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故宫 寻珍妃井
(京华春行之四)
刘惠恕
1999年3月26日,星期五,晴。
凌晨,赴天门广场看升旗仪式。晨6时30分返燕京饭店早餐。上午为出席学术会议的代表进行学术交流,座谈会直开至中午12时。下午3时,抵故宫参观,门票30元,先须寄包,方可进入。
故宫外围
故宫的入口处,在天安门后面的午门,由天安门走到午门,中间有一段很长的空距。在空距的左侧(西边),是北京中山公园,在明、清两代被称作“社稷坛”,它是当时帝王每年二月及八月用以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场所。“社”,代表土神;稷,代表谷神。坛身本身系用汉白玉砌就的三层方台,上铺五色土,按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五个方位填实,以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台中央立有方形石柱,称“社主石”亦称“江山石”,以代表帝王“江山永固”。清王朝灭亡后,1914年社稷坛始辟为中央公园。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曾在园内拜殿(今中山堂)停放灵柩,举行公祭,1928年,根据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冯玉祥部下)的建议,始更园名为“中山公园”。
空距的右侧(东边),是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而在明、清两代,则被称作“太庙”,它是当时帝王用以供奉祖宗牌位,每逢年节大典祭祀先人的地方。太庙在明代供的是朱元璋、朱棣等人的牌位。1644年清兵入京后,清世祖福临称帝,把明代帝王的牌位迁移到今北京阜成门大街路北的“历代帝王庙”中,而将其先祖的牌位从沈阳迁至北京太庙供奉。而清亡之后,1914年太庙由北洋政府托管,1924年皇帝溥仪被逐出北京后,太庙始辟为“和平公园”,不久改称“故宫博物院分院”,向游人售票开放。新中国成立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1950年将太庙更名“劳动人民文化宫”,成为普通民众的文化娱乐场所。
明清两代社稷坛与太庙之设,基本上沿袭了中国自周代以降《周礼》所规定的“左祖右社”的礼制建制。而在明清时期,本于外京城、内皇城的国都建制,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公园、中南海、北海都应该属于北京的“皇城”范围,其大致范围应是前起天安门(南面),后致地安门(北侧),西起接西长安街的府右街直至地安门大街(左侧),东至接东长安街的老皇城根公园绿化带(位王府井大街西侧)直至地安门大街(右侧),这一片正方形地带内,当均属北京的“皇城”范围。而在“皇城”范围之外直至老北京四围的城墙,方是北京“京城”的范围所在。而据有关记载: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城和京城建成,明成祖下诏迁都,改原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京顺天府为京师,但仍在南京设六部等中央机构,作为留都,此体现了明代与中国古代其他王朝不同的国家制度构成。新修的北京城周长四十五里,呈正方形,亦完全符合《周礼·考工记》中所阐述的都城形制。北京故城的建筑是如此精致,难怪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1901─1972年)曾极力阻止毛泽东拆毁北京旧城,而是建议另建新城。
(北京皇城大致范围)
(北京皇城前侧范围与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位置)
内金水河与内金水桥
步入午门,首先使我震撼的是故宫规模之大。横在午门与太和门之间的是呈弓状的“内金水河”,以及在河道上作弧形排列的5座单孔汉白玉桥。内金水河水由太和门广场西侧熙和门底下穿越进入广场,入由东侧协和门底下穿越出广场。进口处和出口处各有一单拱桥洞,下供水行,上供行人通过。
(故宫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河与内金水桥)
关于金水河,北京的俗称是“筒子河”,它是保卫皇城的护城河。流经天安门前的金水河称“外金水河”,流经故宫内太和门前的则称“内金水河”。而“金水河”之名的起源始于元代,此见于《元史·河渠志》的记载,其谓河源出于京西宛平县玉泉山,流至义和门南水门入京城,故得金水之名。而按照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西方属于金,故谓之“金水河”,因此《大清一统志》释义为:“元时名金水河,以其自西门而入,故名”。“金水”,通俗地讲,就是从西边流过来的水。既然金水河是流入皇城之河,因此在中国古代又有了“御河”或“玉河”做美称,《日下旧闻考》谓:“护城河西面之水,自紫禁城西南隅流经天安门外金水桥,往南注入御河,是为外金水河。”金水河另有“玉带河”之名,大致因其形状似带而得名。而在历史上,御河之水是不准平民百姓动用的,甚至连洗手都属犯法,这一规矩始自元代。
而在历史上金水河的作用除了保卫宫城的军事价值──金城汤池,深沟高垒,以及美化皇宫外,主要是用以灭火与排泄积水。《北京宫阙图说》谓:“是河也,非为鱼泳在藻,以资游赏;亦非过为曲,以耗物料。恐以外回禄之变,此水实可赖。天启四年(1624年)云科廊实;六年(1626年)武英殿西油漆作灾,皆得此水之力;而鼎建皇极等殿大凡泥灰等顶,皆用此水。”由此可见在历史上皇宫所发生的几次火灾,都是有赖于金水河之水,得以扑灭。此外,自故宫建成500年来,从来没有因积水而成灾,其原因是故宫的地势北高南低,万一遇暴雨,宫内积水可以从高处流向低处,最后顺着金水河的河道中排出宫外。当然,讲这些话需要说明的是:时至今日,金水河除了尚具排水与宫苑装饰价值外,早已丧失了古代的军用价值以及防火价值。此外,北京金水河道大部分已由明河改为暗河,今日游人到北京所能看到的,仅是天安门前西起社稷坛(中山公园)门前、东到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门前,外金水河全长约500米(宽约18米,深5米)的河道,以及内金水河长约2000米的河道,[1]此已非古人所说的金水河。
