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纪年走入中国意义何在


(上图)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通告采用公历纪元

(下图)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

 


公元纪年走入中国意义何在

 


       新年来临话元旦,说到元旦讲公元。在我国的七大法定假日中,元旦是个非常特殊的节日。从字义上讲,它是中国自己的节日,但从立法上讲,它又是个从西方引来的洋节。所以,说到元旦,是不能不说到公元纪年的。

       中国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历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使用的是“干支纪元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每60年为一个周期。公元纪年,以传说中耶稣基督的生年为公历元年。这种纪年体系开始在欧洲各国采用,是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为此,国人中一些学者总是质疑不断。

       近年来,有学者就认为:很不明白为什么耶稣诞生那一年为元年,中国应该采用孔子诞生那一年作为元年,现在中国就是2560年,或者用黄帝尧舜禹纪年。也有学者认为,以农历作为我国纪年,更合乎国情一些。其实,学者提到的上述主张早在清末民初就有人提出过。

       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尊奉黄帝为汉民族始祖,掀起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尊崇黄帝的高潮。与此同时,一场关于黄帝历史纪年的论争也在学术界展开。刘师培、宋教仁、章炳麟等人都倡导用皇帝纪年取代光绪纪年和耶稣纪元。清末革命派的黄帝纪年之争,虽然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的革命派认为,黄帝纪年的主张毕竟带有大汉族主义的种族复仇主义的浓厚色彩,其符号象征缩小了黄帝的代表范围,不利于民族国家的构建和中华民族的团结。于是,在辛亥革命后及至民国政府建立后,黄帝纪年正式废止,改用公历。

       所谓“公历”,是以公元纪年为标准的一种纪年法。它采用累计方法纪年,简便易记。当然,公元纪年也有缺陷,但它的优点恰恰是中历及其纪年体系所不具备的。公历的优点是规则、易记,相比中历需根据太阳、月亮的实际运行推算气朔简单、方便得多。公元是一个仅有唯一出发点的纪年体系,因而可以用于连续而不重复的纪年。正是公历、公元的上述优点,使得它们成为当今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通行的历法和纪年体系,并成为用以记叙和量度中国历史年代的标准尺度。因此,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顺应潮流采用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公元纪年制度。 

       和历史上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我国采用公历也同样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力反对。公元1911年10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不久,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决定使用公历。1912年1月1日晚上,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通告采用公历纪元。通过报纸、电讯传播后,中华民国政府采用公历为全国、全世界咸知。1月2日,通电各省改用阳历。电云:“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4609年11月13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1月8日,孙中山令内务部颁布历书,令云:“按照改用阳历,通电各省在案。考虑到民间对阴历习惯既久,出版新历书时,在公历下方注明阴历节候。”

       然而,民国建立时颁行采用公历后,十余年间竟屡遭禁废。1915年底,袁世凯于12月12日宣布恢复帝制,废止民国纪元,重新采用夏历(阴历),旋下令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在全国人民的讨伐声中,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废止洪宪年号,仍以本年为中华民国五年。1917年7月1日,辫帅张勋复辟,拥溥仪“重登大宝”,宣布废除公历,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同年7月12日,讨逆军攻入北京,溥仪宣布退位,恢复民国纪元。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各把一方,令难行禁难止,阻碍了公历的推行。如山东省省长龚炳积曾通电全国,提议恢复旧历即阴历,公历在山东自然难以推行了。又如1926年下半年,把持北京政权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公然令中央观象台编售旧历书。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东北易帜后,全国归于统一。1930年5月,国民党中央党部与中宣部作出决定,重申以阳历为国家现行历法,并严禁私印私售旧历,违者以法论处。至此,公历方才得以在全国范围实际采用。

       但是,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这还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确立的。新中国建立之前的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的决定》,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也因为虑及国人生产生活上的习惯,在公历上注明相应的阴历日期,以及二十四节气、春节等民间节日。这种办法一直沿用至今。

       孙中山从中国国情出发,向西方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物质文明成果,为我所用,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精辟见解和独到主张,形成了较为系统和深刻的对外开放思想体系。应该说,改用阳历,通用公历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拓者更是顺乎潮流,完成了这项大事业。看来,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即使在传统节日如此牢固的领域亦如此。

       公元纪年,除了特有的科学性和统一性的涵义,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世界各国文化的宽容性和通融性。当然,我们要尊重学者们为此的学术争论,但历史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英国哲学家贝特兰·罗素为此说的实在:“选择基督纪元只不过是一种大家公认的习惯,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方便,而不是因为我们认为它更接近‘真理’。”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1

评论列表 写一个评论

浦江客
12-30
感谢编辑在网站首页“历史”栏目并头条推荐,欢迎大家评论指点!!!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浦江客

浦江客

擅长 历史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