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火柴厂”一座经历过三个时代的工厂

“北京火柴厂”

                                                 一座经历过三个时代的工厂


戊戌变化之后,当时清政府就是设立了农工商部,当时有一个叫张新武南方人,他在天津的北京大学上学以后,公费到日本去留学,毕业于日本的帝国大学,他是学化学的。他了回以后,1904年调到北京,农工商部任主事,他当时看到日本的火柴大量的流入中国,中国的白银以千万两的速度向国外流去,所以他就非常痛心,他就向农工商部提议在北京招商办火柴场。这时候有一位名叫温祖筠北京商人,他就给光绪皇帝打了一个奏章。然后要求在北京办火柴

这份奏折上写道:窃自中外通商以来,火柴一项销数极旺,……京师都会之地,销广用宏乃独无之。……拟集股五万辆于京城内外择一相宜处所,酌置三十余亩设立厂屋,名曰:京师丹风火柴有限公司,即以丹风为商标。俟办有成效再行逐渐推广。

 

光绪三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也就是1904年的……,那时已经被慈禧囚禁六年的光绪皇帝仍躺在病榻上,

光绪三十一年二月初一光绪皇帝就给批复了圣旨重点三条第一条就是官商合办丹凤火柴公司  ,第二条就是清政府拨银五千两就是官商合股,第三项就是专办十年,在北京城和宛平大两县境内不许其他的厂子在建火柴场。于是温祖筠就开始择地最后厂址选在在崇文门外,就是金鱼池那个地方,租了一个鱼户一个地,就近取把这个地垫平了。

门牌号码为后池一号”。




修完厂房他就从日本招来技师,从日本买洋硝,硫黄这些原料,购买的机器,招收工人,开始生产,两个月以后,开始到南方和北方试销产品没想到销售的非常好。于是就在在光绪三十二月初六,也就是1906年的6月27号这一天,举行了一个建厂的仪式,火柴厂命名为丹凤火柴公司

 

现在宽阔的祈年大街,南对天坛祈年殿的镏金宝顶,北向前三门大街的都市风光,来往的车辆正穿梭在历史上的北京第一家官商合办的丹凤火柴厂遗址中央。

 

听老工人讲,当时在火柴厂的大门上,就装饰着一幅铁制的红凤凰,离老远就能看到这个独特的标志,至今在胡同的旮旯处还能看到当时厂门的基石。

 

从此,在以手工业为主的老行当之中,但又几乎没有能够同近代工业沾边的京都之地,红彤彤的凤凰终于又燃起了一股近代化的火焰。人们都知道: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祥瑞之鸟,又是美德的象征,北京的第一个火柴厂以丹风作为自己的名号和商标是迎合民间祈福求吉的心态

 

   两年后,也就是1908年的深秋,曾经亲自御批建设丹凤火柴厂的光绪皇帝终于熬到38岁,就撒手西去了

不管怎么说,紧靠天坛的凤火柴厂终于使京城的百姓可以用上自己家门口生产的火柴了。

 

遗憾的是温祖筠这位北京火柴的创始人就像他生产的火柴一样,残迹早已随风远去,甚至没有留下一丝一毫的音容相貌。

 

面对这种遗憾,有关人士曾到故宫博物院,国家档案馆去查,结果查到了温祖筠先生光绪三十年到宣统三7年时间一共向***上书了73封奏折还有皇帝批复的圣旨全部都是手抄本的他在这里面叙述的非常细致,包括他选择厂址,从国外运的原料,办理护照,以至于他的货运路线全部一一奏明。他的货物到了北京前门火车站,然后就要进行海关检查,检查完了以后,他运输的路线经过前门大街,然后到金鱼池,都叙述的非常详细,而且这个路线到了厂子以后,专门的仓库,专门的人在保管,非常严格,因为这些原料都是用物资,看管的非常严格。

 

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增加在火柴行业的竞争力,北京的丹风与天津的华昌两个公司合并成立了丹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设在北京。同时在辽宁的丹东建立了东厂,依靠鸭绿江上游的森林资源,又投资5万元建林场80亩地,以保证生产火柴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供应。可以说,三个厂子的联手,大有雄踞北方火柴产业的态势。

   终究火柴生产业是有严重危险的行业,新中国成立后火柴厂搬到永定门外沙子口,占地100亩重建火柴厂,因为火柴场需要大量木材,而且是一根一根的大圆木,仅是库存的圆木几乎占产区三分之一的面积。

根据专家提供的数据,仅在上个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生产火柴所用的木材就需要近三千立方米,相当于50厘米直径的大树三千七百余株,这么多的圆木一年复一年的变成一根又一根小似牙签的火柴梗,又成为一盒又一盒仅仅卖两分钱的火柴

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火柴厂有职工1000多人,年生产能力40多万件火柴1件=1箱=100包=1000盒,是全国火柴工业行业中一个重点企业。经过不断地技术革新、改造设备,实现糊盒自动化,建成多条功能完善的火柴自动连续机生产流水线,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并承担了许多国家的援外任务。

 

                                         

   直到上个世纪末,尽管机械化的步伐飞速的发展着,对旧的工艺和设备加以改进,***提高了生产自动化的程度。生产火柴大部分的工作仍旧离不开手工操作,仍旧是几分钱的买卖。几十年来人们评价他:2分钱的买卖,32道工序,当时为什么不加快机械化的步伐呢?

 

 

    一位厂长回忆说:84年我当厂长以后,首要问题就是说,因为过去都是人工糊盒,人工糊盒时有时供应不了我们生产,然后我就写报告给经委,通过经委送到副市长那审批,结果副市长审批的批文回来以后我一看,批文上写,如果火柴场实现机械化糊盒,北京15万的居民糊盒的收入和生活受到影响怎么办

 

    火柴厂周边的15万居民都参与到火柴生产中,这是一只多么壮观的队伍啊!至尽,一些老人们人们还能记起当时的情景。

直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火柴同粮食一样还属于凭票、凭证的定量供应的紧俏商品呢 

 

以上文字内容来自采访录像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2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尘痕

尘痕

擅长 文学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