而架设在内金水河上的五座汉白玉桥梁,则是故宫中最大、最壮美的一组石桥。桥的规格与制式,一如外金水桥,即正中桥梁称“御路桥”,长23.15米,宽6米,汉白玉石柱上雕有蟠龙祥云,此桥只能供皇帝行走;御路桥东西两侧的桥称“王公桥”,长21米,宽5.4米,供宗室王公行走;最边两侧的桥称“品级桥”,长19.5米,宽4.8米,仅供普通文武官吏行走。这五座内金水桥除行走者有严格等级规定以外,尚寓“万方来朝”之意,因此在河道两岸立有两对石狮及两座高9.57米的华表,[2]以示迎送宾客。
根据文献记载:现内金水河上的5座单孔拱券式汉白玉桥,以及天安门前三孔拱券式七座汉白玉桥,均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但桥的最初设计者,却是建造元代皇城的工匠周桥,当时很多人送上设计图样,元世祖忽必烈都不满意,只有周桥的设计“皆琢龙凤祥云,明莹如玉,桥下有四百石龙,擎戴水中,甚壮”,[3]因此成为现金水桥的蓝本。关于此说的存疑问题是: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王朝,大将徐达秉承太祖旨意,将元皇宫秘密点火烧毁,并严禁史书提及此事。元皇宫既已烧毁,周桥设计的金水桥图样又如何能成为后来清建金水桥的蓝本呢?唯一的可能性是徐达烧毁元皇宫时,金水桥未毁,等到明成祖建北京皇宫时,所建金水桥或即本于元代的金水桥。清康熙年间再修故宫时,又本于明金水桥翻修成清金水桥。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现今立于天安门前的外金桥与立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桥,实为元代遗物。由此亦可推定明、清故宫的地理位置,当与元皇宫的地理位置基本相同。鉴于外表华美的金水桥与古朴的华表、雄伟的石狮,共同构成今天安门前与太和门前的标志性建筑,特存此佚闻以彰显中华古代工匠对于建设故宫的贡献。
跨过内金水桥,便算步入了故宫的宫殿区。
(故宫平面图)
紫禁城由来
故宫,旧称“紫禁城”,“故宫”之名则是辛亥革命后出现的称谓。故宫何以称“紫禁城”?根据一般说法是:它缘自中国古代的星象学。《广雅·释天》谓:“天宫谓之紫宫。”古人认为:天上星垣分为三垣、二十八星宿,以及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天市垣、紫微星垣,而其中紫微星垣处于三垣中央。紫微星即北斗星,四周受群星环拱,此即“紫微正中”说。[4]由于皇帝自喻天帝之子(“天子”),因此其居住的宫殿,就称“紫宫”。由于古代皇城是平民百姓不得进入的禁区,因此“紫宫”之名便演绎为“紫禁城”。
根据有关记载,现今故宫是明成祖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间,以元代宫城地基为基础,让当时著名工匠蒯祥(1397—148年,字廷瑞,苏州人,后任工部侍郎)主持修建的。至明亡,李自成在退出北京时(1644年,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下令将紫禁城焚毁,仅余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后改称太和门)未及焚毁。当年五月初二,清军入城,接管紫禁城。同年十月,清世祖顺治帝迁都北京,十月初一,在太和门登基,并开始了对故宫的重建工作,这一工作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成。
清修紫禁城占地面积为72万平方米,呈长方形(长961米,宽753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四围有高10米的城墙,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四围城门分别为:正门“午门”,门后有五座汉白玉拱桥通往城内太和门;东门“东华门”;西门“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此外,紫禁城城墙的四角都有角楼,高27.5米。有关紫禁城四门的具体情况为:
午门,俗称“五凤楼”。东、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成一个方形广场。正中有重楼,居故宫宫殿群中的最高峰。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其正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进出;皇帝大婚时,皇后可进入一次;科考中殿试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而文武大臣平日入紫禁城,只能进出东侧门,宗室王公则进出西侧门。
神武门,紫禁城后门,即北门,在明代称朝时为“玄武门”。玄武为中国古代四神兽之一,龟形。按中国传统五行说之方位,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北门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间因避讳皇帝名玄烨,改称“神武门”。
神武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门禁,在形制上要比午门低一个等级。
东华门,与西华门对设,形制相同,系红色城台,汉白玉须弥座,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
西华门,与东华门对设,形制相同。
而据1973年专家实测,紫禁城内共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980座,8707间。[5]据统计,在明、清两代557年(1368─1911年)的历史中,共有24位帝王[6]在此展开他们的政治活动,这也是迄今中国影视剧以及武侠小说创作中取之不尽的体裁。
