰山,这是我旅游生涯中值得纪念的事。
上泰山共有4条道可走,其一是徒步走中线,即经岱庙,过红门,上岱顶。这是上泰山最传统的路线,也是中国历代帝王上泰山封禅必走的御道,整条道路基本是直线上下。其二是自天外村(天地广场)山口入山,过环山路、竹林寺、黄溪河水库、中天门、南天门达玉皇顶,这条路基本上是现今人们坐汽车上泰山的道路,当然也有步行者,但须多走弯路。其三是自泰山西北侧桃花源山口入山,过桃花峪、环山公路、彩石溪、赤磷鱼保护区,坐桃花源索道,经南天门达玉皇顶。这条路基本上也是现今人们坐车上泰山的道路,步行上山者须多走弯路。其四是自泰山后山东北侧天烛峰山口入山,经北天门,登玉皇顶,这条路只有小道可走。
我一生中两上泰山,走的都是传统登山的御道。第一次是“文革”之中的1968年7月23日,与邻友小王同攀,攀山的原由是当时从家中私自拿钱欲扒货车赴黑龙江军垦农场务农戍边,而所坐货车过泰安时稍停,我们乘机下车出站,赴泰山一游。笫二次上泰山是1988年暑期间,我要到大连巿委党校参加一个有关中共党建的学术研讨会议,提前于8月1日离家旅游,8月2日游曲阜孔庙,8月3日攀泰山,当晚坐火车赴京城,游故宫、登天安门、登瀛台、游颐和园、上长城、访十三陵,随后赴大连参学术会议,26日坐海轮返沪。此次出行,用时近一个月,可谓豪游,但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攀泰山之行。仅记所见,以飨读者。
(一)笫一次登泰山
1968年7月23日,天气晴朗。
我与小王出泰安火车站时,仅凌晨4时许。由于时间尚早,我们只能摸黑前行,一路上听到狗吠之声不绝,有一条狗猛地朝我们身前数米的一个行人捕去,被该行人用手中的提包击退。当行经岱庙时,天色已渐明,只可惜“文革”中碰坏的太厉害,“岱庙”几乎仅存地名。过岱庙后,逐渐走上攀山的道路。泰山海拔1545公尺,但远看似乎并不显陡,只是给人以雄壮感。当开始攀爬时,我才感到泰山的陡峭度要胜过我曾攀爬过的庐山好汉坡,只是由于此山知名度太高,属五岳之首,古往今来攀爬的人实在太多,因此山路修得非常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的体力。
而第一次上泰山,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是上“回马岭”。因天气炎热,我们早喝完了水壶中的水,从山涧中汲水灌满水壶后继续前行。我们以为快到顶峰了,等到上了回马岭后,才发现前面还有一座更高的山峰在等着我们去攀爬。而此时一位爬山时相遇、急于登顶以便回泰安赶火车的中年人已开始回程下山,见到我们后,与我们一一握手道别,说:“我这一次是没有时间登顶了,以后会抽出时间再来。”我们继续前行,遇到一老者与我们说:凡是爬泰山不能坚持到底的人,一般都是在回马岭下的山,因为只有上了回马岭,才知道爬泰山只爬了一半,前面还有一座更高的山峰在等着。听了老人的话,我们才回想起刚才中年人与我们道别的地点恰在回马岭。
沿回马岭再上是中天门,沿中天门再上是南天门,南天门再上是碧霞宫。这一带是泰山的险胜之最,两面皆山,只有顶头直前一线,直奔玉皇顶,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玉皇顶则为泰山的至高点,这里也是泰山看日出的最佳地点。但是当我们爬上玉皇顶时,已是上午10点多钟了,自然也是看不到什么日出了。但此时在泰山顶举目四望,见头顶蓝天纯碧,山腰半云半雾,山风吹拂断,亦感雄壮之极。
在泰山顶吃了一碗面充作午餐后,我们下山至中天门,绕西山小道继续下山,途经黑龙潭后,抵达冯玉祥夫妇坟前。冯玉祥墓坟上刻有他写的一首诗。我们在此处稍作停留,瞻仰了冯玉祥坟碑后,直奔泰安火车站,抵达时间为下午4点多钟。计一日上下泰山所走的山路,为80多里。稍后,搭上泰安开往济南的货车,继续北上黑龙江军垦农场之行。
第一次上泰山,留给我们的深刻印象是:山是靑的,天是兰的,水是浩净的,空气是清新的,这自然激起了还处于学生时代的我们(我当时19岁),对于祖国壮丽河山的深爱。而多少感到遗憾的是,泰山的名胜古迹在“文革”中被破坏得太厉害,岱庙基本上被砸空,上山时不时看到被砸坏的残碑。
(二)二登泰山,过岱庙,初识泰山神与中国古代封禅文化
1988年8月3日,天气晴朗。
约清晨6时许,我在泰安街头小店吃了点早餐,买了6个包子充作干粮,开始了攀泰山之旅。泰山位于泰安城北,直立高矗,晴朗日子登山,主峰清晰可见。我第二次上泰山时,已是年屇四十岁的中年人,攀山感觉自然也不同于学生时代了,具体地说,是开始留意沿途能见到的名胜古迹。过岱庙时,发现“文革”中被捣毁的岱庙已修复一新,特驻足瞻仰。
(泰山岱庙)
岱庙位于泰山南麓,俗称“东岳庙”。这是中国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而经历代修建,现存岱庙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周环1500余米,占地总面积96000平方米 ,其建筑风格类似中国古代皇宫,庙内存各类古建筑150余间。[1]有关岱庙的的兴建历史,参有关记载,大致情况为:“秦即作畴”,“汉亦起宫”。东魏兴和三年(541年),兖州刺史李仲璇“虔修岱像”,此为岱庙设立泰山神像之始。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诏称:“五岳四镇,节宣云雨,利益兆人,故建庙立祀,以时恭敬。敢有毁坏偷盗岳镇海渎神形者,以不道论。”此是人间皇权赋予泰山神权之始。唐武德七年(624年)立制:东岳泰山,年行一祭,以立春举行。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唐玄宗封禅泰山,日本、新罗、大食等数十国皆遣使从封,礼成后诏封泰山神为“天齐王”。此为泰山神得王号之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七月,建天贶殿,诏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金、元沿之。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以“岳渎之灵受命于上帝,非国家封号所可加。”诏去泰山神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清康熙七年(1668年),泰安大震,岱庙部分建筑毁坏,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重修,沿至近代。时至“文革”(1966年),岱庙內建筑全毁,1984年以后复修。1987年,岱庙被列入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清单。1988年1月,岱庙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述为有关岱庙的简史。而始自唐代,随着泰山神影响的扩大,各地于泰山以外地域纷建“泰山神”庙宇奉祀,称“行祠”。康熙十二年(1673年),南明延平郡王郑经在东宁省城(今台湾台南)创建东岳神庙奉祀,此为“泰山神”信仰传入台湾之始。此外,约在唐宋時期,民间泰山庙会渐成规模,尤以三月二十八日之东岳庙会为盛。
