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拜“三孔”(泰山朝圣之一)

朝拜“三孔”(泰山朝圣之一)

刘惠恕

1988年暑期,天气连续晴朗。81日中午,我由上海坐火车前往南京,在南京转火车,于次日晨抵达曲阜。下车后吃了一碗面条充饥。女服务员知我为山东同乡,殷勤待客,往我碗里切了许多大葱花。因离开故土已多年未曾返乡,一时能吃到家乡风味的面条,胄口顿时大开。

曲阜是孔子的故乡,也是我旅游的第一个景点。孔夫子生前在此开坛授学,创立儒家学说,以自己的人生理想,改造当时的社会思想与国家管理体系,奠定了后来中国社会的文化基石,也使此后2000余年的中国历史,打上了深深的儒学印迹。因此来到曲阜,我自然是先朝拜与孔子遗迹相关的孔庙、孔府与孔林。而这三处景点,当地统称作“三孔”。其中,孔庙是历代祭祀孔子,表彰儒学的庙宇;孔府,是孔子家族及后代的居所;孔林,是孔子遗体的归葬之处。我逐一访之。

 

(一)访孔庙

孔庙,始建于周,完成于明清,是现今世界上两千余座孔庙中最大的一座。步入孔庙,我最先感受到的是其辉宏的气势、林立的古碑文,堪称是宫殿之城。

孔庙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三路布局,九进庭院,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左右对称排列。整个建筑群含五殿、一阁、一坛、两堂、17座碑亭,共466间。这些建筑物除少数保留有先秦、汉、晋、唐、宋遗迹外,基本建于历史上的金、元、明、清和民国等各时期。庙内共存汉以来的历代碑刻1040多块,以及大量书、画、牌、匾等珍贵文物。[1]


 


(孔府与孔庙)

 

而据有关记载:孔庙始建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前478年),当时是孔子弟子们在老师生前“故所居堂”中立庙,“岁时奉祀”。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 所用的“衣、冠、琴、车、书”。此后,历代王朝不断加以扩建,而成今日规模。历史上对于孔庙的重要修建活动包括: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桓帝下令修孔庙,派孔和为守庙官,“立碑于庙”。西晋末年修缮孔庙,“雕塑圣容,旁立十子”,此为孔庙有塑像之始。唐代修孔庙5次,唐初皇帝又下诏“州、县皆立孔子庙”。 北宋修庙7次,金代修庙4次,元代修庙6次,明代修庙21次,凊代修庙15次。而历史上对于孔庙最大的一次修缮活动是发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当时因孔庙毁于雷火,雍正帝为此调集了12个府、州、县的财力与人力,下令复修孔庙,这一工程共用时共时6年终成今日孔庙规模。

而步入孔庙,可供一瞻的重要建筑包括:

“金声玉振坊”,系立于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取意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的释义是:古代奏乐始以击钟(金声),终以击磬(玉振),此四字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先贤之大大成。

金声玉振坊后有一座单孔石拱桥,称“泮水桥”,桥下有清流呈半圆绕过,称“泮水”。桥后东西各立一石牌,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称“下马碑”。石碑立于金明昌二年(1191年),以示古人对于孔子的尊崇。而古代皇帝祭孔时,也必须于此下辇进庙。

在泮水桥后有“棂星门”,四楹三间。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祭天,首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门“灵星”,意即尊孔如同尊天。

过棂星门有二坊,南为“太和元气坊”,写意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北为“至圣庙坊”,寓意孔子思想德侔天地、道冠古今。

顺中轴线再前,有“圣时门”,出典为孟子语:“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意谓在古圣人中,孔子思想是最适合时代发展的。

过圣时门,有庭院,古柏森森,迎面3架拱桥纵跨,一水横穿,水“壅绕如壁”,名“壁水”,桥称“壁水桥”

桥前(桥南)有东西二门,甬道相连,东匾“快睹门”,西匾“仰高门”,此是入孔庙的第二道偏门。旧时入孔庙,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快睹门”( 正门),一般人只能走“仰高门”。

过壁水桥,桥北有“弘道门”,寓意《论语》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句,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此门原为明代进孔庙的大门。

再前有“大中门”,原名“中和门”,系宋代孔庙的大门。过大中门,即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