“三大殿”、“后三宫”与“东西十二殿”
上述为紫禁城的概况。而在紫禁城内,主体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这是当时国家举行大典的地方,亦即国家的政务中心。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这是皇帝与皇后日常居住的正宫。此外,在“后三宫”的东西两侧,尚有供嫔妃们居住的“东六宫”与“西六宫”,合称“东西十二殿”,这些建筑是故宫的核心部位。了解这些建筑的历史,是游人理解故宫功能的关键。这些建筑的具体情况如下:
(故宫平面图)
(故宫平面图)
1、关于“三大殿”
三大殿分指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具体情况为: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明初称“奉天殿”,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太和殿”。该殿是皇帝举行大典处,这些大典包括:新皇登基极、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朝贺,并赐宴王公大臣。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后。该殿为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休息与演习礼仪之处。皇帝在去太和殿前,先要在此殿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此外,皇帝在祭祀天地和祭祀太庙之前,要先在此殿审阅“祝版”(
写有祭文);在赴中南海演耕前,先要在此殿检查耕具。
保和殿,又名“谨身殿”、“ 建极殿”,位中和殿后。此殿是皇帝每年除夕赐宴外藩王公之处,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场所。
2、关于“后三宫”
后三宫分指乾清宫、交泰殿与坤宁宫。具体情况为:
乾清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建筑规模为内廷三宫之首,明代共有14位皇帝曾居住此宫,清代顺治、康熙二帝曾居住此宫。[7]此外,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在此举行过“千叟宴”,而自雍正帝起,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均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后。约建于明嘉靖年间,系清代皇后的办公场所。皇后千秋节于此殿接受庆贺礼。[8]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宝,安置于殿内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蚕”时,[9]皇后先一日在此殿检阅采桑用具。此外,清代于此殿贮二十五宝玺,每年正月,由钦天监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此外,清顺治帝曾于此殿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铁牌。该殿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乾隆帝御书《交泰殿铭》。
坤宁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明代及清雍正帝之前作皇后寝宫,自雍正帝后,该殿之西暖阁用作萨满教的祭祀地(祭神主要场所),[10]东暖阁作为皇帝大婚的洞房。清代康熙、同治、光绪三位皇帝,均在曾在此举行过婚礼。溥仪亦曾在此宫结婚。
3、关于“西六宫”
在上举后三宫的东西两侧,分布着其他嫔妃居住的宫室,被称作“东六宫”与“西六宫”,这既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其中“西六宫”位于内廷西路,分别指:
长春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咸丰帝题额“体元殿”。西太后曾在此宫中居往。
翊坤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万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翊坤宫”,明清时为妃嫔居所。宫内藏慈禧太后题匾“有容德大”。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寿辰时移居储秀宫,曾在此宫接受朝贺。光绪帝选妃也在此宫中举行。
储秀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时为妃嫔居所。此宫之所以知名,是因为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五十寿辰,耗费白银63万两进行大规模整修,而成为西太后居所,庚子之乱时,慈禧太后由此宫出逃北京。
启祥宫(太极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宫”,因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启祥宫”,清晚期改称“太极殿”。慈禧太后居长春宫时,将长春宫与启祥宫打通,在原地新建“体元殿”,将启祥宫改称“太极殿”,因此启祥宫的初始结构已被破坏,与体元殿一起,成为长春宫的前殿。