上述为岱庙之建,对于中国民俗的影响。岱庙中现存的重要建筑包括:
遥参亭。系岱庙前庭,位于岱庙正阳门外,亦即岱庙入口第一门。鉴于古代帝王祭泰山时,先要在这里举行简拜仪式,以表示对山神的虔诚,因此此亭初名“草参亭”。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山东参政吕经改称“遥参亭”,延用至今。
岱庙坊。位遥参亭后,亦名“玲珑坊”,
系清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康熙十一年(1672年)始建。
正阳门。系位岱庙坊后的两扇朱红色大门,门上镶有81个铁制馒钉,以象征岱庙的尊严,古候只有皇帝才能从此门进入。
唐槐院。位于岱庙西侧,旧称“延禧殿院”,因院内有唐植古槐,而易今名。树下有明万历年间甘一骥书“唐槐”大字碑,树西立有清乾隆帝御诗碑,
汉柏院。位于岱庙东南隅、唐槐院对面,旧称“炳灵宫”或“东宫”。因院内有古柏5株,传为汉武帝封禅时所植,而易今名。院内存历代碑碣90块。据有关记载: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四月出巡东莱,过祀泰山,于泰山庙中植柏千株,此为岱庙汉柏之由来。现今在汉柏院中所存古柏五株,当为汉武帝当年上泰山时植柏所遗。
东御座。位于汉柏院北,原为清代皇帝驻跸之所,1985年辟为 泰山珍贵文物陈列室。内存宋真宗御制《青帝广生帝君之赞碑》、《泰山秦刻石》残字碑等。
天贶殿。位于岱庙仁安门北,系岱庙的主体建筑,亦为中国道教主流全真派的圣地。该殿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七月始建,元称“仁安殿”,明称“峻极殿”,民国始称今名。贶音况,赏赐意。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书”降于泰山, 宋真宗即于次年在泰山建天贶殿,以谢上天。殿内供奉泰山神“东岳大帝”,并以农历六月初六为天贶节(东岳大帝生日)。此节后演为已出嫁闺女回娘家看望双亲的节日,或晒衣、晒书的日子。殿內重要文物有明代铜铸“照妖镜”一架;殿内东、西、北墙壁上绘有巨幅壁画《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这是中国道教壁画杰作。另有宋铸两个大铁桶与明代铁铸大香炉。两侧有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谒岱庙诗碑。
(岱庙天贶殿)
铜亭铁塔。位于岱庙后院的东西两侧,东为铜亭,西为铁塔。铜亭又名“金阙”,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铸,内祀元君铜像。“元君”,道教传为王母第四女,名林 ,字容真 ,号“南极紫元夫人”或“南极元君”。此见于道教文献《云笈七签》卷九七。一说“元君”是指“斗姥元君”(万星之母)、“金母元君”(西王母)或“碧霞元君”(泰山娘娘),诸说不一。西侧的铁塔为明嘉靖年间铸,原立于泰城天书观,有13级,抗日战争中被日军飞机炸毁,现仅存3级,这是一件国耻纪念物。
岱庙碑林。系现存岱庙历代碑刻总称,合300余通,形制各异。其始自中国最早的刻石秦李斯小篆碑,直至现代名人题刻,时间跨度达二千余年。从碑的内容看,有封禅告祭、庙宇创建重修、文人题诗吟岱等等,形成了一座中国历代书法博物馆。而其中最为著名的碑刻是泰山人文景观之绝秦刻石,亦称“李斯碑”。此刻石是秦二世胡亥所下诏书,由丞相李斯以小篆字体书写刻制。碑石原在岱顶,后渐磨损,曾被盗,又追回,清代移存至山下岱庙。该碑字完整者尚存7个字:“臣去疾臣请矣臣”,半残者三字为“斯昧死”。[2]
上述为岱庙概况。据学界意见,整个岱庙建筑布局,体现了作为古代农业民族的汉民族,在祭祀天、地、日、月、山川与祭祀祖先、社稷时的人文特点,其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之外八庙,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建筑群”,值得后人永久珍惜。但是作为普通游人来说,过岱庙最需要弄凊楚的还是两个问题,即:岱庙中所祭之泰山神“东岳大帝”是何方神圣?什么是中国古代的“封禅文化”,或者说为何中国历朝帝王都要到泰山来封禅?而其中第二个问题更难回答。而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岱庙”本身即中国古代“封禅文化”的产物。
关于第一个问题,即“东岳大帝”是何方神圣的问题,根据中国民间传说,东岳大帝即西周开国战将黄飞虎,其事迹见《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战功屡立的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此外,中国道教另有说法,认为:东岳大帝又称“泰山君”、“五岳君”,排于玉清元宫之第二位,冠五岳之首,其为盘古王的第五代孙,掌人们魂魄,主掌世人生死、贵贱和官职。而道教有关“东岳大帝”的说法,参现存岱庙的《五岳真形图》碑文,其上刻有五岳的象形符号,并给五岳山神的职司进行了分工。其中泰山神的职权最大:“主于世界人民官职及定生死之期,兼注贵贱之分,长短之事也。”“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也。”[3]等等。
(泰山山神东岳大帝像)
关于第二个问题,即何为“封禅文化”的问题,一般解释是:登泰山筑坛祭天曰“封”,在山南梁甫山辟基祭地曰“禅”。此见于《管子·封禅篇》以及《史记•封禅书》的有关解释。即“登封报天,降禅除地。”[4]《白虎通》谓:“王者受命必封禅。封,增高也。禅,广厚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禅梁父之址以报地。史称无怀、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皆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秦始皇封泰山,禅梁甫。汉武封泰山,禅梁甫、肃然及蒿里、石闾,修封者凡五是也。”
