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云1977——1985年经济思想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陈云在1977年至1985年间所阐述的经济思想,指出;陈云同志经济思想的精髓是关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应该“坚持按比例原则发展”的思想,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 

 

 

论陈云1977——1985年经济思想

刘惠恕

陈云同志是我党公认的经济权威,1986年版《陈云文选》(1956——1985)共收有陈云同志自打倒“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至1985的文章29篇,其中17篇文章都与谈经济建设有关。在这些文章中,陈云同志所阐述的深刻经济思想对于打倒“四人帮”以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以下,笔者仅谈个人对这些深刻思想的认识。

1、搞经济建设必须实事求是

陈云同志指出:我仔细研究了毛主席的著作,感到贯穿在里面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但是“弄清实事并不容易,为了弄清实事’,我把它概括为六个字,就是:全面、比较、反复。”[1]由这一基本思想出发,陈云同志建议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进军“必须既积极又稳重”,具体应该做到:“工业引进项目,要循序而进,不能窝工”;“要给各省市一定数量的真正的机动财力”;“对于生产和基本建设都不能有材料的缺口”;“要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2]

2、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存在着两种经济成分

陈云同志指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一是“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部分)”;二是“市场调节部分(即不做计划,只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调节的部分)”。[3]陈云同志认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基本的和主要的,后者是从属次要的,但又是必须的。而中国在经济上所存在的问题是:“还不是有意识地认识到这两种经济同时并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还没有弄清这两种经济在不同部门应占有的不同比例”。[4]陈云同志认为:掌握了政权,有了计划经济,就能够建设社会主义,而市场经济只能是有益的补充(基本上是无害的)。但是,如果忽视市场调节,就会忽视价值规律,导致思想上没有“利润”概念,“这是大少爷办经济,不是企业家办经济”。[5]“但是,我们也要防止在搞活经济中,出现摆脱国家计划的倾向”,“这就向鸟和笼子的关系一样。”[6]

3、国民经济坚持按比例原则发展是最快的速度

陈云同志指出:“按比例发展是最快的速度”,如果单纯突出钢,事实证明不能持久,“搞钢,就要煤,要电,要有色金属,等等,突出一点,电跟不上,运输很紧张,煤和石油也很紧张。”[7]由这一基本思想出发, 陈云同志指出当时中国经济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是:“比例失调的情况相当严重,基本建设项目大的一千七百多个,小的几万个”,应赶快下决心,“搞不了的,丢掉一批就是了,搞起来,没有燃料、动力,没有原料、材料,还不是白搞。”[8]

4、搞调整是实行经济改革的必要方针

陈云同志指出:“经济的调整,即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是必要的,并不是多此一举”,“基本战线太长,这是一个老问题。”[9]由这一基本思想出发, 陈云同志提出:我们的基建投资必须是没有赤字的;我们不需要用自由外汇兑换成为人民币来弥补基建投资的赤字;我们不反对举借外债,但对所借外债要加以区别,即一种是买方外债(买贷款国机器设备),另一种是自由外汇贷款,而利用外资来进行建设,必须量力而行。此外,“既然基建投资决定于当年的财政拨款有多少,明年基建规模就应该安照财政拨款多少来安排”。[10]此外,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除了要上大项目外,“着重点应该放在国内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上。”[11]

5、搞经济建设应按经济规律办事,也应重视国家干预

陈云同志指出:“按经济规律办事,这是一种好现象,但是,我们国家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因此,对许多方面,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干预是必要的。”[12]陈云同志认为: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对于粮价收购、房租补贴,对某些国营企业与集体企业产品价格实行国家干预都是必要的。[13]

6、搞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

陈云同志指出:“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因此,“好事要做,又要量力而行。”[14]由这一思想出发,陈云同志强调:一切引进项目,都必须有专家参加,必须是领导干部和专家共同商量;出国考察团必须少、小、精;今后“决不要再做不切实际的预言,超英赶美等等。”[15]