永寿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乐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毓德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复更名“永寿宫”。 该宫为明代妃嫔、清代后妃居所。明崇祯帝十一年(1638年),因灾情屡现,曾在此宫斋居。清顺治帝贵妃董鄂氏、恪妃曾在此宫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年)皇帝崩,孝圣宪皇太后居永寿宫,乾隆帝居乾清宫南廊苫次,[11]诣永寿宫问安,并题匾“令德淑仪”。此后,嘉庆帝如妃曾居于此宫。道光中晚期,外侮日盛,朝廷将各疆吏密奏匿于永寿宫。光绪以后,该宫前后殿均设库,收贮御用物件。
咸福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咸福宫”。该宫为明、清后妃所居,形制高于西六宫中其它五宫,与东六宫中的景阳宫(位置对称)形制相同。乾隆年间,皇帝偶居。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崩,嘉庆帝居该宫守丧,“铺白毡、灯草褥”,不令设床,至同年十月方移居养心殿。此后,咸福宫复为妃嫔居所,道光帝琳贵人(庄顺皇贵妃)、成贵妃、彤贵妃、常妃等均曾居此。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丰帝居此宫为道光帝守丧,丧期满后,亦常居此。
上举“西六宫”因整齐地排列于紫禁城子午线西侧而得名,其初始建制当与“东六宫”相同。在比需要说明的是:“西六宫”是晚清慈禧太后临政时的主要居所,为了其生活方便,慈禧太后曾多次下令对西六宫区加以改建,因此其现今面貌与东六宫区已有所不同。除上举“西六宫”外,位于位于内廷西路的其他重要建筑尚有:
重华宫,位于内廷西路西六宫以北,原为明代“乾西五所”之二所。[12]雍正十一年(1733年),弘历(后乾隆帝)被封为“和硕宝亲王”后居所,赐名“乐善堂”。弘历登基后,更宫名为“重华”。此后嘉庆皇帝将重华宫作茶宴联句场所,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十期间举行,咸丰以后终止。
漱芳斋,原为“乾西五所”之头所,位于重华宫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帝即位后,改“乾西二所”为“重华宫”,将头所改为“漱芳斋”,并建戏台,作为重华宫宴集演戏之所,每逢万寿节、圣寿节、中元节、除夕等重要节日,乾隆帝常亲侍皇太后在此进膳、看戏,并赐宴王公大臣。漱芳斋因建筑保存完好,现为故宫博物院贵宾接待处,用作党和***人、外国元首参观故宫时的休息之地,一般游客不得入内。
养心殿,位于西六宫南面。初建于明嘉靖年间,为皇帝的便殿。殿内设有厅堂、书房、寝室,以及皇帝用以批阅奏折、密谈、休憩、礼佛的小室,其中著名的厅室有雍正皇帝的“勤政亲贤”室、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东暖阁晚清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处等,自清雍正朝起,养心殿成为皇帝日常处理政务之处和主要居所,是清帝的正寝。
4、关于“东六宫”
东六宫位于紫禁城的内廷东路,分别指:
承乾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初名“永宁宫”,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承乾宫”。明代居贵妃,清代为后妃居所。清顺治帝贵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琳贵妃、佳贵人,咸丰帝云嫔、婉贵人均曾居此宫。根据中国民间传说:承乾宫是清顺治帝爱妃董小鄂的寝宫,董小鄂死后被追封为皇后,顺治帝因董小鄂之死,深感悲痛,最终出家避世。此宫后来成为清宫养鱼、养鸟场所。
景仁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初名“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宫”。明代居嫔妃,清代居贵妃。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于此宫。乾隆帝生母孝圣宪皇后、咸丰帝婉贵妃、光绪帝珍妃亦曾在此宫中生活过。
延禧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初名“长寿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延祺宫”,清代复更名“延禧宫”。明、清两朝均居妃嫔,清道光帝之恬嫔、成贵人曾居此。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宫火起,烧毁正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25间,仅余宫门。宣统元年(1909年),在延禧宫原址修建一座3层西洋小楼名“水殿”,周边浚池,引玉泉山水环绕,极美。据《清宫词》、《清稗史》所记:水殿以铜作栋,玻璃为墙,墙夹层中置水蓄鱼,底层地板亦为玻璃制成,池中游鱼可数,荷藻参差。隆裕太后特为之题匾“灵沼轩”,俗称“水晶宫”。宣统二年(1910年)六月,隆裕太后又下令西苑电灯公所给延禧宫安装电暖炉、电风扇、电灯等。可惜的是:1917年张勋复辟时,延禧宫北侧被直系部队用飞机投弹炸毁,[13]余部1931年被故宫博物院辟为库房。2018年随着影视剧《延禧攻略》的播出,而成为故宫参观的热点。
景阳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初名“长阳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阳宫”。明代嫔妃居,孝靖皇后曾居此,清康熙二十五年,始用作收贮图书。后院正殿为御书房,乾隆题额“学诗堂”,曾藏有宋高宗书《毛诗》、马和之[14]绘《诗经图》以及东、西六宫年节张挂的《宫训图》。
