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里的清明烙印

灵魂里的清明烙印



       原创 铁拳腹地 铁拳腹地 昨天


      我出生在重庆大山区里的农村,对于每个节日的最大印象都是和吃有关系,而所有节日中,清明节却是在灵魂中留下烙印的独特节日,之所以独特并且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归根于对于这个节日里是一趟对生命终极归宿的理解过程。



      在中国人的心中,对于死亡总是让人忌讳的一个话题,虽然每个人从出生就注定了死亡,但对于一个缺乏宗教超限体验的族群而言,可以谈柴米油盐,可以谈升官发财,可以谈人生运程等等这些活着可能经历的种种,但都避讳谈不知所终、不知何去的死亡。



      对于清明节的第一灵魂烙印还是从吃开始的,在我老家漫山遍野到了清明前都会长出一种独特的野菜,当地土家族人管它叫做“清明菜”,清明节前,老人会带着孩子在田野里采集最鲜嫩的清明菜,回家后做成“清明粑”,就是把野菜焯水或者蒸熟以后,在碓窝里把它舂成泥状,然后加入包谷面或者米面、淀粉捏成团或饼,然后重新上锅蒸熟了吃,当然,有钱人家还可以在铁锅里放上两块猪油,然后把清明粑放在锅里慢慢的焙熟,吃的时候外焦内嫩,既有清明菜的清香味,也有米面的嚼头,还有猪油把两面煎得金黄后的特殊香味,只是儿时的我,因为家境贫寒,大多都是蒸熟了吃,剩下的会作为上山下地干活时候的干粮,点一堆篝火在火边烤热烤焦,就这山泉水充饥。现在都市的人都向往的这种纯天然的吃法,恰恰是我儿时就想摆脱的困境。



       清明的第二灵魂烙印是清明时候的祭祖。我的爷爷是乡间少有念过私塾的“文化人”,对于道教和土家族的祭奠仪轨有着受人尊敬全套绝活,而在我的灵魂中留下深刻烙印不是设坛做法的手舞足蹈和念念有词,而是绝大多数的乡民会在清明这一天走到父母祖宗的坟前,挂坟飘(有钱的也会焚香烧纸),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对长辈祭奠的机会,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苦楚难处做一个倾诉,把自己对新的想法和目标告知已故长辈,希望得到他们的庇护。后来长大后自己才悟到:族人承认自己已故的长辈是和自己一样的凡夫俗子,同时也相信凡夫俗子一旦死去,就拥有了超越人间凡人的非凡力量,而且这种力量会加持到善于祭奠和倾诉的下辈身上。后来也就渐渐明白,这种祖宗崇拜的最大动力在于:殷勤祭祖者,多是为人父母者,对已故长辈的祭奠有着前承后教的心理,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族人而言,还有一个心理就是自己百年以后也会成为拥有超凡力量的存在,从而实现和弥补在人间时无法完成的夙愿,而完成的方式就是庇护和加持对自己勤祭奠的后辈子孙。



      清明的第三灵魂烙印是上学以后课本上杜牧的那首穿越千年的诗歌《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老师只是照本宣科的做了翻译,并且让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背下来并且默写出来,对于我而言,却在内心有了更深的场景代入感。那年,从小对我慈爱有加的二奶奶去世了,妈妈把我从睡梦中叫醒告诉我的时候,头脑里完全一片空白,后来,在堂屋的木板上,我见到了安详躺着的二奶奶。木板是架在两个板凳上的,木板的下面点着如豆的桐油灯,跟前的瓷盆里烧着纸钱,供着香烛,二奶奶的头下枕着三块青瓦,脸上盖着草纸。我还去拉二奶奶的手,但迅速被父母抱走了。二奶奶的手不再温热,而是凉凉的,每每回忆的起来,那种凉意仿佛就在手上并未远去。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对于死亡的切身感受和近距离接触。