而古代帝王之所以必须要到泰山去举行封禅活动,概而言之,是由于古代儒生认为: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而在五岳之中,以泰山为最高,泰山为万物之始成地。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因此每临改朝换代、江山易主、久乱复平之后,帝王必须亲临泰山,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业,同时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因此在泰山举行封禅活动,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此如同《史记集解》所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而上述观念的形成,又与始于中国远古的“盘古开天辟地”的神活传说有关。此见于六朝任昉《述异记》所记:盘古氏死后头为东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盘古尸体的头向东方,而且化为东岳,泰山就成了当然的五岳之首了。依此传说,地处东方的泰山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受天命而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而出自上述信念,古代历朝帝王不断到泰山封禅和祭祀,并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而历代文人出自对泰山仰慕,亦不甘袖手,纷临赋诗撰文。这终导致泰山出现了以岱庙为代表的封禅文化。[5]
(三)上回马岭
出岱庙北行,便算是走上了攀泰山的山道。但由此要抵达泰山的顶峰玉皇顶,必须先得攀越登泰山的第一座山峰“回马岭”,沿途所经主要景点包括:红门、孔子登临处坊、斗母宫、经石峪、壶天阁与中天门。
“红门”,又称“红门宫”,东临泰山中溪,因西崖有两块红石似门而得名。创建时间无考,明清时重修。庙分东西两院,东为弥勒院,原祀木雕弥勒佛像,西院为元君庙,祀道教女神元君像,中间由飞云阁相连。一宫容释、道,这是古代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奇特现象。红门宫1966年毁,复修后成为茶室。
(泰山红门宫)
沿红门而上过“一天门”石牌坊后,有著名的“孔子登临处”石牌坊。该坊四柱三门,坊额题有“孔子登临处”五个大字。据记载该坊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山东巡抚朱衡等人所建。
过
过斗母宫,沿东侧山路下行约数百米,有“经石峪”景点,附近崖边又有大方石称“曝经石”。按中国民间传说,这是唐僧赴西天取回真经,又突然被佛夺走掉入水中,在此晒经之处。而其得名的真实原因是:在附近山谷溪床上的一片平坦石坪上,刻有约二千余字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现字迹可辨者约千余字。[6]
沿斗母宫再上,便来到“壶天阁”前。此处三面环山,一面被古柏遮掩,人若置壶中,当因此得名。壶天阁位于登泰山中路回马岭下,始建年代不明。明嘉靖年间称“升仙阁”,乾隆十二年拓建后改称“壶天阁”,“文革”初毁,1979年又重建。阁內原设“三淸殿”,供奉道教的三位始祖──太清道德天尊、上清灵宝天尊、玉清元始天尊。[7]整个建筑盘道而建,呈城门楼式,颇为有趣。门洞上镶石匾“壶天阁”三字,传为乾隆事帝登泰山时所题。下层为石筑,由12层条石砌成,东西宽14.5米,高4.75米;跨道拱形门洞,高3.1米,宽3.5米,总进深7.95米。[8] “壶天阁”三字,寓意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此见诸清嘉庆年间崔映辰题联:“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又见嘉庆间泰安知府廷璐于阁上题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壶天”典出《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其谓:
“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见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日复诣翁,翁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翁约不听与人言之。后乃就楼上候长房曰:“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事毕当去,子宁能相随乎?楼下有少酒,与卿为别。”长房使人取之,不能胜,又令十人扛之,犹不举。翁闻,笑而下楼,以一指提之而上。视器如一升许,而二人饮之终日不尽。”
相似记载,尚见于《神仙传》卷五《壶公》以及《云笈七签》卷二十八《二十八治•云台山治》。
(泰山壶天阁)
由壶天阁前行,攀上海拔800米的“回马岭”,便来到中天门前。回马岭古名“石关”,又名“瑞仙岩”,其位于壶天阁之上(西北向),中天门之下,属登泰山路的中段。岭东有乾隆皇帝御制摩崖诗刻3首。该岭是游人攀泰山所必须爬上的第一座险峰,在岭前有石坊,额刻“回马岭”三字。有关回马岭的来历,有不同说法。主要为三说:其一为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56年)登封泰山封禅时,于此回马,遗名“回马岭”。其二为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骑马登封泰山时,至此山势高峻,马不能上而得名。[9]其三为宋真宗赵恒登封泰山至此回马。此说流传最广,见于乾隆帝十三年(1748年)登泰山时于崖壁题刻诗:“瞳昽日照紫芙蕖,石登盘行路转徐。传是真宗回马处,当年来为奠天书。”但三说不论何说为是,其一致处则谓登泰山至此,山势陡峭,马不能前,故名。至今回马岭附近崖壁有题句“勒马回看岱岭云”,足见此岭之险。
(画家笔下的回马岭)
(四)由中天门到南天门
由中天门欲上行至玉皇顶,先得攀上南天门,沿途所经景点有云步桥、五大夫松、十八盘。
“中天门”位于壶天阁北,回马岭之上,又名“二天门”。此处岭高路陡,土呈黄赤色,又名“黄岘岭”,为泰山中溪发源地。黄岘岭岭巅有“中天门”石牌坊。旧传此处古代多虎,古人曾在坊东建“二虎庙”,祀黑虎神,供财神赵公明元帅手持铁鞭、身跨黑虎以镇山兽像。我想孔子当年过泰山侧感慨“奇政猛于虎”的地点一定也是在这里。中天门的海拔高度为847米。由此上泰山,坡度甚陡,因此它是现泰山东西公路的交汇处、盘山公路的终点,也是索道缆车的起点。但是我当年上泰山,并无缆车可乘,只能靠腿走上去。
云步桥原名“雪花桥”,为木桥,民国年间改作单孔石拱桥,跨度约十米。因此处山高林茂,常有云雾萦绕,被后人改称“云步桥”。桥畔有崖名“御帐坪”,传宋真宗曾在此驻跸,故名。桥北有深壑临断崖,岱顶山涧由此而下,形成瀑布,盛雨期颇为壮观。附近有“观瀑亭”、“
