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菊勿忘“老圃”


今人所绘菊花图  (图源网络) 



赏菊勿忘“老圃”

——读《闲情偶寄》笔记(二)

 


       李渔在《闲情偶寄·种植部·菊》中,分析了人们喜爱的三种“奇葩”——牡丹、芍药和菊花的特点。他把它们分为两类,一类为“天工”,他认为牡丹、芍药的美,完全依仗天工,不是由人加工出来的。另一类为“人工”,李渔认为菊花的美,则完全依仗人力,只稍微借助了一点天工。

       他颇有感情地描绘了“艺菊”的过程。“艺菊之家”——栽种菊花的人家是非常辛劳的,“劳瘁万端,复从此始。”未下种前,要整治土地;栽种后要插标记种;分秧下栽之后,要防备干旱、忧虑水大、摘头、掐叶、去蕊、接枝、捕害虫、挖蚯蚓以备虫害;花开后,要防雨避霜、缚杖系蕊、用杯浇水、染色变容等等。

       李渔叹道:“为此一花,自春徂秋,自朝迄暮,总无一刻之暇。”如果不是这样,菊花就会跟茂盛的野菊花一样,仅可以用来点缀稀疏的篱笆而已。因此,“若是则菊花之美,非天美之,人美之也。”确实如此,在所有的花中,“艺菊”恐怕是最能表现人之巧智的。哪一种花有菊花的品种这么多?上百种、上千种,都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培育出来的。什么“银碗”、“金铃”、“玉盘”、“绣球”、“西施”、“贵妃”……数不胜数,令人目不暇接。

       紧接着,李渔笔锋犀利,直插主题:“艺菊之人终岁勤动,而不以胜天之力予之,是但知花好,而昧所从来。饮水忘源,并置汲者于不问,其心安乎?”种菊花的人整年辛勤劳动,却不颂扬他们的胜天之力。这是只知道花好,而不懂得好花是怎么得来的。饮水忘源,并且把打水的人也丢在一边不闻不问,能够心安理得吗? 

       “人美之而归功于天,使与不费辛勤之牡丹、芍药齐观等视,不几恩怨不分,而公私少辨乎?” 菊花的美,不是上天使它美的,而是人使它美的。人使它美却把功劳归于天,这不是恩怨不分,公私不辨吗?这些言论,在当时真有点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之感!

       可又有谁去想过李渔同样的问题呢?菊花原产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菊花久被文人士大夫喜爱并经花农几千年栽培,已有一千属两万五千种。千年来,它的美丽耗费了多少花农的辛勤劳作,诚如李渔叙述的那样“劳瘁万端,复从此始”、“为此一花,自春徂秋,自朝迄暮,总无一刻之暇。”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李渔敢于向传统的赏菊文化心态挑战,公开亮出了“天工”不如“人工”的观点,敢于为“艺菊之人”这些普普通通的农民说话,斥责士大夫们“饮水忘源”,真是难能可贵!

       不可否认,李渔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也有些俗套,如一般士大夫文章一样,借“老圃之种菊”行为,规劝孔门弟子“砺其身心”“攻吾举业”。但他把“艺菊之人”作为孔门弟子的学习楷模,又仍不失为一篇超凡脱俗之文。李渔是个被正统士大夫讥为“平俗”、“一味优伶徘语”的戏曲家,然而就是由于他的“平俗”,使他能够接近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多多少少为老百姓讲了点话。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1

评论列表 写一个评论

浦江客
10-21
感谢编辑在网站首页“文学”栏目并头条推荐,欢迎大家评论指点!!!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浦江客

浦江客

擅长 历史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