入大中门,迎面有“同文门”。

过同文门,院北端有高阁名“奎文阁”,此为著名的孔庙藏书楼,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初名“藏书楼”。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重修时,更名“奎文阁”。“奎”为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孝经》称“奎主文章”,后人把奎(魁)星演化为文官之首,后代帝王为赞颂孔子,便将此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奎文阁前有两座御碑亭,亭内外共有四幢明代御碑。碑文有明宪宗朱见深楷书“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暂缺。”俗称“成化碑”

过奎文阁前行,大院东西各有一独立院落,名“斋宿”,系祭孔人员戒斋沐浴处。其中,东院是“衍圣公”的斋宿所。而清代康熙、乾隆二帝祭孔时,亦曾在此沐浴,称“驻跸”。西院是从祭官员的斋宿所。清道光年间,有孔子71代孙孔昭薰将孔庙内宋、金、元、明、清五代文人谒庙碑130余块集中镶嵌在院墙上,改称“碑院”

过奎文阁,为孔庙的第6进庭院,亦称“十三碑亭”,因院内矗立着13座碑亭,保存着历代皇帝祭孔的“御碑”。据统计:亭内共存碑55块,系唐、宋、金、元、明、清以及民国七代所刻,碑文包括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各亭石碑多以贔屃(bi xi)为基座。贔屃形似龟非龟,传说是龙的儿子,龙生9子,各有所能,而贔屃擅负重,故用以驮碑。

“十三碑亭”院两侧,东有毓粹门,西有观德门,供行人出入,人们依照皇宫之名,又此二门为为东、西华门,系孔庙的第三道偏门。

十三碑亭北,有五门并列,居中一门称“大成门”,这是入孔庙的第七道大门。“大成”,语出《孟子》,谓 “孔子之谓集大成。”意即赞颂孔子思想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而此处五门大开,将孔庙分作三路:东为“承圣门”,前行有“崇圣祠”,祠内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为“启圣门”,前有“启圣殿”,殿内奉祭孔子父母。

中路过大成门前行有“杏坛”。杏坛传身孔子讲学之地,此最早见载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但原址欠明。宋天禧二年 (1018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后移扩建,以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金人后于坛上建亭,题匾,即今人所见之情景。

过杏坛,即“大成殿”,殿内主祭孔子夫妇,并以历代先贤先儒配享从祀。而大成殿东、西两侧有房,称“两庑”,是后世供奉儒家后学中成就佼佼者,有如董仲舒、韩愈、王阳明等,称“配享”。在唐代“配亨”仅有20余人,到民国时,已多达156人。配享人物原为画像,金代改为塑像,明成化年间一律改为写有名字的木制牌位。其中,东庑中保存着40余块汉、魏、隋、唐、宋、元时的碑刻;西庑内陈列有100多块“汉画像石刻”,这些石刻,既有神话传说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形象,又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捕捞、歌舞、杂技、行医、狩猎等图象。两庑北部陈列有584“玉虹楼石刻”,系清乾隆年间孔子后裔孔继涑收集历代书法名家的手迹临摹精刻而成的。这望碑刻、画像石以及石刻,都是中国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孔庙布局)

 

大成殿本身,则是孔庙的主殿,其与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东方三大殿之一。大成殿字匾出自清雍正皇帝的手书。大成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两侧为四配,东位西向的是复圣颜回和述圣孔伋,西位东向的是宗圣曾参和亚圣孟轲。再外为十二哲,东位西向的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西位东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四配塑像坐高2.6米,十二哲塑像坐高2米,均头戴九旒冠,身穿九章,服,手执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礼制。[2]大成殿建于两层台基上,前连露台,高2米多,东西宽约4.5米,南北深约35米。[3]露台是祭祀时歌舞行礼的场所,每逢孔子诞辰(农历九月二十八日),都要表演祭祀乐舞“八佾”舞。

在大成殿之后,为孔庙三大建筑之一的“寝殿”(另两大建筑为奎文阁、大成殿),系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亓官氏,礼器碑作并官氏,宋国人,19岁嫁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孔子死后,“即孔子所居之堂为庙”,亓官氏随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始有寝殿专祠,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火后重修时已易为神主牌位,上书“至圣先师夫人神位”,上罩木刻神龛,龛前置供桌。亓官氏生平古籍甚少记载,直至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才被宋真宗追封为“郓国夫人”,元至顺三年(1332年)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明嘉靖八年(1592年),孔子改称“至圣先师”,她也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

