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栖霞山立冬时节枫林美景 (图源自拍)
立冬赏枫:丹枫点点也妩媚
路过南京,特地去栖霞山观赏红枫美景。可惜,今年南方北风来得晚,享誉天下的“春牛首,秋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的美景无缘欣赏。然而,倒也觉得不甚遗憾,此时此景,丹枫点点也妩媚。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虽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尤其是深秋的红叶景象,使它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中国有四大赏枫胜地,它们是北京的香山、苏州的天平山、南京的栖霞山、湖南长沙的岳麓山。香山的红叶当为最著名,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黄栌树叶红得象火焰一样。天平山的红枫,时至深秋,有深有浅,交相辉映,景致壮观。岳麓山林壑幽美,山幽涧深,秋天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栖霞山的山西侧称为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枫林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登高远望,景色甚为迷人。
说起“枫”,其实我们多有误读。按《辞海》解释,一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即为枫香树。又诗词中“枫叶荻花”等的枫,为秋令红叶植物的代名词,非专指某一树种言。二为槭属植物俗称枫。《辞海》又解说“枫香”:亦称“枫树”。金缕梅科。落叶大乔木,高可达40米。叶互生,三裂,有细锯齿。分布在中国自淮海流域至四川西部以南各地。秋叶艳红,供观赏。如果你在“百度”搜索,输入“枫”、“枫树”、“枫叶”、“红枫”等字词,得到的解释会不尽相同,让人有些糊涂。更有一种解释,将“枫”说成是从外国引进的。
其实,在我国,古人对“枫”早有记载。《说文解字》说枫树就是枫香,据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枫木厚叶弱茎、善摇,大风则鸣”,所以又名“聂聂”或“欇欇”(聂者意为低声私语)。汉朝宫殿中常栽有枫、槐二树,所以远望有枫槐之处,大概均属皇室禁地。古代常栽枫成林,特別是在河岸或湖堰处,如楚辞《招魂》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但古人也将槭属植物叫做枫,如西晋潘岳在《秋兴赋》中有“庭树槭以洒落”之句,可见在西晋(公元三世纪)以前,我国人民对槭属植物的红叶观赏价值早有认识,已将槭树栽在庭院中观赏。
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对枫早有描写。《山海经》中记载:“黄帝杀蚩尤于黎山,弃其械,化为枫树。”说黄帝杀了蚩尤后,兵器上染了血,变成了枫树,枫叶当然是红色的了。枫香秋叶变红,冬季落叶,春季发新芽,夏季叶绿青葱,四季景观变化显著。因此,诗人文士也依所见而使用不同名称,如秋叶称丹枫,杜甫诗句“门巷散丹枫”、“丹枫不为霜”等。夏季绿叶尙未转红则称青枫,李白诗有“帝子隔洞庭,青枫满潇湘”句。枫叶入秋经霜转红,“叶丹可爱”,为诗人所偏爱,常以“枫林”一词代表秋色,如杜甫《寄柏学上林居》有“赤叶枫林百舌鸣,黄花野岸天鸡舞”句。天气越冷,枫叶越红,与获花的白相互对应,所以白居易才有“枫叶获花秋瑟瑟”的秋诵。历代的文学作品中,有时会以“红叶”代替枫叶或枫树,如许浑在《秋日赴顾题潼关驿楼》”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中的“红叶”即为枫叶。
翻开唐诗宋词,对“枫”的歌颂举不胜举。唐姚合之《枫林堰》诗中有“森森枫树林,护此石门堰。杏堤数里余,枫影覆亦偏。”湖堤上春天开杏花,秋冬见枫红,可見古人匠心独具。宋代诗人杨万里在《红叶》诗中写道:“小枫一夜偷天酒,却情孤松掩醉客。”在杨万里眼里,枫叶竟是偷喝了“天酒”而被染红的。赞美枫叶的诗中,最著名的当是唐朝大诗人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了。
唐宋以后的文学作品也对丹枫赞美不绝。《红楼梦》第十一回中描写,不善吟诗的凤姐到会芳园看到满园红枫景致,也由衷吟诗:“树头红叶翩翩”。明朝文人徐渭在《红叶》一诗中诵道:“只言春色能娇物,不道秋霜解媚人”,真是唱尽天下人借红枫抒发人间情感的极致之句。晚秋的枫叶,在人们心目中是一种精神象征。由于枫叶的非凡性,人们常用它来象征坚毅。枫叶还象征着对往事的回忆、人生的沉淀、情感的永恒及岁月的轮回,对昔日的伊人的眷恋。
我漫步在栖霞山枫林,寻找着叶儿已经泛红的枫树,将它们摄入我的镜头。栖霞山的植被以落叶栎、槭、枫香和常绿松柏为主,还有片片竹林。春夏季,栖霞山满山满谷树木苍翠,郁郁葱葱。如果按往常,秋后的栖霞山枫林一带,栎、槭、枫香树叶应是渐渐由绿变红,此时层林尽染,山梁幽谷是一片绚丽红色的景色了。惜乎!今年江南冬季晚来,北风迟到,枫叶还停留在凉爽的秋天里呢。然而,这又有什么遗憾呢,秋冬红叶都是枫,丹枫点点也妩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