飞瀑岩”等景点。
(泰山步云桥)
过云步桥,便是“五大夫松”的位置了,松前有前有亭“五松亭”。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上泰山封禅,于此遇雨,在一棵大松树下躲雨,因大树护驾有功,被封为“五大夫松”。“五大夫”原为秦国的一种爵位,此事见《史记》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所记。以此推论,原受封的松树仅有一株。不意至明代万历年间,古松树被雷雨所毁,仅留下了地名,后世讹传松为五株。清雍正年间,有钦差丁皂保奉敕重修泰山时,于此处补植了五株松树,于是便真的成了“五大夫松”。后有乾隆帝十三年(1748年)过此,御制《咏五大夫松》摩崖石刻,且立亭标志。而现今距清代又日久,“五大夫松”仅存活二株,供后人欣赏。但仍是虬枝拳曲,古意昂然,被人们误作“秦松挺秀”来加以颂扬,评定为泰安古八景之一。
(五大夫松)
过五大夫松前行,攀上对松山,便是“十八盘”了。十八盘位于对松山北,高阜之上,旧称“云门”,今名“开山”,基本形势为两山陡立,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中有一线天,名“石壁谷”,谷中上有“南天门”,下有“升仙坊”,由十八盘险路相连,南天门则峙立处于谷口,这是登泰山最为险峻的一段。具体来说,十八盘下迄开山,上达南天门,全长约800余米,垂直高度约400余米,有石阶1600余级,上行如登天梯,为泰山的标志性景观。而据山路特点,又有“慢十八盘”、“
不紧不慢十八盘”、“
紧十八盘”之说,即从对松亭开山口到“龙门坊”,因山路相对较缓,称之为“为慢十八盘”;从龙门坊到升仙坊山路渐陡,称之为“不紧不慢十八盘”;而由升仙坊到南天门为直登天阶,又称之为“紧十八盘”。即由开山口沿山阶而登南天门,呈现出其一盘比一盘险峻,一阶比一阶陡立的路况。
(泰山十八盘)
而据有关记载:此十八盘山路并非当年秦始皇登泰山时的古道,而是因清乾隆末年旧道因天灾毁坏、改建盘道时的产物。而此“十八盘”,充分展示了地理环境与人工力量结合,所产生的壮美感,因此它是泰山的重要标志性景观,而由谷底仰视南天门,真有云梯倒挂、如登天阙的感觉。
“南天门”又名“三天门”、“ 天门关”,是城楼式建筑,城门有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阶,俯临千嶂奇观。”门内有殿名“未了轩”,供奉东岳泰山神。南天门海拔1460米,位于十八盘的尽头,也是登山盘道的顶端,座落于飞龙岩和翔凤岭之间的山口上,是泰山极顶的门户。据有关记载:南天门始建于元至元元年(1264年),明清多次重修,新中国建立后又加重修,基本保持了清代的建筑风格。南天门的始建人为布山道士张志纯,元杜仁杰在其撰《天门铭》中称:“泰山天门无室宇尚(久)矣。布山张炼师为之经构,累岁乃成,可谓破天荒者也。”刻石现存南天门西侧的石室内,可证其事。《泰山小史》也赞张志纯建南天门积功之伟,云:“在十八盘上,高插霄汉,两山对峙,万刃中鸟道百折,危级千盘。松声云气,迷离耳目衣袂之间。俯视下界则山伏若丘,河环如绷,天地空阔,无可名状。”南天门是登上岱顶的标志,其以上区域,统称岱顶景区。
南天门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素材来源,如《西游记》、《八仙过海》、《封神榜》、《哪吒闹海》、《宝莲灯》等神话故事中,都屡屡提及南天门。而在虚拟的道教神话中,南天门则是人界至神界(“天府仙境”)的入口处,泰山则代表着上天,因此岱顶即是天庭的位置所在。天庭共有东、西、南、北四大天门,此门向南,所以称“南天门”,也是进入天庭的正门。南天门下面是南赡部洲,亦即东土大唐的地界。而出西天门,下面是西海,属西牛贺洲。彼处荒芜,妖怪横行,人心向佛。而出北天门,下面是北海,属北俱芦洲,极北有不周之山,是天柱所在,当年共工怒触不周山,折天柱,而引申出“女娲补天”的故事。出东天门,下面是东海,属东胜神洲,海上仙岛林立,是散仙居住的洞府,以十洲三岛最为出名。[10]而据《山海经》所述,仙岛原由巨龟所驮,后被巨人国钓走了几个巨龟,沉了两座,仅余蓬莱岛。巨人国因此事触犯天条,被上帝处罚,身体缩小到常人大小。
(南天门)
(五)由南天门到玉皇顶,关于碧霞元君与玉皇大帝探源
而由南天门过“天街”,经“碧霞宫”,便来到泰山的顶峰“玉皇顶”,这也是游人登泰山所要走的最后一段路程。
“天街”位于岱顶之上,西起南天门,东止碧霞宫,全长约600米。此外,由南天门尚可向北行走百米,这段路称“北天街”。天街两侧,商铺林立,亦市亦街,形成了独特风格。“天街”二字,寓意其高。据传天街之设,始自西汉,其初设目的,是为上山朝拜的香客提供服务。而据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进士冯时可在《泰山记》一文所记:“登天门,则平壤矣,市而庐者百余家。”而明士人谢肇浙(1567─1624年)在万历二十七年(1599)游泰山所记:“梯(十八盘)穷而得平壤,乃有周庐廛巷成小村落,皆衣食于元君祠也。”[11]由此可见此时的天街已成规摸。只是当时在天街设店铺的,当皆属泰山附近的贫困小商贩,因此店铺规格狭小,设施简陋,此见当代作家李健吾1961年留宿天街时所记:“地方宽敞的摆着茶几,地方窄小的只有炕几,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前脸正对着万丈深渊。”[12]而这一现象直到1982年天街被大规模拓宽改造,低矮草房被拆除,建起仿古店铺,天街的旧貌方才改换。现天街新貌是:一侧是商店、饭店、旅社、文物店,旅游纪念品店等鳞次栉比,游人如织;另一侧则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这一现象一方面方便了游人的宿住,但另一方面也杀减了游人游山访古时的雅兴。
(泰山天街)
由南天门东行,走到天街尽头,便来到“碧霞宫”前。碧霞宫又名“碧霞元君祠”,民间俗称“泰山娘娘庙”、“ 泰山老奶奶庙”,其位于岱顶南侧,天街东首,玉皇顶下。这是道教主要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也是泰山现存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现址南北长76.4米,东西宽39米,总面积为2979.6平方米。[13]该庙基本保留了明筑规模以及明代的铜铸构件,建筑风格则属清代中晚期。该庙殿内正殿神龛内供“碧霞元君”贴金铜坐像。“碧霞”意指东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则为道教对女神的尊称。碧霞元君的全称是“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中国道教认为:碧霞元君能够保佑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天下苍生平安吉祥。