寝殿之后有明万历年间修建的“圣迹殿”,位于孔庙最后的第9进庭院。因殿内保存有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连环画《圣迹图》而得名。该连环画由明杨芝作画刻石,镶嵌在殿内墙壁上,合120幅的“圣图”。其所表现的圣迹从颜母祷于尼山生孔子开始,止于孔子死后子弟筑庐墓守坟,其中有人们熟知的“宋人伐木”、“苛政猛于虎”等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和言论,是我国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连环画,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圣迹殿内另存清康熙帝手书“万世师表”石刻,字下正中为唐吴道子画“孔子为鲁司寇像”。图左另有晋顾恺之画的“先圣画像”,俗称“夫子小影”,据说该画为孔子存世像中最为近真的。

上述为入曲阜孔庙所见格局大略,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游曲阜孔庙除表达崇敬之情外,尚应知晓的是曲阜孔庙是天下孔庙的范式,这这曲阜孔庙在建筑学上的意义。

 

(二)探孔府

出曲阜孔庙,与孔庙一墙之隔便是孔府。孔府位于孔庙西侧,旧称“衍圣公府”,始建于宋代,是孔子嫡系子孙的居住之地。据有关记载,其历史大致如下:

从孔子故世至宋前,其长子长孙依孔庙世居于阙里故宅,看管孔子遗物,奉祀孔子,称“袭封宅”。而此后中国历朝帝王在尊孔、推行儒学教化的同时,开始对其子孙加官封爵,赐地建府。此始于北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1041年),首封孔子46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兼曲阜县令,准建府第。至此,孔子旧居改称“衍圣公府”,开始身兼衙、宅合一的特点。其占地面积逐渐增至16万平方米,含九进院落,有厅、堂、楼、轩463间,成为当时中国仅次于明清宫室的最大府第。“衍圣公府”的重要职责,是世代恪守“诗礼传家”的祖训,收集历代礼器法物、孔子画像、元明衣冠、衍圣公夫妇肖像等传世,其藏品多达10万余件。此外,该府尚珍藏与孔府活动相关的明清档案文书30余万件,[4]堪称是中国数量最多、时代最久的私家档案馆。

孔府建筑特点系仿孔庙格局,九进庭院亦分中、东、西三路布局。其中东路(亦称“东学”),建有孔氏家庙、沐恩堂、一贯堂及作坊等;西路(亦称“西学”),建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孔府的主体部分位于中路,前设官衙,有三堂六厅,后有内宅,具体分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五间等等,最后为花园。

 


 

其中,孔府大门悬有匾“圣府”,为明严嵩书。门两侧有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传为清人纪均手书。

二门有竖匾“圣人之门”,系明代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

由二门入有“重光门”,因悬明世宗御赐“恩赐重光”匾而得名。重光门平时不开,进出得走偏门,只有每逢孔府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和举行重大祭孔礼仪时,重光门才会打开。由于重光门独立于三进院中,把前院和后院隔开,是以又名“塞门”。历依据中国古代礼制,这样的塞门一般官宦人家是无资格建立的,只有封爵的“邦君”才有资格享受,因此《论语·八佾》谓:“邦君树塞门”。

重光门两侧的东、西厅房,系孔府仿照朝廷“六部”所设立的六厅。

过重光门,有宽敞的正厅,即孔府大堂,此处为“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申饬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大堂正中有太师椅,椅前有狭长、高大的红漆公案,案上置有文房四宝、印盒、签筒等。大堂正中悬挂有“统摄宗姓”匾,系清世祖顺治六年(1649年)所赐谕旨。而始自唐代,朝廷就规定曲阜县令必须由衍圣公兼任,明代以后,则规定曲阜县令必须由衍圣公保举的孔氏族人兼任。

大堂之后有一通廊与二堂相连,通廊里有一条大长红漆凳,称“阁老凳”。传明权臣严嵩被劾时,曾到孔府来托其孙女婿衍圣公向皇帝说情,衍圣公未允。此凳系当年严嵩所坐之物,故名“阁老凳”。

大堂之后为二堂,也叫“后厅”,是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僚及受皇帝委托,在科考之年替朝廷考试礼学、乐学、童生的地方。室内有慈禧太后手书的“寿”字碑、“九桃图”、“松鹤图”等,传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衍圣公孔令贻携母、妻赴京为太后祝寿时赏赐的

二堂之后有三堂,亦名“北屋”、“ 退厅”,这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及处理家族内部纠纷、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

出三堂有院,此院的东西配房各有一进院落,东为“册房”,掌管公府的地亩册契、总务和财务;西为书房,实为圣衍公府的文书档案室。

三堂之后,便属孔府的内宅,亦称“内宅院”。有禁门“内宅门”与外界相隔,外人不得擅入。清帝特赐虎尾棍、燕翅镗、金头玉棍三对兵器由守门人持掌,有不遵令擅入者,严惩不贷。

