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天,我闲来无事,便进入当当网上书店随便地翻找起来。近来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对中华文明史感兴趣,更特别的是想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于是,就沿着这个思路,不停的翻着、找着。有一本书,名字是《最早的中国》,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当当书店里,这本书不仅仅有内容提要和目录,还有丰富的“书摘”。在书摘中,看到了让我心潮膨湃的文字:
“二里头,本是一个地处中原腹地洛阳平原的普通村庄的名字。……就在她的身后,在绿油油的麦田下,却隐藏着3000多年前华夏民族的一段辉煌的历史,……在数千年华夏史前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这里产生了最早的‘中国’。”
“二里头遗址……其时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著名的‘二里头文化’即由此而得名。”
“如果我们把视野在时空两个方面放得更远的话,就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到二里头在华夏文明史上的位置和历史意义之所在。”
“……龙山时代并存共立、光灿一时的各区域文化先后走向衰败或停滞,……二里头文化……(在)这一地区(黄河中游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孕育发展,最后以全新的面貌横空出世,成为中国乃至东亚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核心文化——王朝文化。这匹一鸣惊人的黑马的出现,就此改变了东亚大陆的文化格局。”
“……二里头文化的社会与文化发达程度,以及前所未有的强势辐射态势,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这一时代的标志性文化。由于二里头文化开创性的历史意义,我们称二里头文化所处的时代为‘二里头时代’……二里头时代的二里头都邑,就是当时的‘中央之邦’;二里头文化所处的洛阳盆地乃至中原地区,就是最早的‘中国’。”
“作为世界几大原生文明发祥地之一的东亚大陆,只是到了二里头时代,才正式拥有了可以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提并论的文明实体。二里头文化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华夏早期文明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因此可以说,二里头时代的出现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因为这些激动人心的文字,我和家人决定去探访二里头,去看看那最早的中国留给我们的东西。
郑州到偃师的距离大约
从高速公路的偃师出口下来,通往城区的类似于山区村落间的道路,几乎可以用“崎岖不平”来形容,在河南境内的高速路出口处,已经很少见到如此老旧的道路了。但这还不是最差的路,再往前走就是“崎岖颠簸”的土路了。还好,旁边正在修路,看起来起码会是双向四车道的水泥路,预示着将来偃师城区与高速路之间会有快捷的交通。
在这段路上颠簸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偃师城区边缘,没有找到指向二里头遗址的标识,只好一路问询着往前走。这里的人们对二里头并不陌生,问询到的每一个人都能清楚地告诉我们怎么走,而且所指向的地方都一致。在他们的指引下,我们从城区边缘走上国道,在翟镇乡的一个小十字路口处,又从国道转入一条村庄间的小路。
难道会是这里吗?那些激动人心的文字激发起的想象不应该是这样啊!?
这条小路真的把我们带进了二里头村,那里有一条街道,在路边电线杆的道旗上,我们看到了有关二里头遗址出土文物的宣传。无疑,就是这里了。
再次询问二里头遗址,再次顺着指引的路从一个小巷里穿过去,来到一个小小的空旷场地,看到了那个“华夏第一王都”的大碑,
还有那块“二里头遗址”的巨石。
在它们的对面是一个大门紧闭的小院,据说这个小院是考古工作队的办公地点,里面展览了一些出土的文物。
那么,遗址在哪里呢?我们这样问过自己后,又一次向路边的人询问。回答我们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他怀抱着孙子,平和地坐在路边。他告诉我们,这里是工作队的办公室,工作队的人都在遗址上忙着,现在没人,如果想看出土的东西,可以在这儿等着,等工作队的人回来后,给他们说说就可以进去看了。经他指点,我们知道遗址就在那片刚收割了麦子的农田里。远远望过去,可以看到农田里有几个坑,坑边上还堆着土。按照他指的路,我们来到二里头遗址所在的地方。眼前只有三个挖掘坑和几组正在测绘的考古工作者,挖掘坑的周围就是大片的农田了。
与想象差异太大了,想象中是规模宏大的“二里头时代的中央之邦”,眼前却是中原大地上最普通小村庄中的一条小巷和一片农田。
2、
偃师,地跨东经112°26?___ 113°00?、北纬34°27?___ 34°50?之间,总面积943.13平方公里。
偃师历史悠久,在六七千年以前这里就已经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公元前22世纪,帝喾高辛氏就此建都“亳”;夏王朝曾在此建都“斟鄩”;商汤灭夏后,这里又是商都“西亳”;之后,还有东周的成周城以及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的洛阳城。至今,偃师县城内还存在有四个古代的都城遗址:城关镇高庄村的帝喾(高辛氏)都城遗址、翟镇乡二里头村的夏都城遗址、城关镇塔庄(古称尸乡沟)的商都城遗址、南蔡庄乡西部与佃庄乡北部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偃师县共有文化遗址40余处,其中属于新石器时期的村落遗址10余处,二里头类型和商周文化遗址14处。