碧霞宫大殿左右有东、西配殿,东配殿祀“眼光娘娘”(亦称“眼光老母”、“ 眼光圣母”),传说眼光娘娘能治疗各种疾病,保佑人们眼明心亮、身体健康。西配殿祀“送子娘娘”(亦称“送生圣母”),送子娘娘掌管人类生育之事。东、西殿之间设有香亭,供信徒祭祀碧霞元君。而在帝制时代,只有帝王大臣登临朝拜碧霞元君,碧霞宫的大殿才打开。致于平民百姓,只能在大殿外香亭中祭拜泰山娘娘,并自宫中带走一个用红布包的石膏娃娃回家,置于床头,以求泰山娘娘赐子,此行为称“拴娃娃”。关于碧霞元君与眼光娘娘、送子娘娘的关系,根据中国道教的说法是:泰山,五岳之一,五行属东,四时主春,五常主仁,主生发,《周易·泰卦》云:“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故碧霞元君亦为送子之神。根据此句意推论,碧霞元君实为一身三像,即眼光娘娘、送子娘娘皆为碧霞元君同一法身(本体)的化身。帝王大臣(政治家)求国泰民安,应祭碧霞元君;而平民百姓或个人求健康长寿,应祭眼光娘娘;求多子多福,则应祭送子娘娘。
关于碧霞宫的历史,有关记载为:初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原名“昭真祠”,金代称“昭真观”,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更名“碧霞灵应宫”,又称“碧霞灵佑宫”,其事见《清一统志·泰安府一》所记:“宋真宗东封,构昭应祠,祀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金改称为昭应观。明洪武中修。成化间改祠为宫。弘治中,名灵应。嘉靖中,名碧霞。”至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后,改称“碧霞宫”(又称“碧霞祠,”),沿用至今。另据有关记载,在泰山实际上曾有过三座“元君庙”,其一即位于岱顶的碧霞宫,其为“元君上庙”,也是现国內唯一的“碧霞元君祠祖庭”。其二为“元君中庙”,也即现今泰山腰之“红门宫”,此见民国十八年《重修泰安县志》所记:“红门宫,在一天门北,元君中庙也。明天启六年重修。”其三是“元君下庙”,又称“碧霞灵应宫”,此见文献《岱览》所记:“旧有天仙祠元君下庙也。明万历三十九年奉敕拓建,赐额‘灵应宫’,前后殿庑崇丽,回廊周密,中为崇台,下门四达。上设铜楼亦万历时造,号金阅,杯宇栏棚,象设皆范铜镀金为之。自顶移遥参亭。”而以此记载推论,则“元君下庙”的位置即在现泰山下岱庙门外的“遥参亭”处。时至1983年,泰山碧霞宫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21处重点道教宫观之一;1985年,这座千年古观重新交中国道教组织管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
(泰山碧霞宫)
而今人过泰山碧霞宫,决不能仅将其作为一座普通的道观看待,更重要的是理解在古代中国有关“碧霞元君”信仰的普遍性。中国民间有着“北元君,南妈祖”的说法,指得是泰山奶奶和妈祖娘娘之间,虽然有着地域之差以及山神与海神的身份之别,但是她们同样都是救民于苦难的保护女神。中国民间有关“碧霞元君”(“泰山娘娘”)的信仰约始自宋代,但是随着“碧霞元君”影响的扩大,祀元君的从庙自明、清以降,逐渐推至全国各地,香火日盛,元君祭祀日也被定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古籍《帝京景物略》记其盛况为:“后祠日加广,香火自邹鲁齐秦以至晋冀,祠在北京者,称泰山顶上天仙圣母。”这段话意大致是说:迄今中国除泰山之外,保存有元君庙的地区遍及山西省、河南省、陕西省、河北省、北京市等诸地。
而由此,又派生出另外一个问题,即中国民间有关“碧霞元君”的信仰是如何产生的?对此,近人罗香林(1906—1978年) 1929年曾撰文《碧霞元君》,对其来历详加考证,而其他考证文章亦多,诸说共点无非是分为“民女得道”和“仙女下凡”两种。漬人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五中,概况诸说为:“泰山顶碧霞元君,宋真宗所封,世人多以为泰山之女,后之文人知其说之不经,而撰为黄帝遣玉女之事以附会之;不知当日所以褒封,固真以为泰山之女也。今考封号虽自宋时,而泰山女之说则晋时已有之。”[14]此说极当。仅略举各说法如下:
一说为黄帝所遣之玉女。见载《玉女考》和《瑶池记》,其谓:“黄帝建岱岳观时,曾经预先派遣七位女子,云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据明王之纲《玉女传》,又称:“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黄帝时始见,汉明帝时再见焉。”一说为汉代民女石玉叶修仙于泰山。此见载《玉女卷》,称: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时生女,名玉叶。貌端而生性聪颖,三岁解人伦,七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天空(山)盖泰山,洞即石屋处也。山顶故有池,名玉女池;旁为玉女石像。由此见汉晋时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一说系东岳大帝(泰山山神)的女儿,与泰山三郎(炳灵公)为兄妹关系。此说见文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所记。
等等。不再列举。大概后人把所有有关“碧霞元君”的传说罗列在一起,便成为中国道教中救苦救难的女仙和现今泰山碧霞宫中一体三身的“泰山娘娘”像。
出碧霞宫,沿山阶北上百余级,便是泰山的顶峰“玉皇顶”了,玉皇顶又名“太平顶”、“天柱峰”,峰顶有道观“玉皇殿”,又名“太清宫”,主祀玉皇大帝。玉皇殿始建年代不明,只知为明成化年间重修。神龛上匾额题“柴望遗风”,说明远古帝王曾于此“燔(烧)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
“燔柴祭天”,古代汉族祭天古礼形式之一,此见诸《礼记·祭法》所记:“燔柴于泰坛。”孔颖达疏谓:“积薪于坛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气达于天也。”此祭天之礼。而依古规:天子祭天,诸侯祭地。致于民间祭天活动则于正月初一“天诞日”举行,于庭院中设香案,合家叩拜。
致于玉皇殿的建筑,除玉皇庙外,尚有东西配殿等。玉皇庙主殿正中供奉中国道教中最高神“玉皇上帝”铜像,左右两边由托塔李天王和太白金星守护,东西配殿里分别供奉的是观音和财神像。
登玉皇殿,最有趣的话题还是有关玉皇大帝的来历,即中国间的这一信仰是如何产生的?