为了保持内宅院与外界联系的畅通,在内宅门专设两种传事的差役,一名“差弁”,一名“内传事”,各十余人,轮番在门旁“耳房”内值班,随时对内、外传话。在内宅门西侧设有一个露出墙外水槽——“石流”,凡挑夫担水不得进入内宅,只是把水倒入槽内,隔墙流入内宅即可。

步入内宅,正北为正厅7间,称“前上房”。系孔府主人接待直系亲属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房前有一大月台,系孔府戏台。据介绍清末孔府养着几十人的戏班子,均在此台上演戏。

前上房内家具精美,多文物、古玩、瓷器,有乾隆皇帝御赐荆根床与座椅,有同治皇帝的圣旨原件等。另有一套完整的满汉餐具,共404件。据介绍孔府一餐上菜多达190道,有自己独特的菜肴“孔府菜”。 室内西里间,为孔子76代孙、衍圣公孔令贻签阅文件的地方,桌上放有文房四宝,书架上陈列有儒家经书和孔氏家谱。前上房内的东西两侧各有五间配房,是孔府收藏日用礼器的内库房和管帐室。

过前上房,有小院。院内有楼称“前堂楼”,系七间二层楼阁,楼内有孔子76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及夫人陶氏的卧室,再里间,为孔令贻两个女儿的卧室。

过前堂楼有院,院内有楼称“后堂楼”,亦为二层7间的阁楼,系孔子77代孙、衍圣公孔德成与夫人孙琪芳的住宅。后堂楼西另有“佛堂楼”,是衍圣公烧香拜佛处。

后堂楼之后另有5间正房,叫“后五间”,旧称“枣槐轩”,原为衍圣公读书的处所,清末为女佣住宅。

内宅后院为孔府的后花园,旧名“铁山园”,园内实无铁山,因在园西北脚有几块形似山峰的铁矿石而得名。铁矿石系孔庆容在清嘉庆年间重修花园时移入的,从此他以“铁山园主人”自称。另据有关记载:该园始建于明代弘治十六年(1503年),是由当时的太子太师李东阳[5]亲自设计、监造的。李东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女儿嫁给了孔子62代孙、衍圣公孔闻韶,做了一品公夫人。在修建完孔府和孔庙后,李东阳曾4次作诗刻铭,记此盛举。此后至明嘉靖年间,严嵩为当朝首辅时,又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了孔子64代孙、衍圣公孔尚贤为一品夫人。仿李东阳旧例,严嵩又帮助衍圣公扩建重修孔府和孔府花园,所以今存孔府花园,颇具品位,其占地约10余亩,颇多奇石、古木、名花、异草。

上述为入孔府所见大略。由于由古及今,孔府的布局无大变化,揭示孔府格局的重要文化价值在于:由此可推知中国古代王府布局的概况。孔府花园后面有门,出孔府后门,我前孔林行去。

 


 

(三)朝孔林

孔林旧称“至圣林”,位于曲阜城北约三、四里处,由孔府抵孔林,约需走近半小时的路程。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中国及世界上绵延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家族墓地。而园中所葬,除孔子本人外,尚包括孔子子孔鲤、孔子孙孔伋,以及孔氏家族后人中名人如孔闻韶、孔尚任、孔令贻等等。而据有关记载,孔林的历史大致如下:



 

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479)四月乙丑,被弟子葬于“鲁城北泗上”。初时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子贡始在墓周植楷树以纪念先师。此外,孔子“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至秦汉,孔墓始培土填高而成坟。

随着后世孔子地位的提高及孔子后人的“从冢而葬”,孔林规模日大。时至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有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另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负责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而至两朝高齐时,为了纪念孔子,复于陵中植树600株。至宋宣和年间,始于孔子墓前修石仪。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凯主修林墙,并筑林门。明洪武十年(1684年),孔林扩地至3000亩。至清雍正八年(1730年),又拨银25300两大修孔林,再建多所坊门,并派专官守护,林地再扩,而成今日规模。另据有关统计数据:自汉以降,历代对孔林重修、增修13次,增植树木5次,扩充林地3次。整个孔林周垣长达7.25公里,墙高3米余,厚约1米,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孔林有树约10万余株,其中有200年以上树龄的名木约9000余株,有奇花130余种。[6]被形容为“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7]是地道的天然的植物园。而前国家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曾评价孔林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8]

