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飒秋声寄孤愤 ——《秋声赋》意译

秋山行旅图·颜峰(清)(图片摘自网络) 

 

萧飒秋声寄孤愤

——刘禹锡《秋声赋》意译 

 

蓝天有如清澈之水啊那样的遥远深幽,

田野百虫迎来岁暮啊万叶也吟唱寒秋。

林中枯叶瑟瑟作响啊昆虫声凄凉悲忧,

将归之人濒临江边啊望故乡登上高楼。

晚秋树林蝉鸣声声啊牵惹旅人之乡愁,

黄昏蔓草寒蝉哀吟啊几多离愁上心头。

 

苍松翠竹风中摇曳啊梧桐楸树叶凋谢,

晓风破窗阵阵凄寒啊月色清凉漫碧阶。

想念塞外征人艰辛啊独守空闺谁慰藉?

蟋蟀鸣叫机杼声声啊长空雁叫书信绝。

河水清清捣衣声声啊虚窗寂静空切切,

如吟如啸非竹非丝啊触动别离的情结。

 

废井边青苔已布满荒园中到处是露滴,

凉叶在初秋时凋落秋虫在寒夜里咿咿。

纵有谢安潇洒风度啊山涛之平和才气,

只不过是小小秋虫啊在窗前鸣叫唧唧。

纵有辅佐君王良策啊九派之学说造诣,

只不过是片片树叶啊在深秋凋落成泥。

 

千里马虽雄心不已啊却已经老态龙钟,

小苍鹰虽未及腾空啊却充满搏击之情。

听到秋风呼啸山野啊我便会怦然心动,

看到秋色苍茫浩荡啊我便会精神振奋。

我的力气将用尽了啊脚上还绑着丝绳,

而我还在奋力向前啊只因这凛冽秋声! 

 

古人秋意图 

 

秋声赋(并序) 

刘禹锡 

       相国中山公赋《秋声》,以属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绝,然皆得时行道之余兴,犹动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愤。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百虫迎莫兮,万叶吟秋。欲辞林而萧飒,潜命侣以啁啾。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至若松竹含韵,梧楸圣脱。惊绮疏之晓吹,堕碧砌之凉月。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夜蛩鸣兮机杼促,朔雁叫兮音书绝。远杵续兮何冷冷,虚窗静兮空切切。如吟如啸,非竹非丝。合自然之宫徵,动终岁之别离。废井苔合,荒园露滋。草苍苍兮人寂寂,树槭槭兮虫咿咿。则有安石风流,巨源多可。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犹复感阴虫之鸣轩,叹凉叶之初堕。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么麽。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参阅: 胡利霞《亦儒亦佛——论刘禹锡论《秋声赋》中儒佛相融的思想》摘要 


       刘禹锡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之一,诗歌上以“诗豪”著称,思想上佛儒兼收并蓄,而且他积极参加古文运动,散文创作很有特色,尤其是《秋声赋》一改传统的悲秋观,既有寂静明朗的佛家韵致,又有积极向上的儒家风范,堪称刘禹锡亦儒亦佛思想的融合之作。

       在刘禹锡笔下,人之于秋不仅仅是一种单向度的喜爱或赞赏,而是一种双向交感并以激发生命意志为核心的多维关系。换言之,诗人对秋特有一种主动追求借以励志的心态,而饱含诗人主观色彩的秋景和秋的意象反转过来,又极有力地催发了诗人的生命强力,从而不仅使得人与秋在一个更深的层面达到了同一,而且使得诗人的秋作具有突出的劲健感和深厚感。刘禹锡晚年自称“事佛而佞”,其佛学思想在《秋声赋》中得到体现。

       据瞿蜕园笺证可知,此赋为和李德裕之作,大概作于刘禹锡六十二三岁时,“文末‘骥俯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二语,固是禹锡陈情自效之意亦足见禹锡不肯作颓唐萧索之态,所谓‘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幺麽也’。”由此可知,《秋声赋》乃刘禹锡晚年之作。《秋声赋》不仅体现了刘禹锡的佛禅思想,也渗透出其儒家思想,堪称其佛儒思想融会贯通的代表之作。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2 +1

评论列表 写一个评论

浦江客
09-17
《秋声赋》一改传统的悲秋观,既有寂静明朗的佛家韵致,又有积极向上的儒家风范,堪称刘禹锡亦儒亦佛思想的融合之作。
浦江客
09-17
《秋声赋》乃刘禹锡晚年之作。《秋声赋》不仅体现了刘禹锡的佛禅思想,也渗透出其儒家思想,堪称其佛儒思想融会贯通的代表之作。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浦江客

浦江客

擅长 历史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