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归安丘园帖》 (图源网络)
环肥燕瘦·状元卷子·贯穿奇手
——随读随记之三十八
环肥燕瘦
苏东坡书法笔画较粗,被人讥讽为“墨猪”。
所谓“墨猪”,比喻字体笔画丰肥、臃肿而乏筋骨。因字如墨团,故名。唐代张彦远在《法书要录》引东晋卫夫人《笔阵图》称:“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书写粗笔道的字而不见筋骨,易犯此病。
然而,苏轼作诗一首为自己辩解:“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平。短长肥瘦各有度,玉环飞燕谁敢憎!”
此喻妙绝!环肥燕瘦,各有其美,一味恪守旧标准,就无成功书法家,只会有熟练匠人。苏东坡精通琴棋书画,他的书法不拘技巧而注重内心修炼,各种字体神韵独具。
状元卷子
前几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发现一份清代状元卷子。
状元名叫陆肯堂,康熙二十四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陆肯堂工诗文,朝廷重要著作,多出其手。状元卷子卷面字体隽秀,论述有条理。康熙赞誉:“首场格局醇正,二场工稳,三场议论好。”
科举途中,要想蟾宫折桂,书法也是一块分量不轻的“敲门砖”。中状元者为“大魁天下”,除了具备深厚的经史功底、卓越的属文能力,还必须具备相当的书法造诣,否则是不能高中的。在科举时代,书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科第名次的高下,向为士人所重。清代的114个状元中,就有44名长于书法绘画者,也有数人就是因为书法好被皇帝点为头名状元。清代苏州许多状元以书法著称于世,特别是翁同龢的书法,在同治、光绪年间被推为天下第一。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通过国家考试选官用人的一种基本制度。状元赖以进身的殿试卷子俗称“状元卷”,历来受到 重视。今人多贬古时科举和状元,其实不然,状元中不乏学识渊博之灿烂文星。
(上左图)为陆肯堂殿试墨(上右图)为陆肯堂七世孙陆润庠跋(下图)为徐世昌等跋
贯穿奇手
明末清初的文学评论家毛纶、毛宗岗父子认为,《三国演义》胜过《东周列国志》。
他们说过:《东周列国志》“因国多事烦,其段落处,到底不能贯串。”而《三国演义》运用“贯穿法”,以刘备一人贯通全书。正因刘备这一中心人物前后勾连,左右伏线,故使得这一历史时期的讲述,头绪纷杂而有条理,人物繁多而有归依,不愧“古今小说之一大奇手也”。
罗贯中以“尊刘贬曹抑孙”的政治倾向作为结构故事的中心轴线,来塑造人物的主导思想。《演义》开卷就虚构桃园结义,定下全书的感情基调,然后让曹操、孙坚次第登场。由于《演义》有明确的结构中心,并围绕中心叙事和描写,所以众多的事件和人物都成了有机的整体,小说结构完整而统一。
《东周列国志》与《三国志演义》相比,它缺少一个叙述和描写的中心,未能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象一盘五颜六色的珍珠,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由于历史素材本身的客观因素,冯梦龙不可能象罗贯中那样确定一个中心来结构故事;没有结构中心,就不可能象《三国志演义》那样提纲挚领,抽出主线,提炼故事情节;故而人物和事件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变化频繁,给人以散视之感。
(上图)旧版《东周列国志》插图(下图)旧版《三国志通俗演义》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