 


 



(孔林平面图)


孔林的另一大特点是多坟冢,历代入葬孔林的孔氏后人墓约达10万余座,孔子故世后2000余年,从未间断过。并因此导致园内多古碑,据统计约达4000余块,可称是中国现存数量最多的碑林,被形容为:“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9]这其中除一批著名汉碑,后被移入孔庙外,其余多存林内,其中包括李东阳、严嵩、翁方钢、何绍基、康有为等一些明清书法名家题写的墓碑,因此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此外,这些碑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特点以及丧葬习俗的演变,从中可考春秋之葬、秦汉之墓等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孔林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在199412月,又连同孔庙、孔府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孔林内现存重要景点包括神道、洙水桥、享殿、孔子墓、孔尚任墓、孔尚任墓、于氏坊等,具体情况如下:

神道。北出曲阜城门直抵孔林。道两侧为松柏,道中有坊名“万古长春坊”。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始建,“清雍正十年七月奉敕重修”。系六楹精雕的石坊,两侧蹲12个神态不同的石狮。坊东西两侧各有绿瓦方亭一座,亭内各立一大石碑。东碑书“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西碑书“阙里重修林庙碑”。这两块石碑分别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二十三年明吏郑汝璧、连标所立。

洙水桥。入“至圣林门”约200米有单孔石拱桥名“洙水桥”,桥宽6.6米,长25.24米。[10]洙水原为一条古河道,与泗水合流,至曲阜北分为二水。春秋时孔子讲学于洙水与泗水之间,后人因此以“洙泗”作为儒家代称。洙水后湮,人们为纪念孔子,将鲁国的护城河指为“洙水”,于河上修青石雕栏桥,名“洙水桥”,又于桥北立石坊,两侧各铭“洙水桥”三字,北面署明嘉靖二年衍圣公孔闻韶立,南面署清雍正十年年号。但在我去日,洙水桥下实已干涸无水,桥也成为纯粹的怀古景观。

 


(历史照片:洙水桥)

 

洙水桥的始建年代不明,但据孔子五十一代孙、生活于金代的衍圣公孔元措编《孔氏祖庭广记》,其书中“孔林图”已载有此桥,此说明洙水桥的始建年代不会迟于金代。在洙水桥的北东侧有四合院,称“思堂”,为旧时祭孔者更衣之处,室内墙上镶嵌着后人赞颂孔林的石碑,如“凤凰有时集嘉树,凡鸟不敢巢深林”;“荆棘不生茔域地,鸟巢长避楷林风”等等。此院东有另一小院,门额为“神庖”,此院是当年祭孔时,宰杀牲畜的地方。

 


(洙水桥)

 

享殿。位于洙水桥北,用以供奉孔子牌位。去享殿的甬道旁,有四对石雕,名曰华表、文豹、甪端(lù duān)、翁仲。华表,系墓前石柱,又称望柱。文豹,形似豹,腋下喷火,传为古代神兽,用以守墓。甪端,亦为传说中的古代神兽,头上一角,近麟,可日行18千里,通晓四方语言,明幽远之事,只伴明君。翁仲,石人像,传为秦代骁将,威震边塞,后为对称,改雕成文、武两人石像,文者执笏,武者按剑,称翁仲,用以守墓。享殿广5间,殿内现存清乾隆帝手书“教泽垂千古,泰山终未颓”诗句。[11]解放战争时,朱德总司令曾在此殿内召集军事会议。

孔子墓。位享殿之后,也是孔林的中心所在。墓隆起似马背,称“马鬣(liè)封”。墓周环以红色垣墙,长里许。墓前篆铭 “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为明正统八年(1443年)黄养正书。墓前的石台,初为汉修,唐时改用泰山运来的封禅石筑砌。孔子墓东为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墓葬格局名“携子抱孙”。

 


 

 


(被红卫兵“文革”中砸毁后重新粘合的孔子墓碑)

 

子贡庐墓。孔子墓西的3间西屋为“子贡庐墓”处。据记载孔子死后,众弟子守墓3年离去。由于孔子去世时,子贡正出使在外,未赶上老师的葬礼,心存愧疚,在众弟子散后,子页又独守了3年。后人为表彰子贡的孝举,在孔子坟西建屋3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此“庐墓”当作墓庐解,系专指子守孝时的居所,而不能理解为子贡的墓地或后世所云的“衣冠冢”。此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条所释:“今泗水南有夫子冢,……即子贡庐墓处也。”