永和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初名“永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永和宫”。明代妃嫔所居,清代居后妃。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曾久居此宫,此后,道光帝静贵妃,咸丰帝丽贵人、斑贵人、鑫常在(嫔妃)等先后在此居住。光绪大婚后,瑾妃居此宫。宫中藏有乾隆帝题匾“仪昭淑慎”。
钟粹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初名“咸阳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钟粹宫”。明代居嫔妃,隆庆五年(1571年),太子居钟粹宫,改前殿名“兴龙殿”,改后殿名“圣哲殿”,后复旧称。清代居后妃。咸丰帝奕詝幼年曾居此宫,道光帝静贵妃(孝静成皇后,恭亲王奕訢生母)亦曾居此宫,代为抚育奕詝。咸丰帝孝贞显皇后自入宫后,即在此宫中居住,直至光绪七年(1881年)去世。光绪大婚后,隆裕皇后曾居此宫。末代皇帝溥仪入宫后,也曾居此宫。
“东六宫”因位于紫禁城中轴线的东侧而得名,现大多用作故宫博物院的古代艺术品陈列馆。其中有明清工艺美术馆、陶瓷馆、青铜器馆、钟表馆、绘画馆等等。东、西六宫合称“东西十二宫”,这是明、清两朝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其因如同两腋,夹持着居于中央的“后三宫”(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因此又称“掖廷”,意指其是位于后宫子午线两侧宫区。而在坤宁宫之北,则为为御花园。
其他宫群
除上举“前三殿”、“后三宫”、“东西十二殿”之外,存在于紫禁城内的尚有其他几组著名宫群,展现着作为京师内涵皇城的不同功能,这也是游故宫者不可不知的。这些建筑具体如下:
(文渊阁与武英殿位置)
1、位于午门东西两侧的文渊阁与武英殿
其中,“文渊阁”位于进午门后东侧的“左顺门”外。该阁是故宫的皇家图书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仿浙江著名藏书楼“天一阁”而建,阁内储藏的著名书著有《四库全书》、《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等。清乾隆朝后,除了皇帝可来此阅读外,也允许学士与群臣们来此查阅图书。而在左顺门外广场上曾发生过著名的“哭门”历史事件,其经过为: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因反对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违反礼制,给其生父兴献王朱祐杬加尊号,明大臣二百余人,包括九卿23人、翰林20人、给事中21人,御使30人,集体跪在左顺门外,大呼太祖高皇帝、孝宗皇帝,哭喊声震天,驱之不散。明世宗大怒,派锦衣卫将四品以下134人逮入狱中拷讯,令四品以上官员86人待罪,最终受杖者180余人,其中17人被创死亡,另8人编伍充军。此事件充分显示了明代士大夫的政治风骨,但也使明王朝的元气大伤,促其早亡。
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进午门后西侧“右顺门”外,外朝“熙和门”以西。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此殿,后移至文华殿。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用作理政之所。乾隆三十七年(1772),皇帝下诏,于武英殿纂修《四库全书》,采用木活字排版25万余版,书成,装帧精良,乾隆帝命名“武英殿聚珍本”。此后,各地官书局也仿聚珍版印书,称之为“外聚珍”版,而武英殿活字本则被称为“内聚珍”版。
(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位置在本图左上角)
2、位于内廷外西路的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宫群
慈宁宫,位于内廷外西路隆宗门西侧,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代皇贵妃居所。清朝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先后居此,顺治帝、康熙帝、乾隆帝倡以孝治国,常在慈宁宫为太后举行庆寿大典。
寿康宫,位于北京故宫内廷外西路,慈宁宫西侧,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建。为清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居所,太妃、太嫔随居。最著名居住者为雍正帝熹贵妃、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孝圣宪皇后去世后,乾隆皇帝仍于每年其母生辰及上元节(元宵节)前一日来此拈香礼拜,以寄哀思。而影视片《甄嬛传》,即以此为背景拍摄。此外,嘉庆朝颖贵太妃(颖贵妃)、道光朝孝和睿太后(孝和睿皇后)、咸丰朝康慈皇太后(孝静成皇后)都曾在此颐养天年,慈禧太后晚年也曾在此小住。由此足见寿康宫在紫禁城中的地位之高。据记载:寿康宫常驻大夫,配备常规药材,有专门的厨师与卫士,皇太后身边有宫女为12人,太后每年可得20两黄金、2000两白银、124条名贵兽皮、400个银纽扣等,[15]这是后宫中的最高待遇。
寿安宫,位于内廷外西路寿康宫北、英华殿南。建于明代,初名“咸熙宫”,嘉靖四年(1525年)改称“咸安宫”。清初咸安宫无用,康熙帝曾两度在此囚禁废太子。雍正年间在此兴办咸安宫官学,乾隆帝十六年(1751年)为庆贺皇太后六十寿诞,将咸安宫官学移出,重修宫室后改称“寿安宫”。
3、位于内廷外东路的毓庆宫、斋宫、奉先殿宫群
(毓庆宫、斋宫、奉先殿位置在本图左上角内三殿右侧,宁寿宫群左侧)