7、搞市场经济要警惕出现消极和违法行为,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

陈云同志指出:“竞争中可能出现某些消极和违法行为”,“因此,我们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精神文明建设”。[16]“我们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17]由此出发,陈云同志认为:“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键是搞好执政党的党风”,要“坚定地保持共产主义的纯洁性,要同一切违反共产主义理想的错误言行进行坚决斗争。”[18]“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用,是完全正确的,要坚持,但同时要看到,对外开放,不可避免地会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作风的侵入,这对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是直接的危害。”“例如,一说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有些党政机关、党政军干部和干部子女,就蜂拥经商。”“我们搞社会主义,一定要坚决抵制和清楚这些丑恶的思想和行为,要动员和组织全党和全社会的力量,以除恶务尽的精神,同这种现象进行坚决的斗争。”[19]

以上是见载于《陈云文选》的陈云同志在1977年至1985年间发表的最重要的经济思想。我认为这些经济思想对于我党从事社会主义经济事业的历史贡献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我党打倒“四人帮”之初,针对党内一些人急于搞经济建设、发起“洋跃进”的情绪,及时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避免了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

2)在党内较早提出了搞市场经济要警惕“出现消极和违法行为”,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于我党行将到来的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有两种成分,一种是“计划经济部分”,一种是“市场调节部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基本的和主要的,后者是从属次要的,但又是必须的。“这就向鸟和笼子的关系一样。”如果在搞经济建设过程中,因片面强调市场(搞活经济),而出现摆脱国家计划的倾向,对社会主义整体事业是不利的。如果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在我国经济建设已取得长足地进展,但全民企业也因为某些改革政策的失误而面临窘境(大批工人下岗)的情况下,我们再回过头来重温陈云同志当年所讲过的这些话,我们可以发现陈云同志的这些话是语意深长的。这一重要的思想也仍可供我们今后制定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做指导。

概而言之,我认为陈云同志是我党历史上伟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家,在他的经济思想中贯串着一条红线,即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是国民经济坚持按比例原则的发展,由此出发,他既反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左的急躁冒进思想,强调必要适时的调整政策;同时,他也反对片面强调价值规律、完全排斥计划的泛自由主义经济观,强调我国经济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我认为陈云同志的这一经济思想体现了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把这一思想具体化,我认为陈云同志是试图说明这样的道理: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质上面临解决的是两大难题,一是质的现代化,即管理方式或管理结构的现代化;二是量的现代化,即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而没有前者,也就没有后者。因此,相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现而言,前者的现代化具有更根本的意义。我认为:这一思想也就是陈云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应该“坚持按比例原则发展”的精髓所在。

2005511

 



[1] 《关于当前经济问题的五点意见》(19781210日),《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211页。

[2] 《关于当前经济问题的五点意见》(19781210日),《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211213页。

[3] 计划与市场问题》(197938日),《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221页。

[4] 计划与市场问题》(197938日),《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221页。

[5] 计划与市场问题》(197938日),《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222页。

[6] 《实现党的十二大制定的战略目标的若干问题》(1982122日),《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285页。

[7] 《坚持按比例原则调整国民经济》(1979321日),《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226页。

[8] 《坚持按比例原则调整国民经济》(1979321日),《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229页。

[9] 《经济建设要脚踏实地》(1979918日),《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236页。

[10] 《经济建设要脚踏实地》(1979918日),《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237页。

[11]《经济建设要脚踏实地》(1979918日),《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239页。

[12] 《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19801216日),《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250页。

[13] 《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19801216日),《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250页。

[14] 《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19801216日),《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252页。

[15] 《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19801216日),《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253页。

[16] 《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的书面发言》(19841020日),《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299页。

[17] 《两个文明要一起抓》(1985629日),《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301页。

[18] 《两个文明要一起抓》(1985629日),《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302页。

[19] 《必须纠正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1985924日),《陈云文选》(1956——1985),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310页。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刘惠恕博克

刘惠恕博克

擅长 历史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