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如何开拓海上丝绸之路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展品之一  (图源网络) 


 

孙权如何开拓海上丝绸之路 

 


       若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帝王级的人物当首推汉武帝了。若再论继后对此做出贡献的帝王级人物,三国时代的吴大帝孙权应该是功不可没的。只是可惜,当下对其研究甚少,宣扬不够。

       今天所说的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今两广的某些口岸通向南海、南洋、印度洋的海上航行路线。这条航线的开通不可能是一日之功,而是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逐步探索而成的。

       自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在岭南置郡以后,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开辟了南海丝绸之路。据《汉书•地理志下》记载,汉武帝时,自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沿今印度支那半岛近海南行,可达半岛南部及马来半岛各国;又经今马六甲海峡,西过印度洋,可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黄支之南,还有已程不国、皮宗等。

       汉人远航到这些国家和地区者,带有翻译,采购明珠、壁流离(宝石)、奇石异物等,带去的则是黄金和各种丝织品。汉平帝时,黄支国王曾送来活犀牛。东汉和帝时,天竺几次遣使前来赠送方物。顺帝时,叶调国(今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王遣使赠送方物。桓帝时,大秦国(罗马帝国)王安敦遣使送来象牙、犀角、瑇瑁等。双向交流的海上丝绸之路大约在东汉时已经畅通。当时,汉末三国正处在丝绸之路从陆地转向海洋的承前启后关键时期。

       据《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记载,黄龙二年(230),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亶洲今为何地,史家多有争论。据白寿彝《中国通史》讲,可能是琉球。夷洲今为台湾,白寿彝《中国通史》讲,孙权使万人至夷洲,可能事先对夷洲已有很多的了解。不然,他不会进行这样大规模的海上活动。

       据白寿彝版《中国通史》综述,当时除夷洲以外,北到辽东半岛,南到南洋诸国,都曾有吴的使臣和商人活动。魏明帝曾诏辽东,提到孙权“复远遣船,越渡大海,多持货物,狂诱边民”。吴与南海各地的海上来往和贸易也比前代有所发展,吴的使臣曾多次泛海南出。交州刺史派康泰、朱应出使南海各国,“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回国后,康泰著《外国传》,朱应著《扶南导物志》。大秦(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的商人也经南海来到吴的建业。

       另据范文澜版《中国通史》综述,孙权是大规模航海的倡导者,几次出航,主要目的在捕捉人口。期间公元230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载一万兵士的大舰队到远海求亶州、夷州(台湾),掳得夷州人数千。公元226年,大秦商人秦论来交趾,转到武昌见孙权,问对远西诸国情形。是年,吴大将吕岱遣朱应、康泰出使海南。朱应、康泰所经历及传闻凡百数十国,大抵林邑、扶南等国与“西南大海洲上”(南洋群岛)诸国是朱应、康泰所经历,大秦、天竺等国则得自传闻。公元243年,扶南王范旃遣使来吴,带来乐人及地方特产,林邑、堂明等国王也遣使来吴聘问,从此开始了中国和海南诸国的正式往来。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部分展品    
       


       孙权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源于三国时期东吴造船业和丝绸业的发达。

       三国时期,东吴地处我国历史上航海最发达的地区。孙吴政权新建不久就有船舰5000余艘,吴在永宁(今浙江温州市)、横阳(今浙江平阳县)、温麻(今福建连江县)等处都设有“船屯”以发展造船业。吴国有很多技术高超、熟练的造船工匠,还在建安设了管理造船的官员——典船校尉。吴国造的战船,最大的上下五层,可载3000名士兵。孙权乘坐的“飞云”、“盖海”等大船更是雄伟壮观。孙吴的民船业也很发达,最有名的“温麻五合”和“青桐大舡”等海船,选材考究,极为坚固。

       由此,三国时期的东吴也成为我国历史上航海最发达的地区。东吴组织的几次大规模航海,人数都在一万人以上,最多达三万多人。船队先后到达了辽东、海南、台湾以及朝鲜和东南亚诸国。最值得一提的是东抵夷州的航海活动,夷州就是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岛。东吴还三次大规模出动船队开辟了自长江口直达朝鲜的航线。虽未到日本,却为南朝时开辟中日南道航线打下了基础。

       孙吴海上丝路开拓的基础,当然首先是发达的丝绸业。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从古至今为我国最大丝绸产地,苏州、杭州、湖州称为三大绸市。其中苏州丝绸已有3000多年历史,被人们称为“丝绸之乡”,东吴孙权就此把苏州丝绸当作富国强兵的重要财源。孙吴时期,历代吴主“督劝农桑”,重视丝绸生产,还设有官营丝绸生产机构。

       史载,孙权夫人潘氏“父为吏,坐法死,夫人与姊具输织室。权见而异之,召充后宫。”同时,孙权又曾“敕御府为母作锦被,改易帷帐,妻妾衣服悉皆锦绣”。由此看来,当时御府中也生产锦绣等丝绸产品,生产作坊就是御府下属的织室。官营丝织自三国孙吴始创以来便代代相传,极大地促进与推动了中国丝绸业的发展。

       白寿彝先生的《中国交通史》对孙吴时长江下流地区与南海诸国的贸易关系分析说:“因当时航海设备之简陋,这种关系仅属偶然的遇合,并不能算正当的事态。”“孙权时,朱应、康泰所经历及传闻的南海诸国虽有百数十,但未通中国者恐怕还很少。历晋、宋、齐、梁,南海诸国和江左之间的交通,才算真正地繁盛起来。”如此说,汉武帝、孙权等帝王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还处在开拓阶段。但纵看历史,他们对海上丝路的开拓之功是应予以充分肯定的。汉武帝、孙权对海上丝路的贡献,意义尚不在于当时的范围与规模,而在于预告了另一个时代——海上丝路时代的到来。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1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浦江客

浦江客

擅长 历史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