毓庆宫,位于内廷东路奉先殿与斋宫之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明“奉慈殿”基址上修建。毓庆宫是康熙年间特为皇太子允礽所建,俗称“东宫”。允礽后废,囚咸安宫(寿安宫),[16]毓庆宫仍作为皇子居所。同治、光绪两朝,此宫为皇帝读书处,光绪皇帝曾居此。
斋宫,位于“东六宫”之南,毓庆宫西,为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礼前的斋戒处。明、清前期,皇帝行祭天祀地礼前的斋戒均在宫外进行,但凡祭天祀地及行祈谷、常雩大祀[17]前,皇帝必须致斋于此。皇帝宿斋宫时,须恭设斋戒牌、铜人于斋宫丹陛左侧。斋戒日,皇帝与陪祀大臣须佩戴斋戒牌,各宫则必须悬斋戒木牌于帘额。斋戒期间,不作乐,不饮酒,忌辛辣。
奉先殿,位于内廷东侧,宁寿宫西南侧,始建于明初,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清制,凡遇朔望、万寿圣节、元旦及国家大庆等,大祭于前殿;遇列圣列后圣诞、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岁除等日,于后殿上香行礼;而上徽号、册立、册封、御经筵、耕耤、谒陵、巡狩、回銮及诸庆典,均祗告于后殿。[18]
4、位于故宫东北角的“宁寿宫”群(乾隆建筑群)
这些建筑包括皇极殿、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等等,现为故宫珍宝馆的位置所在。其建筑经过为:明代,该地有不多的几座宫殿,供太后、太妃们养老。清康熙帝二十八年(1689年),初建宁寿宫区为皇太后颐养天年。而从乾隆帝三十七年(1772年)起,共用银143万余两,用时5年,以紫禁城为蓝本,扩建宁寿宫群。
改建后的宁寿宫群,从格局上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是以皇极殿、宁寿宫为主体的前朝(仿故宫中路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后部又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有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东路有畅音阁、阅是楼等;西路就是就是俗称“乾隆花园”的宁寿宫花园。其中的重要建筑包括:
(宁寿宫群位本图右上角)
皇极殿,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宁寿宫”,位于宁寿宫区中轴线前部,系宁寿宫区的主体建筑。
宁寿宫,原为皇极殿的后殿,后独名“宁寿宫”。
养性殿,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故宫内廷养心殿建造,规模稍小,位于宁寿宫后的养性门内,为宁寿宫群后寝主体建筑之一,作为***帝寝宫之用。其后沿中轴线依次排列有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等建筑。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居乐寿堂时,曾在养性殿东暖阁进早、晚膳。
畅音阁,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嘉庆年间又修戏楼。阁高20余米,分上、中、下三层,分别名“福”、“ 禄”、“ 寿”台,寿台下有五口井,通故宫地下室。畅音阁北是“阅是楼”。 每逢年节,宫中于此阁开演大戏,帝、后常于“阅是楼”上赏戏。
(畅音阁位本图右侧,珍妃井位置位红色标志处)
乾隆帝大建“宁寿宫”群的目的,据说是为了崇拜自己的祖父康熙皇帝,表示自己当皇帝的时间决不取超过其祖父的61年,因此需要给自己将来当***,准备一个舒适的养老之所。乾隆帝六十年(1795年)如约将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颙琰(嘉庆帝),自己当起了***。但据记载乾隆帝归政后,并没有从养心殿搬到宁寿宫,而是继续干预国家政务,可以说是徒有归政之名,并无归政之实。由此可见权力对人心腐蚀之大,连乾隆帝如此洒脱的皇帝,最终也未能跳出权力的巢穴。当然好的是儿子大孝,老子也算有涵养,并没有演绎出历史上父子相残的政治悲剧,宫中权力交接算是平稳过渡。
此后,光绪年间对宁寿宫重加修饰,让慈禧太后入住养老,慈禧晚年居此宫十九年,却不甘心放弃权力,在庚子之变时,由于光绪宠妃珍妃(恪顺皇贵妃,1876—1900年)不愿意随同西太后逃离北京,1900年8月14日,西太后将当时幽禁在景祺阁北小院的珍妃[20]召至颐和轩,命太监崔玉贵等人将她推入宁寿宫群最北端贞顺门内一口水井中淹死。而导致珍妃被杀的原因,根据电影《清宫秘史》的说法是:珍妃不愿意出逃北京原因,是她试图借助洋人之力来恢复光绪帝失去的权力与新法,这一后果显然不是慈禧太后所欲看到的,这便促成了她的死。而现今这口水井因珍妃之死,知名度甚至超出了“宁寿宫群”,而被命名为“珍妃井”。
上述为故宫的主体建筑情况。游故宫,若说得出这些建筑的来龙去脉,以及所蕴含的历史掌故,可算得上是半个民间故宫学专家了。
故宫的历史文化价值
目前世界上公认有五大宫殿,分别指中国的故宫、法国的凡尔赛宫、英国的白金汉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和美国的白宫。而不论是就建筑艺术价值而言,还是就宫存宝藏而言,还是就年接待游人的数量而言,故宫都居于世界五大宫殿之首。