玉皇大帝的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此即民间信仰的“老天爷”或“天公”,俗称“玉皇大帝”。根据道教经典《玉皇本行集经》[15]中的说法是:远古有光明妙乐国(亦作光严妙乐国)王子舍弃王位,在晋(普)明香严山中学道成仙,辅国救民,渡化众生(“舍身堵北缺,代存万众生”),历亿万劫(约等于一百几十亿岁),终为成为千古一圣玉皇大帝。全名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真阙至尊昊天玉皇大帝”,简称“玉帝”或“玉皇大帝”,统理三界(上、中、下)诸天、十方世界(四维、四方、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和饿鬼)中的一切祸福。因此其为道教所奉地位最高、职权最大的天神。其生日为每年夏历正月初九。这一说法为有关玉皇大帝最权威的说法,被199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版《辞海•玉皇》条所接受。
另说见于东晋葛洪的《枕中书》,谓:“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元始天王,开天辟地,治世成功以后,蜕去躯壳,一灵不昧,游行空中,见圣女太元,喜其贞洁……圣女怀孕十二年,始化生於背膂之间,言语行动常有彩云护体。”按照此说,玉皇大帝实为“盘古真人”与“圣女太元”之子,存在于始劫之先,为道炁之体,三界六道的共主。
当然关于玉皇大帝,道教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如认为其全名为“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玉皇大天尊”、“高上玉皇”、“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玉皇赦罪天尊”、“玄穹高上帝”等等,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出处。诸家说法的一致性是认为其为道教神话传说中的天地最高主宰
,其常住妙有无迹真境中,永处太玄至真上天之上。已证八身:道身、法身、本身、真身、迹身、应身、分身、化身,是道的本体。
而玉皇大帝的权限又在中国民间传说中被不断具体化,认为其是“三清”所化身的太极界第一位尊神,居住在玉清宫通明殿。上掌三十六天,三千世界,管理各部道,神,佛,仙;下辖七十二地、四大部州;掌管天上诸神仙,以及凡间亿万生灵。因此尊称为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或作:掌权衡三界,统御六合,主掌八荒四海;上掌三十六天,下辖七十二地,掌管神、仙、佛、圣、人间、地府的一切事,权力无边,得元始天尊秘授赤字玉文而开天执符,主承太上无极大道之法旨而含真御历,有金阙四御辅助,北极四圣佐护,神霄九宸大帝拱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统领万圣等等。《皇经集注》称:“玉皇,非一天之尊,乃万天之主,三教之宗,最上无极大天尊,玄虚苍穹高上帝。”又谓每年腊月廿五,玉皇要亲自驾銮阵圣(光临)下界,亲自巡视察看各方情况,依据众生道俗的善恶良莠来赏善罚恶。神诞之日为阴历正月初九,因此道教宫观要举行金箓醮仪,称“玉皇会”。参加醮仪的道士和道教信徒都要祭拜玉皇大帝,行“斋天”大礼,以祈福延寿。又谓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天宫,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科仪。等等。
而中国学界的意见与上述稍左,认为“玉帝”之说,源自中国上古民间的天帝崇拜,称最高神为帝,或天帝、上帝,是权辖天上、地下、幽冥的至高神。又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万物生长化育的本源,所以不可不敬天畏命,顺天行道。由此推出的结论是:唯天命令君王来人间执政治民,君王必须顺应天意,方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如违反天道,天就会降不祥之兆与灾害来加以惩罚。君王要敬畏天,就必须奉天之命治理人世,就必崇拜天,定期祭天,这不但是君王之责,也是国家的大典。因此始自商周,历朝君王每年必须举行盛大的郊祀以祭天,但只有君王才有资格祭祀。而至后世秦、汉、魏、晋、隋、唐诸代,皆有帝王举行祀天之大典。但当时所祀之天,实乃自然天,亦即“苍天”、“昊天”。
直至宋代,因为崇道,宋真宗自称梦见有神人传玉皇之命,令他“善为抚育苍生”,于是把玉皇正式列为国家的奉祀对象,大中祥符八年(1105年)上玉皇圣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 宋真宗并亲自为天造像,尊为自家祖先来祭祀。玉皇大帝的塑像或画像,至宋以后方定型,一般是身穿九章法服,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有的手持玉笏,旁侍金童玉女,此完全是秦汉帝王的打扮。至宋徽宗赵佶政和六年(1116年),又上玉皇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至此,原本的自然天(古代帝王所祀的皇天,中国民间称谓的“天公”“老天爷”)便被人格化了,借“玉帝”这个神的形象延续了下去,并被中国道教具体神话化。
而探讨玉皇大帝信仰的起源,又不能不涉及到“玉皇大帝”与“帝释天”的关系。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民间出现了“三教合一”的现象,佛教信徒常将佛教中的“帝释天”误会成道教中的玉皇大帝,并将正月初九“天帝诞辰日”当成“帝释天”的生日。但道教认为:帝释天产生于印度,与中国的玉皇大帝并无联系。帝释天和玉皇大帝也并不在同一界中,帝释天位于忉利天界,仍属天人道,而玉皇大帝乃万天帝主,统御诸天,管理法界,早已脱离轮回,超越三界六道,地位有所不同,不可混淆。由此指出:很多寺院在玉皇上帝的圣诞正月初九给“帝释天”过生日,认为“佛教的帝释天就是道教的玉皇大帝”,这一做法愚痴、可笑。[16]佛教三界纵向排列,道教三界横向排列,方式根本不同,三界之上排列方式更不同,道教乃横向螺旋上升排列,玉皇大帝早已不在三界六道中,不可相提并论。