不仅仅拥有这么久远的历史和这么众多的文化遗存,更为让人感慨的是,这里还存在着诸多的“中国之最”。就说二里头吧,现在能看到的只是大片农田和几个考古挖掘坑,太平凡、太普通了!但是,就在这“华夏第一王都”中发现了诸多的中国之最:最早的宫城和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这是后世宫城直至明清“紫禁城”的源头;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这是华夏青铜文明的起点;最早的青铜近战兵器、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这里不仅是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而且还有大型“四合院”建筑、玉质礼器、各类龙形象文物、白陶和原始瓷,以及显现出来的骨卜的习俗和鼎鬲文化。可以说,这里汇聚着诸多的“中国”元素。
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麦田里,曾经建造过规模宏大的宫室建筑,那是一个座落在台基面之上、东西长
在它的东北方向,还有一个宫殿,也是座落在台基之上,东西长
这是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建筑,从这里产生出来了“以祖先崇拜为内核” 的华夏礼乐文明,在其后几千年的岁月里,在无以计数的风风雨雨中,“祖先崇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认知作用和凝聚作用,成为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看啊,为了深化家族观念,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村落就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历朝历代的皇帝在建宫殿时,也一定要大建宗庙,用以供奉先王、举行祭祀;认祖归宗,在每一个华夏后裔的心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拜、祭炎黄二帝的大典,又让每一个华夏子孙心中充满了神圣而庄严的情感。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得以绵延流长、发展壮大,这其中,由祖先崇拜而形成的凝聚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我们曾参加过三月三黄帝故里的拜祖大典。那是全球华人的盛会,经过“盛世礼炮、敬献花篮、净手上香、行施拜礼、恭读拜文、高唱颂歌、乐舞敬拜、祈福中华、天地人和”九项仪程,人们追思着先祖懿德、传承着中华文化。也使我们再一次深深体会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变化了的是泱泱中华的日新月异,不变的是炎黄子孙对祖先的敬仰膜拜。
来比较一下黄帝故里拜祖广场和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黄帝故里的拜祖广场也是一个宏大的院落;在北侧中心也有一个台基,高大庄严的黄帝像就端坐在其上;广场两侧也是环绕着两面坡顶的连廊,这些做法多像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啊!在凝聚了3000多年岁月的舞台上,这两个院落相见了!一样的宏伟气势,一样的动人心魄。不知道拜祖广场的设计者们是否去过二里头?难道说,从二里头走出来的祭祀礼仪已经深深地溶入了华夏子孙的潜意识中,一触即发吗?今天的拜祖仪式,是不是3000多年以来华夏先民们世代承袭的仪式?!看哪,祖先们正在注视着我们,用3000年深邃的目光注视着我们!正是这祖先崇拜,连结了华夏文明的3000年、5000年、8000年。
站在二里头这极其平凡、极其普通的大片农田和几个考古挖掘坑前,遥想3000年之前,这里一定是那个时代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不是吗?根据学者们对二里头遗址进行的人口估算,在二里头文化繁盛时期,二里头遗址的人口超过了20000人。“……二里头文化的社会与文化发达程度,以及前所未有的强势辐射态势,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这一时代的标志性文化。……二里头时代的二里头都邑,就是当时的‘中央之邦’;二里头文化所处的洛阳盆地乃至中原地区,就是最早的‘中国’。”
今天的中国,已经傲然地站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了,已经成为新兴经济繁荣的国家,成为综合国力较强的国家。如果将今天的中国比喻成一个身强体壮的成年人,那么他的摇篮就是黄河中游洛阳盆地,他在二里头渡过了婴儿期,从这里开始,他踏上3800年的漫漫长路,一直走上了世界发展的大舞台。
3、
二里头都邑衰败了,尽管原因与过程尚不得而知。这一规模宏大的宫城在二里冈文化晚期就已沦为一般聚落。3000年后的现在,这里只是周围几个村庄的耕地。
二里头遗址的周边是偃师翟镇乡的几个普通村庄。在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这里依然保持着典型的农业文明,丝毫看不到昔日第一王都的影子。
看一看与它相距
是啊,在历史的天空下,有多少个壮丽辉煌的宫殿、城垣建成又消失了?无论是王都的繁荣,还是省城的喧嚣,都不过是一些浮光掠影。能坚守着大自然的赏赐,生活在静谧祥和的氛围中,也是人生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世人皆知中国有八大古都,皆知其中的四大古都在河南,皆知洛阳又是其中定都时间早、时间长、定都朝代多的古都。 可有多少人知道距离洛阳18公里的二里头才是这些古都的源头呢?我有一个期望,期望能看到二里头都邑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哪怕是微缩景观;期望能看到二里头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哪怕是推断想象。多想穿越时光的隧道,将华夏民族的童年时代寻觅,寻觅、寻觅、寻觅……
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