仅就建筑学上的故宫而言,它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故宫是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中所阐述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来营建帝王都城的,宫中的宫殿均沿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向两边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它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等级关系,同时也达到了左右均衡的艺术效果,而使游人感受到其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中所体现出的雄伟、庄严、堂皇、和谐的美。在此尚须指出的是:故宫中的中轴线不仅贯穿在宫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北京城市。因此就整体建筑规格而言,故宫的建设极显严整、壮观,它完美地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中所阐述的都城制式,为世所罕见。故宫占地面积共约72万余平方米,有宫殿9000多间,均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彩画,美不胜收。目前游人所能看到的故宫,仅是其已对外开放的一小部分,而按照国家2015年规划,到2020年,将争取使故宫的开放面积达到76%。故宫的存在,显示了五百多年前中国工匠在土木建筑学上的卓越成就,彰显了古老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故宫中对游人已开放部分)
作为明清两朝五百余年的皇宫,故宫保存了难以胜计的国家文物,这也是体现了人类文明水准的世界性文化遗产。据有关统计:截至2005年12月31日,故宫共收藏有文物1052653件,占中国文物总数的1/6。在全国保存一级文物的1330个收藏单位中,故宫博物院以8273件(套)高居榜首,并收有很多绝无仅有的国宝。[21]国家现将这些文物分藏于故宫中所设立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馆中,供游人参观。但是游客所能看到的,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因限于参观场地,绝大部分文物现均收藏于故宫的地下室中。
而在故宫中所保藏的海量文物,也彰显了故宫博物院的存在价值。根据有关记载:故宫博物院之设,始自民国十四年(1925年)的10月10日,当日举行了“故宫博物院”成立典礼。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始颁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博物馆的法律,此后又颁发《中华民国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曾从全国收集了大量文物,充实“故宫博物院”。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颁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载入《世界遗产名录》。其理由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22]
由于故宫所体现出的巨大文化价值,故宫博物院2003年提出了“故宫学”的概念,指出:“故宫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紫禁城宫殿建筑群、文物典藏、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明清档案、清宫典籍及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六个方面。
寻珍妃井
由于故宫存在,所展现出的巨大历史文化价值,每年都吸引着难以胜计的游人前来参观。据统计:自21世纪以来,故宫博物院平均年接待中外观众600—800万人次。而2014年竟达1500万人次,位居世界所有博物馆和世界文化遗产参观者之首,使这座古老的宫城不堪重负。因此自2015年6月13日起,为了更好地保护国家文化遗产,故宫试行每日限流8万人与实名制售票。[23]我作为一名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曾三次踏入故宫的大门,用自己的双脚仗量这片中国古老的政治文化中心,这是我一生中的荣幸。
我第一次进入故宫,尚属学龄前的童年时代,当时是父母带领全家人游故宫。依稀记得步入午门后见到了巨大石狮的惊讶,当时我已无力再行,告知父母走不动路了,是在母亲的背行下进入故宫。我第二次参观故宫是1988年8月间,当时是上午入宫,下午4時许离去。由于参观时间较充分,基本走遍了故宫中已开放的前三廷、后三宫、东西十二宫,并浏览了各文物陈列馆,而在珍宝馆中的停留时间尤长。当时曾留下过详细的记录,可惜的是这一记录在我次年赴北京参加中央党校廉政文化学习班时,因书包被窃,而未能保存下来。第三次游故宫则是本次,因入园时间较迟,再加上此时的游客人数已是众多,只能跟着人群行走,因此我游宫的重点不是观赏文物,而是寻找在记忆中所保存的历史事件记录。
在随人群走出“后三宫”的最后一宫坤宁宫后,我急趋故宫东北角的建宁宫群,试图寻找到“珍妃井”以寄托悼古之幽情。但是当时充当“珍宝馆”之用的建宁宫群入口处已拦起了长绳。一位老年工作人员对我说:现在已是下午4时,珍宝馆只准游人出,不准游人进。我对这位长者说道:我以前曾看过珍宝馆,这次不想入内了,此次来故宫,只想看一下“珍妃井”的模样。老年工作人员笑着放开绳索,指着珍宝馆门口的一口井对我说道:就是这口井。我急速冲至井边看了一下,发现井口甚小。我回转身后心存疑虑地问该工作人员:“这么小的一口井也能淹死人?”该工作人员回答道:别说是一位娇小宫女,就是一个大男人,这口井照样也能淹死。
看完珍妃井后,我急速跑向“西六宫”,参观当年慈禧太后曾居住过的“储秀宫”,因为我知道庚子之变时,慈禧太后是由此宫出逃北京城的。离开储秀宫,我想按进故宫时原路,返还故宫正门,但此时储秀宫通往故宫正门的道路已被封闭,我只得出故宫后门神武门,沿着故宫东侧护城河边,绕道至天安门后故宫正门取出我入宫时寄存的书包,时已下4时40分。路上所见是:护城河边两个老头在一株大柳树下下象棋,旁边围着一群人在观看。我十分羡慕这群人的悠闲精神,真可谓“小隐隐山林,大隐隐市井。”而我一辈子都在给自己的人生定任务,匆忙行走,不知何时才能象这群人一样松下来?
