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黄鹤楼(四川记行之六)
刘惠恕
2001年10月6日
星期六,阴雨 。
昨半夜二时许,自宜昌码头下游轮,入住附近旅馆。晨6时10分起床,早餐毕,8时,坐当地旅行社车包车前往武汉市,票价160元整,高出预定价50元。中午12时30分,车抵汉阳,打的至武昌火车站,买了15时35分发往上海的火车票,将行李寄存第二候车室售票处,打的至武汉著名景点黄鹤楼游览,時为下午2时。
我原定计划是自宜昌下江轮后,稍作停留,赴秭归屈原故里游览,赡仰一下这位古代诗圣的遗迹。无奈我离家已日久,下周学校还有课,必须及早返沪,只得临时调整旅游计划。由于我买的返沪火车票是下午3时半发车,在武汉尚可停留一个半小时,而黄鹤楼离武昌火车站甚近,这是我唯一可供选择的旅游景点。
(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市长江南岸武昌镇的蛇山巅,濒临长江,与山西永济鹳雀楼 、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南岳阳岳阳楼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楼”。此外,它与滕王阁、岳阳楼尚有“江南三大名楼”的合称,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据有关记载:该楼原位于武昌江畔黄鹄(hú)矶上,初作“黄鹄楼”,由于后人訛音“鹄”作“鹤”,于是“黄鹄楼”也就成了“黄鹤楼”。
黄鹤楼的知名,源自唐代诗人崔颢的题诗: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据说后来李白也登临此楼,放眼楚天空阔,正要提笔写诗时,却突然见到楼壁上崔颢的题诗,自愧诗不过此,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并因此辍(chuò)笔。
而据有关历史传说,此故事的起典是:魏晋时期,有辛氏人家在此开酒店。一日,有一衣衫褴褛的壮汉(或作道士)来此乞酒,主人捧酒一碗送上,乞者饮罢并不付钱,日日如此。过了半年,乞者告主人曰:“我欠款多多,无法还钱,不如赠画偿还。”于是从篮中取出橘皮,在上画了一只黄鹤。而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之起舞。于是客人争相付钱观赏,酒店生意大昌。不出十余年,主人巨富。一日,乞者又来。主人相谓:愿巨额供养,并满足一切请求以谢相助。乞者笑答:我岂为此而来?于是自怀中取出笛子吹奏数曲,黄鹤自墙中飞下,乞者跨鹤,直入云天而去。主人为了感谢乞者的相助,便用十年经营所赚银两,在黄鹤矶上起楼一座,命名为“黄鹤楼”。这则神话传说见载于南朝学者祖冲之的《述异记》,[1]后被辑录在鲁迅《古小说钩沉》中;另见载于古籍《江夏县志》中所引的《报应录》。[2]
由于崔颢题诗使黄鹤楼知名,以致吸引历史上的文人雅客纷到此登临吟诵,而其中著名者如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留下了自己的作品。这一文化盛况也导致了历史上的黄鹤楼屡毁屡建,竟达30余次之多。而据有关记载:黄鹤楼的初建,始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当時是出于军事目的,并非是为了开“辛氏洒店”。此说见载唐文献《元和郡县图志》,谓: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3] 但是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该楼逐渐成为文人荟萃、宴客、吟诗胜地,“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名楼。黄鹤楼最后的一次被毁是于晚清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因汉阳门外董家坡民房屋起火所致,殃及城楼,仅余数千斤重宝盖铜楼鼎一架。以致我“***”初的1967年临此时,只能在黄鹤楼的废墟上徘徊久久,品味李太白当年过此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悠远意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旧黄鹤楼的大致规模是:“凡三层,计高9丈2尺,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4]
除上述仙人骑鹤的神话说外,有关黄鹤楼,尚流传着吕洞宾得道升仙的传说。此说见《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吕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黄鹤楼,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迹。”这则神话传说产生的背景是:黄鹤楼从北宋至上世纪50年代,一直属道教的名山圣地,根据道家的说法是,黄鹤楼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