      后来,无数次的和死亡接触,并且多次体验死亡和死神擦肩而过。对于死亡的接触中,有在河里洗衣服时捞被水冲走的刷子而被淹死的同学,有突发疾病悄然死在宿舍床上的同学,有公开宣判处决的死刑犯,有争强好胜喋血街头的伙伴,有飞车盗抢而被撞死的乡邻,也有在自己怀里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战友,还有那些一个个离去的、从小抱过我、给我饭食的亲人。在自己对于死亡的体验中,濒临死亡的时候是非常的放松和愉悦的,放弃了任何的反抗,眼见到的是蓝色背景下的金色螺旋光环,一种非常亲切和谐的力量在吸引自己,无数往事和故人都像放电影一样在心头一闪而过。不过每次都是在体验以后,和死神擦肩而过,或许,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我没有完成的使命没有履行的职责,那扇大门暂时还不为我开。也正是这样的体验以后,对于死亡无所恐惧,反而对于自己想拥有的自由的追求有着莫名的勇气,对于自己想实现的目标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执著,对于常常牵绊我们的名利有着坦然的淡漠。



      清明的第四灵魂烙印,是和一个灵魂兄弟的对话。他是在体制内工作的、经历见证了很多政治风雨的开悟者,他在有一年的清明里写了一首诗歌《别把春行当清明》:

       春风化雨祭天灵,杨柳作揖拜地魂。

       又是一场梨花泪,万物同悲惟少人。

      在和他的交流中我们都非常的感慨:一则现在清明节的三天小长假,出行赏春、聚会美食取代了缅怀祖辈的哀思,族人以一种不娱乐至死就不罢休的状态在衣服丰盈的年代里要让仅存的灵魂沉沦到底;二则历经大半生,看了无数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宇宙天体运行亿万年不变,春去春来的四季轮回从不迟到,而每年都会有很多很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缺席;三则感慨青春易逝,壮志难酬,虽竭尽全力奋斗半生,也自觉俯仰无愧,但拿得出手的成就依然寥寥。在那个电话交流到深夜的清明,我们都摊开了自己的半部戏剧,用灵魂去体验灵魂,用灵魂去剖析灵魂。


 

       清明的第五灵魂烙印,是那段求道者写下的那些感悟的字句。

       认知了清明,你就懂得了人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站到祖先和亲人的坟前,明白了: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去!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静立茔冢默然,你便会追寻到这个答。你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祖辈辈,总会有根,总归有源。开枝散叶,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这就是融入血脉中的眷念,是我们的来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生者寻根,叶落归根。但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难怪有人说,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清明时节,教我做人。清洁、清廉、清净,无非一个清白;明事、明礼、明法,无非一个明白!清白明白之人,自有清风拂面涤心,自有明月皎洁般的真善美。红尘滚滚、功名利禄,如果你过于执着、拿不起放不下,为权、为钱、为名、为情黯然神伤,不妨清明时分去扫墓。那里,自有另一种答案,让你心如止水、超然物外!清爽做人,清白做事,足矣!岂能事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到哪去?不管是谁,多么伟大,这世间终将忘记你的存在,“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这样一想,很多事自可淡然、豁然、悠然、乐然、坦然。我是谁?当你明白了“从哪来、到哪去”,“我是谁”似已豁然开朗!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你是人子(女),你是人父(母),你是人夫(妻),你是华夏血脉,你是人类赤子。难怪有人说,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来到这世间,你安身立命,拥有自己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清明是责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静,是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是传承、是教育。清明,更像一种精神。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



      清明节的第五个灵魂烙印,是总在内心深处听到一种呼喊,这种呼喊有时清晰有时模糊,像有所指引又不见手指,仿佛是一种牵引的力量,又是某一种共鸣,如若从超验的体验而言,有些像我父母祖宗源头之源头的造物主的召唤、启迪、和鸣。这种无法描述的超验体验,超越了祖宗崇拜的精神图腾,越过了时空、生死的有限认知。祈望在肉体生命的余生这个烙印能越来越清晰,成为照亮黑暗里灵魂的最后一盏明灯。

 


      且以这样混沌状态模棱两可的文字记录当下,祭奠源头,也祭奠自己的过去。



       二〇二一年四月四日转载于微讯网络 铁拳腹地

       灵魂里的清明烙印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NDc0MDkxNg==&mid=2247484944&idx=1&sn=191dd92ecee8461104e6db39286b0333&chksm=fa916ccbcde6e5dd20ab638a262034e30ba27574caefb7e0dd85f525a7603980fb387a97709b&mpshare=1&scene=22&srcid=0403Wv38uT1AI3oXUCC6djK4&sharer_sharetime=1617467856909&sharer_shareid=d538bb0ccaa1cf9ebb7e8be61b90828d#rd

来源:铁拳腹地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马啸

马啸

擅长 艺术•生活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