在故宫午门口取出自己寄存的书包后,行至中山公园门口坐52路公交车抵礼士路长安商场浏览,想给家妻买一双时髦的轻便鞋带回上海,然而价格惊人,竟要375元一双,这非我当时的工资收入所能承受的,只得作罢。入夜,细检半日游故宫所得,得诗二首,仅记留念:
游故宫珍妃井忆庚子旧事(1999.3.26)
西后愚顽启衅端, 储秀宫闭走皇辕。①
维新勿忘佳人泪, 留有古井诉陈冤。②
①储秀宫位故宫西六宫北端,系西太后居所。
②珍妃井在故宫内现珍宝馆入口处。
七律 故宫感怀(1999.3.26)
紫禁城头细雨濛, 御河桥畔桃花红。
童年到此依稀记, 壮岁留连入梦中。
帝业茫茫今已逝, 人生渺渺岂无终?
苦吟但望存佳句, 情意永与天地同。
2018年10月5日
(故宫护城河位置)
[1]内金水河自紫禁城西北角护城河引水,进紫禁城内,弯曲南流,折东,再南,流入紫禁城东南角外的护城河,全长约2000米。
[2] 华表高度连同须弥座。
[3] 《故宫》。
[4] “三垣”说参《辞海•紧禁城》。
[5] 数据参《百度辞条•故宫》。
[6] 数据参《百度辞条•故宫》。
[7]数据参《百度辞条•故宫》。
[8] 千秋节,旧时皇帝诞辰,始自唐玄宗。
[9] 先蚕,黄帝轩辕氏元妃嫘祖,传说中的始教民桑蚕之神。
[10]萨满教,流传于东北亚到西北边疆地区,被满洲先民所信仰,亦被操通古斯语(含满语)、蒙古语、突厥语等其他民族所信仰。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以此得名。迷信灵魂不死,认为 “萨满”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
[11]苫(shān ),旧时居丧睡的草席。《仪礼·丧服》:“居倚庐,寝苫枕块”。苫次,原指居亲丧之处,也用作居亲丧代称。
[12] “乾西五所”,故宫内廷西六宫以北五座院落的统称,始建于明初,与内廷东路的“乾东五所”相对称,由东向西分别称为头所、二所、三所、四所和五所,每所均为南北3进院,原为皇子所居。清代乾隆皇帝登基后,将做皇子时住的“乾西二所”升为重华宫,头所改为“漱芳斋”,三所改为重华宫厨房,而后拆建四、五所,改建成建福宫及花园,从而彻底改变了原“乾西五所”格局。
[13] 1917年7月1日,徐州军阀张勋拥立清逊帝溥仪复辟。为了让张勋投降,段祺瑞命令北京南苑航空学校的师生加入战斗,用飞机在紫禁城内投下三枚小***,以示警告。***炸毁了紫禁城东六宫中延禧宫的部分建筑,这巴被认作为是历史上东亚地区的第一次空袭轰炸。
[14]马和之,南宋画家。
[15] 数据转引《百度辞条•故宫》。
[16]爱新觉罗·胤礽(1674─1725年),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乳名保成,清圣祖玄烨第二子,清世宗胤禛异母兄,母为仁孝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17]常雩,中国古代帝王祈雨的礼制名。中国自汉代始建雩坛,历代相沿。清代雩祀分为常雩与大雩,乾隆七年(1742)定,孟夏择日于圜丘行常雩礼。清初, 常雩例为中祀,至乾隆朝改为大祀。
[18] 转引《百度辞条•故宫》。
[20]一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幽禁,珍妃受到牵连,再次被施以褫衣廷杖,并幽闭于钟粹宫后的北三所。
[21] 数据参《百度辞条•••故宫》。
[22] 转引郑欣淼:《故宫的价值与地位》,载《光明日报》( 2008年4月24日)。
[23]数据转引《百度辞条•••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