黄鹤楼的重建始于“***”结束后的1981年7月,至1984年底完成。但此已非历史上的黄鹤楼旧址。重建后的黄鹤楼位于蛇山西端高观山西坡顶,海拔高度61.7米,正对武昌旧城司门口,处于穿越长江大桥的京广铁路和分路引桥之间的三角形地带内。而导致重建后的黄鹤楼移离旧址的原因是:1957年10月落成的武汉长江大桥[5]分跨在长江南北两岸的龟山与蛇山之上,而大桥在长江南岸蛇山上的落脚点(武昌引桥),占用了黄鹤楼的旧址。
而新建的黄鹤楼,高51.4米,共五层,系以清代光绪旧楼为原本的钢筋混凝土仿古结构。新楼虽较黄鹤楼旧址离江岸远了些(距旧址约1千米),但是却较古楼要高出近20米。因山高楼耸,更显雄壮。在主楼周围尚有建有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
来到黄鹤楼前,我先上蛇山,然后自北门攀楼登顶。举目所见,底层大厅正面墙壁,陈有表现“白云黄鹤”神话传说的巨大陶瓷壁画。四周陈列着历代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资料。二楼大厅正墙,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两侧分别为反映三国名人事迹的“孙权筑城”与“周瑜设宴”的历史题裁壁画。三楼大厅陈列有的以壁画为形式的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以及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值得注意的是在三楼大厅壁画中,陈有民族英雄岳飞披甲、扶剑、登临楼怅望北方的画像,寓意他
“还我河山”的伟大政治理想。而据有关记载:绍兴四年(1135年),岳飞临鄂州(今武昌),曾在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的词句,抒发自己的爱国理想。全词为: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四楼大厅多小厅,陈列有当代名人的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登上五楼大厅,步入外廊,可环视武汉三镇。此处高出江面百米,飞架南北的长江大桥就在眼前,隔江相望有高达24层的晴川饭店,脚下是汹涌东去的大江水,使人倍感雄壮。在楼顶请游人相助,留影2张而去。
下楼时是穿南门而出,遇到的意外是:在山脚见到了岳飞的铜雕像。铜雕位于黄鹤楼公园东区,[6]形像是岳飞依马、勒缰、持卷,北望破碎山河的忧愤神态。据介绍:该铜雕高6.3米,重16吨,由湖北美术院集体创作,武昌造船厂铸造。铜雕背后,另有一长达25.6米的青石浮雕,再现了岳家军驰骋疆场、大败金兀术的场面,浮雕上镌刻有岳飞书《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手迹。铜雕旁边矗立有岳飞手迹“还我河山”石刻。该浮雕亦由湖北美术学院集体创作,由四川省蓬溪县星花石雕厂承建。
(黄鹤楼前的岳飞全铜像)
由于我上黄鹤楼,是利用候车闲隙,匆来匆去,一时间无法理解何以在蛇山角为岳飞立雕像,又在三楼大厅为岳飞陈画像。返沪后细研岳飞生平,竟发现武昌是一座与岳飞有很深历史渊源的城市,这更增加了我对这一位民族英雄的敬仰。其概况为:
绍兴四年(1134年)五至七月间,岳飞大败金朝傀儡伪齐刘豫的军队,取得了收复襄阳六郡战役的胜利,有力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的通道。襄阳六郡分指唐州(州治今河南唐河)、邓州(州治今河南邓县)、随州(今湖北随县),郢州(州治今湖北钟祥)、信阳军(军治今河南信阳)以及襄阳府(今湖北襄樊)。在此战中,双方参战兵力分别为:金朝30万,伪齐10万,南宋4万余。岳飞指挥的军队以少胜众,收复长江中游大片土地,为一举收复中原奠定了基础,顿时名震天下。按岳飞的本意,原想乘胜直取中原,但是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要求岳飞班师回朝。岳飞只得率部返鄂州(今武昌)。岳飞凭借此役,以仅32岁的年龄被封武昌郡开国侯。但岳飞并不以此为喜,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一不断上奏,要求选派精兵直捣中原,收复失地。在这一年,岳飞在鄂州(今武昌)黄鹤楼登高北望,写下了《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的壮词(见前)。
(岳飞取襄阳六郡图)
此后,鄂州(今武昌)成为岳家军的驻兵常地,一直到岳飞39岁遇害,共达七年之久。而在七年之中,岳飞又举行了三次北伐战役,直至陷风波亭冤狱身死,使忠臣义士千古抱恨。岳飞的主要军事成就见下表:
建炎三年(1129年),金帅宗弼(金兀术)渡江南进,陷建康。当时东京开封府留守杜充降金,岳飞坚持敌后抗战,十战十捷,于次年收复建康。
绍兴四年(1134年)五月至七月,岳飞第一次北伐,大败伪齐李成军队及金与伪齐联军,收复襄阳六郡(原伪齐占据的城池)。
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至六月,岳飞率军南下洞庭湖剿灭杨幺水师,实际战斗仅用了8天。
绍兴六年(1136年)七月至八月,岳飞第二次北伐,收复陕西一带的商州全境和虢州部分地区。
绍兴六年(1136年)十一月,岳飞第三次北伐,进军至蔡州一带收兵。
