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馆保洁员每天精心为国宝展区玻璃擦指纹 (图片由《劳动报》记者友情提供)
世博记事:用匠心与汗水护卫“中国红”
——我认识的中国馆年轻人(2)
十年前,在举世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服务团队中,青年员工和青年志愿者辛勤服务、无私奉献,用靓丽青春擦亮了“中国馆”,也用匠心与汗水护卫了“中国红”。
原上海市黄浦区进驻世博园的服务团队有36个、工作人员有5千多人。其中,占大多数的是安全保卫、餐饮行业和物业公司。在和这些普通的公安干警、环卫工人、营业员、服务员等接触中,每次都让我们为他们(她们)兢兢业业、奉献世博的行动和精神所深深感动。上篇已经介绍了世博会中国馆VIP礼宾团队员工的事迹,这篇再介绍物业团队中的青年保洁员们的感人事迹。
在中国馆“国之瑰宝”展区,一共展出有40件国宝。出于安全考虑,展区用厚实的玻璃,将国宝和观众隔开。由于室内光线比较暗,观众为了看清这些稀世珍宝,都会不由自主地挨近玻璃柜仔细观看,这样就难免会将双手按在玻璃上,留下触目的一个个指纹。为了及时消除观众在玻璃上留下的指纹,甚至是唇纹,保持其清洁度,保洁员每10分钟就要在该展区巡回擦拭一遍玻璃上的指纹。
“我一天值一个班,一手拿专用毛巾,一手拿垃圾袋,8小时要来回走上40多趟,算算一天总共要跑上七八公里路吧。”28岁的王爽义告诉我们,这活干起来有点枯燥,也蛮吃力的。他以前在宾馆工作,听到明华物业进驻中国馆,他就应聘来做保洁员。对眼下这份工作,他从无怨言,他说:“这是一种荣誉,不累。”
像小王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如中国馆物业400多名负责设备检修等工作的后勤保障人员中的大多数青年员工都是如此。每天闭馆后,当大多数服务人员可以卸下一天的疲惫回家休息时,却是他们最为忙碌的时候。馆内的电梯、空调、灯光等设备都在他们的维护范围之内,特别是电梯更是维护的重中之重。
按照设计,中国馆中的厢式电梯每次最多可搭载23人,而中国馆每天的游客接待量达到5万人,电梯的承载压力可想而知。按照常规来说,电梯的检修频率是半个月一次,而针对中国馆的运行状况,馆里的32部电梯却是每天闭馆后都要检修一次。
检修一部电梯大约需要1小时左右的时间,一部电梯的检修工作需要两名维修员同时参与,而维修组成员一共只有10多人,分成两套班子轮流维护,从闭馆到第二天开馆之间的大约8个小时时间里,维护工作在馆内争分夺秒的展开,常常是到了开馆的时间,而维修人员才刚刚有了歇口气的机会。
“每天的工作就像打仗一样,节奏很快也很紧张。”这是中国馆青年工作人员对自己工作简单而形象的描述。在这种超负荷的工作中,青年员工始终保持着亲切热情的服务态度和积极认真的规范服务。
如,清除口香糖残渣就是保洁中的一大“难”。每天晚上,保洁人员打扫时,总会发现不少口香糖残渣,需要用小铲刀一点点清除。仅仅在环球影院,每天能发现好几十块。由于馆内一些地方铺的是地毯,就要费更多工夫才能处理干净。
再如,“瘾君子”们违反禁烟规定,也为工作人员造成不小的麻烦。中国馆整个场馆属于“禁烟区”,但在馆内14米的“九洲清晏”平台上,居然时常有人在此过烟瘾。碰到这种情况,馆内工作人员便会上前劝告,但还是防不胜防。工作人员只好采取一些防备措施,在垃圾桶周围备上水,防止出现冒烟等现象。
青年们说,在感受中华智慧和文明之旅的过程中,观众如何更加文明有序地观展,其实也在测试着这抹“中国红”的亮度。
在世博会园区,解放军、武警战士和公安干警是最可爱的人,大学生志愿者是最可爱的人,中国馆物业服务团队的青年员工也是最可爱的人,正是他们(她们)这群“80后”“90后”一代,用匠心与汗水护卫了“中国红”。
保洁员王爽义每天精心为国宝展区玻璃擦指纹,一天要跑七八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