 


 

此外,在“子贡庐墓”近旁、享殿之后,另有一尖顶的方亭,称“楷亭”。亭内石碑上刻着一古老楷树,上书“子贡手植楷”,此亦后人为表彰子贡的孝行而立。相传子贡奔丧后,将一棵楷树苗植于孔子墓旁,后成大树,清康熙年间遭雷击,起火烧死,后人遂将枯干图象刻于石上以纪。


 

孔尚任墓。位于孔林东北方向,墓前有碑“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孔尚任16481718年)孔子64代孙、清初著名剧作家、《桃花扇》作者。这是一位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名字的人。

于氏坊。这是为清乾隆帝之女所立的纪念牌坊。据传乾隆帝女儿脸上有黑痣,算命者谓:“主一生有灾,须嫁有福之人才可免去灾祸。”事下朝中议论,谓嫁圣人后代最妥。由于当时满、汉不准通婚,乾隆帝便让女儿认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于敏中(1714—1779年)为义父,改姓于后,下嫁孔家。此坊为此而立。

 

步入孔林,我心情甚为激动,曾在孔子墓前、子贡庐墓旁、洙水桥畔久久徘徊,颇有一一点司马迁吊孔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12]的心境。打心底说,我并不赞成儒家对先人厚葬久丧的做法,因为如此做,会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与工作时间,并不附合现代社会精神。仅以子贡为例,他是孔子最有才华的学生,如果省减这六年守孝的时间,当可为鲁国分担诸多政务。但是对于子贡以及孔子其他弟子的尊师重道、对于恩师的赤诚怀念之情,我不能不表示由衷的敬佩。而我个人认为:孔子精神之所以伟大,值得中国人民怀念,主要是取决于两点原因:

其一是因为他在人类思想史上,最早阐述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3]的人文主义的理性精神,主张用人类自我理性的进步,来改造人类社会,使之变得美好。而士人本身,则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以天下为己任。 [14]正是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古代中国避了西方中世纪的宗教战争。正是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古代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知识分子唯一享有相对学术自由的国家,尽管古代中国一直尊儒学为正统,尊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但后世因反孔而死的知识分子仅明代李贽一人,且李贽是死于自杀,而按明律处置,李卓吾之罪仅是回乡编管。

其二则是孔子所阐述的人文主义精神,有着近代西方社会学说以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未曾阐发之处。因为比较马克思的有关说法可知:人是“社会动物”,[15]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必然规律的奴役,是经济发展规律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的历史发展在一定的阶段上只能体现为阶级社会,而“阶级斗争”与“暴力革命”,是这一时期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也只有通过这一手段(“阶级斗争”与“暴力革命”)消灭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人类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阶级斗争”学说在中国实践所造成的悲剧,最终为十一屇三中全会之后的中共中央所纠正,并明确此后中国社会应该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主义”制度。

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它样也可能对今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也就是我们今天仍须对孔子保持敬意的原因。至于今存山东曲阜的“三孔”古迹──孔府、孔庙、孔林,则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象征,容不得半点破坏,我们今后仍须倍加珍惜。

朝拜“三孔”,我得诗一首,仅记留念:

七绝  题曲阜孔庙松1988.8.2

孔宅栽有万棵松,    酷暑严霜不改容。

道德文章为仪表,    浩然正气傲苍穹。

2019124

 



[1] 数据参《百度辞条三孔》。

[2] 数据参《百度辞条三孔》。

[3] 数据参《百度辞条三孔》。

[4] 数据参《百度辞条三孔》。

[5]李东阳(14471516年),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明朝重臣,曾任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死后赠太师,谥文正。

[6] 数据参《百度辞条三孔》。

[7] 明李东阳《谒圣林》。全为:“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恩沾周雨露,仪识汉衣冠。驻跸亭犹峙,巢枝鸟未安。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

[8] 转引《曲阜孔林:孔氏家族的一部生动编年史》,载《山东在线》201388日。

[9] 明李东阳《谒圣林》。全为:“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恩沾周雨露,仪识汉衣冠。驻跸亭犹峙,巢枝鸟未安。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

[10] 数据参《百度辞条三孔》。

[11] 清乾隆帝御碑:《谒孔林酹酒碑

[12] 司马迁:《孔子世家》。

[13] 《论语卫灵公》。

[14] 《论语泰伯》。

[15]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1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刘惠恕博克

刘惠恕博克

擅长 历史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