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印制和绘制《诗经》的图书与图画 (图源网络)
还原诗经·六然训诫·电脑植字
——随读随记之七
打破《诗经》神秘感
《诗经》三百篇里,自庙堂之作以至里巷小民之歌,无所不有。至孔子编订,《诗经》已被蒙上一层迷障。到汉代,《诗经》俨然登上了经典殿堂,成了仕进之途的“圣经”,再也无人敢去研究和讨论。
由于《诗经》是先秦的诗歌,文字往往须经诠释与训诂方能通晓,故历代不泛注释之作。自从汉代的《毛诗序》被奉为权威,文学史上便形成了一种怪圈:《诗序》的地位反而凌驾于《诗经》之上。后之解《诗》者,皆以《序》解《诗》,而非以《诗》解《诗》,因而穿凿附会,失却了《诗经》本义。
南宋的朱熹对文学史上这一怪圈提出了质疑,打破了迷古训诂的重障,将汉儒的政治枷锁转换成人伦面纱。他说“风之旨皆爱情”,认同《国风》中“淫奔之诗”的合理性,“皆天理之所有而人情所不能无”。
其实《诗经》没什么奥妙神秘。《诗经》的精华,主要在“国风”部分,其中很多作品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倾诉了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的愿望。今天我们读《诗经》,应还其本来面目,这才是继承传统经典的科学态度。
体悟“六然训”
明朝学者崔铣《听松堂语镜》有“六然训”:“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有事斩然,无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自处超然者,意谓自处之时超然物外,清净自守。 处人蔼然者,意谓与人相处和蔼可亲,善良温厚。有事斩然者,意谓有事之际斩钉截铁,果断坚决。无事澄然者,意谓无事之时澄清宁静,心如止水。得意淡然者,意谓得意之时恬淡冲和,不慕荣利。失意泰然者,意谓失意之时泰然自若,处变不惊。
古代贤人都将修养身心作为根本,所谓“正心、节欲、集义、力行、自省、博学”,重视自身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学识能力以及身体等各方面的培养与提高。“六然训”之说,概括了古代贤人修身的要则,利于养成通透达观的人生态度,值得今人好好体悟。
电脑植字
看到一篇文章,称使用电脑打字写文章为“电脑植字”。
查阅了一下,所谓“植字”,原指印刷工作者将铅字一个一个地从木架上选出置入排版用的铁盘,亦称“拣字”。“植字”这个词非常之好,让人联想起了古人的“笔耕”一词。
农夫以锄头耕种为生,读书人以用笔抄抄写写“笔耕”为生,所谓“既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古人将写文章比作农耕一样的职业,“有酒从人饮,无田藉笔耕”。
今日之电脑打字作文,不也和古人“笔耕”、农夫耕作播种一般吗?!其间苦乐,不也和文人、农夫同等吗?!古人有言:“家亦奇贫,笔耕所出,不能谋半菽之养”,今人靠“电脑植字”也是不能养家糊口的。不过,今天我们“电脑植字”不再是“谋半菽之养”了,追求的还是一种精神享受吧,可谓是“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
慈禧懂得比照
1903年,德国工程师在寿乐宫装上了电灯。慈禧一看灯泡这么明亮,就随口问道:“这是多少烛的?”意思是这灯泡称得上多少支蜡烛的亮度,在她的心目中,中国人称蜡烛外国人也应称蜡烛。
从此北京人便跟着慈禧把瓦数叫作烛数,如40瓦就叫40烛。这也算是慈禧的一大发明吧。懂得比照,不能说慈禧愚昧无知吧?
礼品定人品
清咸丰军机大臣潘祖荫对某地方提督满口称赞。有人问:“此人有何功绩?”潘说:“不太清楚。”又问:“此人长相如何?”潘又说:“没有见过。”
不知其功,不曾见面,为何却说此人德能勤绩很高?潘自己说明原因:“此人送我的鼻烟很贵,我就知道此人不错。”
给上司送礼,即所谓的“官场红包”,是清朝官场一大潜规则。有学者分析统计过,仅以一个地方官员收送红包的名目区分,就有“贺印、表礼、下程、帮衬、节礼、土宜、书仪”等十类之多。雍正年间,广西巡抚向皇帝承认,他在年节中所收到的礼金总数达一万二千四百万两,河南巡抚更是高达一万五千万两。
红包和礼品,打通一条条通向大小靠山的道路。俗话讲:“不跑不送,原地不动”,说的就是其中奥秘。礼品定人品,古往今来可见礼品在官场上的作用。
人生“三层楼”
丰子恺谈人生话题时说:人生可以看做“三层楼”,一是物质生活,就是衣食;二是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三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他还说: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久居在这里头。还有一种人脚力好,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
丰子恺先生的观点是精辟的,但多少有些狭隘。居住在一楼的人,在精力旺盛或者能力许可的时候,难道不可以偶尔跑到二楼甚至三楼去玩玩吗?他们也会领略一下高层的精神境界,即使算不得二、三楼居民,难道不可以做个精神过客吗?第三层楼,也不应该仅仅是宗教。人们的信仰世界,是影响着社会和各个时代的主流,应是多元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