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志夫人李昭妈妈的告别仪式报道中我们注意到一个名字,他是开国中将谭冠三之子谭戎生,他的弟弟谭戎丰是我们北京五中65届初中同学,我们同学群里又开始了他的热议,戎丰是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一位高级将领之子身上却是一股朴实之风,是一位很让我们自豪佩服的同学。
现转发一段13年前关于谭戎丰的报道,看完依然充满对他的深深敬意。
文章转发:
河北省深县农民谭戎丰的身份十分特殊:父亲谭冠三中将官至西藏军区政委,母亲李光明目前是成都军区惟一的女红军(享受军职待遇),养父母都是普通的北方农民。在战争年代,谭戎丰的父母把他送给了当地农民抚养,谭戎丰从此做了农民。
立掘送子
1947年,解放军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谭冠三和妻子李光明离开冀中南下,前往豫皖苏根据地工作。可是,怀着身孕的李光明带着两个儿子行动不便,折回河北深县。
1948年,李光明生下个儿子,决定送人。经再三选择,李光明选定了双井村的赵囤夫妇。赵囤夫妇婚后无儿无女,是村里有名的老实人家。听说解放军军官准备把儿子送给他们抚养,赵囤夫妇十分惊喜。李光明为了让收养人放心,特意找来了威信较高的三位村民作证人,立了一张字据:“今有亲生第四子本年五月初一午时生,因为无乳保养,携带不便,愿将此子给予赵囤名下为嗣,以承宗祀。将来读书习业、婚配等事,均由养父赵囤管理,与本生父母无涉,如敢违逆,听凭管教惩处治以不孝之罪。倘有不测,各由正命。日后此子高低,并不许亲生父母争夺,此子功用两愿,决不反悔,恐后无凭,立此字据为证。”李光明随字据送给儿子一张自己身着军装的照片。这个婴儿便是谭戎丰。
爹娘情深
自从收养谭冠三的四儿子之后,赵囤夫妇十分喜欢他,给他取名赵德赢,村里人都叫他双井。那时,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收养解放军子女承担很大的风险。赵囤夫妇和村里人巧妙地保护好了双井,土匪和特务始终不知双井的实情。
1949年,双井突然患了一场大病,不吃不喝,最后昏迷不醒。赵囤夫妇急坏了,听说安平县段家村有一位民间名医,两人高兴极了,抱着双井步行十几里地找到了大夫家。谁知大夫不在家,眼看怀里呼吸不畅的双井,赵囤急得额头直冒汗。他们一直坐在大夫家门前焦急地等着。天渐渐黑了,大夫终于回来了。他马上开了药,让双井喝,双井病情渐渐得到控制。
双井上小学一年级的一天,家里被盗。村民闻讯纷纷来安慰养父母,哪知,养父母竟然笑了,并说:“如果盗贼偷东西时双井在家,他恐怕要遭殃了。我们不在乎东西没了,孩子好好的,是万幸。”
自从双井记事起,娘就告诉他自己的妈妈是军人,为了**把自己留在了村里。双井无数次在梦里呼唤妈妈,把妈妈的照片贴在床头。
重见父母
1954年,李光明派人到村里打听,得知双井的下落。赵囤夫妇闻讯欣然让养子赴京见亲爸妈。
原来,谭冠三带领部队南征北战,最后进了西藏,担任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十八军政委、西藏军区第一任政委。今天的电视连续剧(西藏风云)就是纪录了这段历史。李光明此次是随西藏妇女参观团进京的,她一直挂念着儿子,如今,儿子的从天而降,令她欣喜若狂。此情此景让赵囤夫妇的眼角禁不住挂满泪花。李光明给赵囤夫妇深深鞠了一躬,感谢他们的育子之恩。李光明给养母和儿子分别买了一身新衣。很快,妈妈要回西藏了,双井真想跟着妈妈走。
1955年3月21日,谭冠三进京汇报工作,特意接来了双井,这是他自双井生下来之后第一次见到双井。谭冠三说:“孩子,你真幸福,因为你有两个爸爸妈妈。”
1959年4月下旬,组织安排谭冠三夫妇赴京治病,赵囤夫妇再次携子进京。
谭冠三夫妇与戎丰的养父母相处得如一家人,他们要求孩子把抚养他的农民养父母当作亲生爹娘,千万不能忘记养育大恩。谭冠三说:“不能因为地位变了,就忘了劳动人民。”这年,赵囤夫妇随着双井定居北京,让谭冠三给双井取了第二个名字叫谭戎丰,安排他上了北京的小学。赵囤夫妇后来重返双井村。”
1967年,谭戎丰准备响应***的号召到延安插队落户。谭冠三尊重和支持孩子的选择,不过,他希望儿子回到河北农村的养父家落户,这样便可以照顾养父母。
从此,谭戎丰一直无怨无悔地做农民,1985年,谭冠三将军病逝成都,前往悼念的人上至***人、高级将领,下至师、团职干部,惟独戎丰是一个衣衫简朴的普通农民。他的手里握着生产队开的介绍信;“该同志收入不多,我们生产队很穷,往返旅费请报销;该同志系农村户口,不能吃商品粮,奔丧期间请补助粮票。”
反哺报恩
1968年,20岁的谭戎丰参加征兵体检合格。入伍前,戎丰的养母要求先把对象定了再走,戎丰同意了。不过,他提了两个条件:一是女方离爹娘近,邻村或本村最好,这样照顾老人方便;二是品行要好。通过村妇代会主任介绍,戎丰和邻村姑娘蔡贵钦处上了对象。谭戎丰入伍之后第二年便入了党,部队准备把戎丰作为提干的苗子培养。可是,戎丰最放心不下的是农村的爹娘。后经与谭冠三商量,还是决定退伍回乡照顾养父母。
1975年是谭戎丰最艰难的一年。养父母身体有病需要就诊、治疗,妻子患肺病用药不断,昂贵的药费,让无任何经济收入的谭戎丰苦不堪言。听说衡水地区恢复剧团,戎丰经朋友推荐,到剧团负责舞美工作,每月30元工资。这笔钱大部分都接济了家里。
1980年,养母突发脑溢血去世,谭戎丰悲痛万分,按当地风俗安葬了养母。养母去世之后,戎丰更加注意照顾养父,养父抽了几十年的烟在他的劝说下戒了。冬天,他最挂念的是老人,每天骑车回村。
1999年,养父经检查患了食道癌、胃癌,戎丰带老人去衡水等地四处求医。养父去世前的两个月,戎丰全力照顾养父,又是擦又是洗,从不厌倦。老人临终前说:“我养你连下辈子都值了……”
目前,谭戎丰的母亲李光明在成都军区干休所养病,长兄从西藏林芝军分区副司令员岗位上退休,二兄延丰在北京旅游部门工作,姐姐齐峪现任北京某干体所护士长。戎丰的妻子因病一直未育,两人恩爱如初。
(原载《海南特区法制报》2003年5月18日)刘统新 陈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