绍兴十年(1140年)六月、闰六月和七月,岳飞第四次北伐,大败完颜兀术,取得郾城、顺昌大捷,在十二道金牌的催促下,被迫撤兵,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武穆王岳飞像)
当日下午2时30分,出黄鹤楼景区,打的至武昌火车站。下午3時许,匆匆取出寄存行李,至第一侯车室买3元上楼票,3时20分进站,坐上K121次武昌发往上海车的客车,侥幸抢到一个无主位,得以吟诗磨时至天明。一路所得,唯长诗《入蜀赋》一首,以记此次入川行程之艰难。顺附文后,留作纪念。此外,我2004年7月间,尚有过第二次入川经历,走的是陇海线、宝成线铁路。当时是先在四川广元市下车,走陆路攀剑门关,游剑阁,赴江邮市参观李白纪念馆,过广汉市参观三星堆遗址博物馆,至成都后游武侯祠、杜甫草堂、都江堰,随后打的赴郫县参加学术会议并祭望丛祠,随后又由郫县上青城山。返成都后,坐火返沪。这一次游览内容相当丰富,但可惜旅游日记丢失,无法成文。当然好的是旅途中创作的数首短诗保留下来了,一并附文后以作纪念。
次日上午10时,火车抵上海站,打的回家,時11时整。旅途结束。
2019年6月28日
附:入蜀诗篇
入蜀赋①
巴蜀多层峦,亘古行路难。举目无平处,雪峰似龙盘。飞涧云崖泻,险胜峨嵋颠。遥望长江水,浩瀚称大观。碰开虁门东入海,三峡逶迤蛟龙穿。又有“神女”② 倩,秀出江岭边。楚王与相会,千秋艳名传。坚有葛洲坝,截断巫山十二岚。坐拥惊涛傲天立,鬼斧神工安等闲?烈烈巴蜀风,可歌亦可镌。山川美且险,英杰亦迭现。高祖一天下,武侯开黔滇。太白啸剑阁,工部忧饥寒。又传蚕丛帝,方始知桑田。人与天争胜,往事如尘烟。结剑风尘客,泰半出其间。宝马成双对,虎视走尘寰。为国轻一己,利他无愠言。余心亦慕此,惜身近暮年。垂老出书斋,蹒跚复辛艰。手无缚鸡力,心怀民苦欢。赤县山与水,育我到今天。庸碌愧无献,守节却能然。鸣呼!苟留文字利社稷,吾身虽死当无怨。
①2001年9月27日入蜀开学术会议,时沿湘黔线抵重庆,次成都,游乐山、峨嵋,复返重庆,由水路出三峡,下宜昌,过武汉攀黄鹤楼,至10月7日方返沪,旅途吟成此赋。②峰名。
七绝 访江邮李白纪念馆成都杜甫草堂(2004.7.10)①
谪仙鲠骨折强权, 老杜篇篇百姓怜。
我下三巴②寻旧雨, 清直永忆蕴心田。
①2004年7月9日下午访江邮李白纪念馆,7月10日下午访成都杜甫草堂,赋诗为纪。
②汉末益州牧刘璋分巴郡为巴、巴东、巴西三郡,合称“三巴”。此处代指四川省。
七绝 题望丛祠(2004.7.13郫县)
争雄秦楚正言兵, 治水修诚荐鳖灵。
巴蜀至今思杜宇, 时将血泪换真情。
①四川郫县有古蜀国望帝杜宇、丛帝鳖灵陵,始立于宋,清乾隆年间及民国八年复修。2004年7月间我赴该县参加“‘***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讨会暨第十二次全国***思想学术研讨会”,晚饭后散步至此吊陵。据上古传说,时巴蜀大水,望帝杜宇荐鳖灵治水成功,蜀民受惠。望帝因此传位于鳖灵为丛帝。望帝则化为杜鹃,啼血以见诚真。
五律 晚梅(2004.7.9赴成都火车上)
疏影立南墙,
寒梅正被霜。
香飘边驿路,
殒灭春申塘。
少勉披星月,
老疲困序痒。
纵留书著在,
于世也茫茫。
七律 吊成都武侯祠(2004.7.10)
出师二表高堂镌, 自古贤臣谁比肩?
赤县三分尽地利, 蛮苗七纵靖南边。
托孤白帝鞠躬瘁, 苦战祁山力挽艰。
天不遐龄千古恨, 但余肝胆昭忠奸。
五律 登青城山寺戏题(2004.7.11)
古刹丛林间,
飘零又一年。
无名称大道,
有欲系仙观。
磕首求多福,
焚香祈广田。
书生情亦苦,
留去两烦难。
解佩令·《华夏百年词苑英华暨吟友文存》编后告吟友(2004.7.10赴成都火车上)
四年编著,炎凉甘苦。把喜怒、忧愤托付。落拓成集,寄海内、骚坛萌主。望能解,余心所属。 大同曾誓,华年不驻。笑寒酸、浮言若土。无奈填词,伴青灯,消磨残骨。几多愁,但与谁诉?
[1] 《述异记》,南朝齐祖冲之(429─500年)撰,见《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共10卷,今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有佚文。
[2]四卷,清马仲骏纂修。清同治八年刊,光绪七年重刊。
[3]《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地理总志。因书完成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因此得名。——孙权自公安都鄂后立武昌郡,旋复名江夏郡,治武昌县(今鄂州市)。晋平吴(280)后,改吴江夏郡为武昌郡,将原魏江夏郡治迁回安陆旧城。
[4]
[5]武汉长江大桥为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全长共1670米,上层为公路桥(107国道),下层为双线铁路桥(京广铁路),桥下可通万吨巨轮。武汉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将被长江分隔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连为一体,形成了完整的京广铁路,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
[6]景区内有岳飞亭,据介绍始建于193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