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乾隆“审音”谈籍贯回避制


清朝官员合影照片  (图源网络)  



从乾隆“审音”谈籍贯回避制

——读《大清会典事例•吏部•处分例》笔记之二


 

       上篇讲到乾隆、康熙等皇帝重视官员“土音”的史例,对我们了解清朝籍贯回避制度颇有参考价值。

       地方官的籍贯回避,自顺治始,即总督、巡抚以下,均回避在本省任职。简言之,就是易地为官。康熙时,易地为官,应与本人籍贯相去500里以外,而不出500里者,均应回避,直到去职(罢免、退休),甚至死前,都不可能回原籍,所谓“宦游”,即一直在外“漂泊”。

       乾隆五年,乾隆帝派工部侍郎张廷瑑为江苏学政。因张廷瑑原籍安微桐城,距江苏较近(没有超过五百里的地区回避范围),对他是否宜于主持江苏的教育和考务,御史程修明认为他有地区关系涉嫌,于是提出异议。乾隆帝认为:“此奏所见甚是。”后来乾隆虽然没有改委他人,但张廷瑑却是带着地区关系涉嫌的包袱上任的。

       清初名臣于成龙,籍贯山西人,于顺治时中进士,分到广西罗城任知县。其后,又升任四川合州知府,再到武汉、南京,官至两江总督,直至死,也没有回原籍。乾隆年间湖南巡抚陆耀,江苏人。早年调到甘肃任职,以路远照顾年迈母亲不便,要求调到邻省。乾隆帝成全其孝心,改派到山东,离原籍在500里开外。几年后母患重病,无人照顾,他只好请求暂时解除职务,回籍“侍养”。直至母亲去世,他才恢复职务。

       在执行籍贯回避制度时,“审音”是一个重要环节。

       据《清实录》记载,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对臣下说,近来江浙一带的士子假冒直隶等处北籍参加科举考试者甚多,“十三省语音,朕悉通晓,观人察言即可识辨。”并让臣下向中式的进士宣布,如有冒籍者,即速到礼部坦白,复试的时候向皇帝面奏也行。但如果隐瞒不报,一经查出,后悔就来不及了。

       所谓冒籍参考,一如现今的“高考移民”,因为当时各地教育水平不一,饱读诗书的江浙考生到北京或河北等北部省份参考,更容易考取。为了对付冒籍考试,清代对北京地区考试专门制定“审音”制度,设有专门的“审音御史”,根据口音当场分辨考生的真实籍贯。(清设省有二十三个,此处记为“十三省语音”或为传抄之误。)康熙帝一生南巡西游,亲自到过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说通晓各省语音自非虚言。何况康熙帝还经常引见各地官员,对各地口音并不陌生,不过并未见到记载康熙帝听人口音而辨其冒籍的事例,倒是他的孙子乾隆帝凭口音听出了点问题。

       当然,籍贯回避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弊端。新官赴任,离本籍少则五百里,多则上千里,举家迁徙,朝廷不提供赴官费用,“必须举债方能为官”。而官到当地之后“土风不谙,语言难晓,政权所寄多在胥吏”。所谓“官避本籍,吏则土著世守”,世守的吏胥则在地方胡作非为。

       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朝廷曾做过一些调整。雍正七年,曾规定:对同一总督辖区内的不同地区,不必僵硬地实施一概回避。“凡江苏、安徽、湖北、湖南、陕西、甘肃诸处,府州县以下官员得本省之缺,不在本籍巡抚统辖之内者,不必令其回避。其相隔在五百里之内者,仍照隔省回避之例,一体遵行。” 自此,对府州县官、同知、通判等佐贰官在同一总督而不同巡抚辖下任职,已不再受籍贯回避的限制。但是,对于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官的任用,特别是对督抚的委任,仍然严格遵循地区回避的限制。

       官员任职回避制度这一优质的传统政治遗产,在民国时期突然断裂,不能不说是一个损失。当然,现代社会人口流动频仍,对官员任职“审音”已难奏效,但如何实施公务员任职回避制度并收到成效,仍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注:《大清会典》又称五朝会典。它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个朝代所修会典的统称。它详细记述了清代从开国到清末的行政法规和各种事例,反映了封建行政体制的高度完备。《大清会典》五朝首尾相连,内容详实繁富,体例严谨,在我国古代乃至世界都是最为完备的行政法典。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1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浦江客

浦江客

擅长 历史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