中国道教正误之二是:反对民间给“金阙至尊道体玉皇上帝”制造诸多“配偶”与“女儿”,将原本与玉皇无甚关系的神祇与玉皇牵扯到一起,以曲解道教信仰。对此,相传最多的就是将“西王母”(民间俗称“王母娘娘”)、“后土皇地祇”(民间俗称“后土娘娘”,与玉皇并称为“天公地母”)说成是玉皇的配偶,将“七仙女”说成是玉皇的女儿等。按道教的说法是:玉皇大帝存在于始劫之先,本体是三清祖气,十方诸天变现圣境,皆有玉帝应化法身。玉皇是神明坚固不坏真空无上法身,在金阕利济群生超升彼岸,普垂教法,修道成真。玉皇大帝没有后妃也无女儿,此见诸《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所述。而说玉皇有“配偶”与“女儿”,具是歪理邪说,不是道教信仰。
至于道教有关玉皇的这些解释能否为中国民间所接受,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非我们这些“化外之人”所能说得清楚。
(六)岱顶刻石与泰山风光
出玉皇殿,岱顶最可浏览的还是前人留下的诸多碑刻,以及壮丽的自然风光。先说几块代表性碑刻。
在玉皇殿前立有“极顶石”,石上标明“泰山极顶1545米”。看见此碑,可使步行登顶者心生自豪。
极顶石西北侧另有“古登封台”刻碑,证明这里曾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的设坛祭天之处。而据古文献《管子·封禅篇》的记载:中国远古五帝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已在泰山举行封禅活动。但真正有史可考的第一次封禅活动,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上泰山的封禅活动,此见于《史记•秦始本纪》所记:“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鱼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17]刻所立石。”而自秦始皇登泰山行封禅礼后,这一活动历朝皆未停止过,据统计:截至宋真宗,有六帝共十次曾登临泰山封禅。而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共有13代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专官祭祀72次。[18]泰山封禅活动由古及凊从未断绝,既说明了中国封禅文化的久远,也说明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久远。
岱顶其他有价值的刻石尚包括:无字碑。立于玉皇殿山门前,高6米,宽1.2米,碑顶有石覆盖,碑上无字。因为碑上无字,而引起了后人有关立碑用意以及时间的争议。而清学者顾炎武力排众议,认定此碑为汉武帝所立。他在《日知录》中指出:“岳顶无字碑世传为秦始皇立,按秦碑在玉女池上,李斯篆书,高不过四五尺,而铭文及二世诏书咸具,不当又立此大碑也。考之,宋以前亦无此说,因取《史记》反复读之,知为汉武帝所立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上泰山,立石,封祀’,其下云‘刻所立石’,是秦有文字之证,李斯篆是也。《封禅书》云:‘东上泰山,泰山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上遂东巡海上。四月还至奉高,上泰山。’而不言石刻,是汉石无文字之证,今碑(无字碑)是也。《后汉书》亦云:‘上东上泰山,乃上石立之泰山巅。’然则此无字碑明为汉武帝所立,而后之不读史者,误以为秦耳。”顾炎武此说似可成立,但不足以说明汉武功盖环宇,何以立此无字碑。我认为立此无字碑的最大可能性是唐武则天指示人所为。因为武则天以女主称帝,其例为中国所无,自知要引起世人的非议,索性立无字碑,任由后人评说其功过,此做法用意一如其在西安乾陵立无字碑一样。
(玉皇殿前的无字碑)
“五岳独尊” 石刻,立于玉皇顶前盘道侧。此刻石为由古及今文人游泰山留下的2200余处摩崖石刻中的代表性刻石景观,[19]也是游人纷纷驻足留影之处。据记载:“五岳独尊” 四字楷书,是由清光绪丁未年间(1907年)泰安府宗室玉构书。
除上举碑刻外,在玉皇殿东南侧石坪(平顶峰)上,有“乾坤亭”旧址,亭中原有石碑“
(2007年重建的孔子小天下处石碑)
而登玉皇顶,除有玉皇殿可供瞻仰,有诸多古代遗存刻石可供欣赏之外,更令人振奋的是可举目四顾泰山极顶的壮丽自然风光。登泰山如来得早,可在“迎旭亭”( 东亭)看泰山日出。登泰山如来得晚也无妨,可在“望河亭”(西亭)眺望“黄河金带”。如非早晚登临泰山也无妨,在雨日,你可以感受到云海沧茫的辽阔。在月夜,你可以看到玉盘高高挂九洲、星河倒映万峰岚的奇特景观。登岱顶之所以永远使人兴奋,是因为玉皇顶永远是傲出群峰的。
这时你也可以象二千余年前孔子登临或历代帝王祭天时一样 “一览众山小”,感怀“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中华独特人文精神。[20]当然也可以感慨人生的短暂,所有的人都是天地间过客,其区别仅是有人在活着的时候能珍惜生命,贡献社会,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而大多数人或得过且过,或虽想努力,但因天资平庸,或怀才不遇,或時运不济,便不能留下踪迹。我自然是属于后一种人。但我今日能临泰山,向古圣贤表达敬意,起码证明自己尚有向善之心,不甘愿虚度华年。由此我便引出登泰山的一点体会:泰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所有的登临者都应该抱有一颗虔诚之心。
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中国古代无数的帝王前往泰山封禅,无数的文人雅客留下登泰山的诗文与刻石,其都在一定意义上寄托了由古及近中华民族善良向上的共同社会理想。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之所以未曾象古代其他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一样的断绝,是由于古代中华民族把这种共同的社会理想,通过上泰山封禅或通过其他形式保留、传承了下来。这是值得后人永远珍惜、传承下去的。
而我在此之所以强调这点,是因为我感到时至当代,人们登泰山似乎已丧失了这一虔诚精神,把它当成了一种纯粹的旅游或商业活动,毫不珍惜历史上形成的登泰山的人文精神。我最起码能举出四例来证明这一立论:
其一是“文革”之中几乎砸毁了泰山保留下来的绝大多数文化古迹,以致今人登山看到的大多都是复制品。
其二是“文革”之后虽然修复了泰山被毁的大多古迹,但收很贵的门票,商业精神似乎压倒了弘扬泰山文化对于登山者的人文教育(培养爱国主义)作用。
其三是泰山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我不讲在我登山之际,周边尚有小作坊在开采泰山石破坏泰山基础一事,仅就空气而,我第一次登泰山时,深感天青水蓝,第二次登泰山时,尽管天也是晴的,但远看总感到空气中蒙着一屋雾,这一现象实质上是因周边地区工业过度开发,导致空气中工业尘埃增多造成的,其不利于泰山植被的保护。
其四是对上山游客管理的欠缺。当我登回马岭约近中天门位置时,见有四位青年设绳圈鼓动游客往圈内投钱套钱,套中,给予双倍的钱款,套不中,钱归设圈者。这其实是一种骗钱游戏,投币者永远不会赢。旁边一位不懂事的大学生连续两次揭露其假,叫围观者不要上当,而其中一位设圈靑年暴怒,举起手中木棍朝大学生头上便砸。挨了一棍的大学生朝山下跑去,打人者追赶不及,回过头来又欲捧打一位附合大学生的女靑年,女青年说:我什么话都没说过,你为什么要打我?同伙怕打人者闯祸,将其劝住,事态总算未再发展。我在旁边观看,心中虽有正义感,亦不敢作声,因为我已年屇四十,打起架来肯定不是这四位青年人的对手。由此事亦可见当时中国社会氛围,已出现“好人怕坏人”的现象。我继续上行未久,又见一伙年轻人中的两人为一点小事争执,欲动手打架,被一位约操河南口音的中年人好心劝开。而当时正从山上下来的两位女青年说:我们怎么尽碰到坏事,昨日上山时见有人打架,今日下山时,又见人打架。由此可见当时泰山旅游管理的混乱,游人行骗、打架之事,决非个别。此实有损于泰山的“中华圣山”形象,当切实纠正之。
(岱顶风光)
(岱顶风光)
我约当天下午2时许下的泰山,时太阳已偏西。我从岱顶欲行时,突见一对不知是恋人还是夫妻的青年男女,从我登山的反方向登上了岱顶。我惊问来处,回答是自天烛峰口(泰山后山)入的山,经北天门,登上玉皇顶。我壮其行,同时告知他们由玉皇顶沿大道下山走至泰安城,尚有40里山路,时候已不早,为了旅途安全,切不可在玉皇顶久留。
随即,我沿着上山时所走路线一直下至中天门。由中天门向西向有一条叉道经黑龙潭,可通达位于泰山西山脚的冯玉祥墓。我第一次上泰山时,下山时曾走过这条路,当地人称这条道为“西山小道”,但路要远一些。我决心重走一下这条西山小道。约傍晚6時许,我经黑龙潭来到了冯玉祥墓前,稍加瞻仰离去。
冯玉祥(1882—1948年)是近代中国一位有爱国精神的军阀,他1932年3月至10月、1933年8月至1935年10月曾两次在泰山西山脚隐居,1948年9月1日在赴苏联途中,因轮船在黑海航行时失火遇难。遵其生前遗愿,其坟 1953年迁此。“冯玉祥先生之墓”的墓铭,是由郭沫若题写。墓左并列的是冯玉祥原配夫人刘德贞之墓。关于冯玉祥其人,我认为是一个功过参半的人,在拙文《登少林寺》中,就火烧少林寺一事,我有过兼带评价,此处不再赘述。仅抄录一首冯玉祥1940年所做的、他自称的“丘八诗”《我》作念。
我 冯玉祥
平民生 平民活
不讲美 不求阔
只求为民 只求为国
奋斗不已 守诚守拙
此志不移 誓死抗倭
尽心尽力 我写我说
咬紧牙关 我便是我
努力努力 一点不错
我由冯玉祥墓步抵泰山火车站的时间约晚间七、八点钟,已是疲惫不堪,吃了一碗面充作晚餐。这一日共走了80里山路。我第一次上泰山时也走了这些路,当时仅19岁,除腿肌酸疼外,并不感到累。而二登泰山时,已年屇四十,虽然走完了同样多的山路,但已感体力不支、人生易老。我约坐上晚间11时发往北京的客车,于次日抵京游览,随后又赴大连参加学术会议。
二登泰山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旅游活动,增加了对中国社会的理解。仅录当日登山时创作的诗作一首留念。
五律 过泰山(1988.8.3)
客行东岳道, 汉柏古亭前。
空壑翔飞燕, 清溪长紫莲。
碧霞宫上月, 千载照平川。
年岁寻常过, 书生老涧泉。
2020年1月10日
[2]其中著名的碑刻尚有汉张衡《四思篇》、三国曹植《飞龙篇》、晋陆机《 泰山吟》、宋米芾《第一山》、乾隆帝《登岱诗》碑等等。
[3]参《鉴古论今洞明世事之一一无字天书》(2019年11月19日) ,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618fd50102zwae.html。
[4] 《史记·封禅书》。
[5]据有关统计数据,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在泰山山体上共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北魏菩提流支译。
[7]元始天尊,全称“青玄祖炁玉清元始天尊妙无上帝”,又名“玉清紫虚高妙太上元皇大道君”,是道教最高神三清之一,三清圣境指:太清道德天尊、上清灵宝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三清圣境之上曰无极大罗天。《历代神仙通鉴》称元始天尊为“主宰天界之祖”。在太元(宇宙)诞生之前便已存在,所以尊为元始。在无量劫数来临之时,用玄妙的大道来教化众生,故而尊为元始天尊。另据《道门十规》,谓:中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号虽殊,本同为一”;“玄元始三炁化生,其本则一。”亦即“三清”都是大道的化身。
[8]
[10]
[11](明)谢肇浙:
[12]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13]
[14]
[15]
[16]根据佛经所述,印度“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因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欲界天主,帝释天娶阿修罗魔鬼之女,掌管雷电与战斗。照佛教说法,任何行善积德之人,皆可转生帝释天。帝释天以人间百年为一日,寿长一千岁,即合人间三千六百五十万岁。而释迦牟尼佛未成道前就曾三十多次转生帝释天。
[17]
[18]
[19]数据参《百度辞条•泰山》。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