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扩张大时代的结束:兴衰将尽,浪潮落幕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凭借出口拉动而一骑绝尘的中国经济增长受阻,政府随即转向依靠内部投资拉动的内生增长模式。自此,基础设施、融资平台、房地产、周期性行业开始了长达10年的快速债务扩张之路。以地方政府债务为例,在过去的10年中,广义的债务规模每年以万亿级别在增长。在这个过程中,融资文化逐渐成为金融市场的主流,各类融资模式层出不穷,而数十万计的金融从业者们也纷纷加入这场融资的浪潮。

 

可以说,过往中国经济发展的10年,也是中国债务规模一路狂奔的10年,对金融机构而言,更是资产负债表和影子银行大幅扩张的10年。在这10年中,商业银行的公司部、资管部、同业部,以及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都成为了这个扩张链条中的搬运工和缔造者。债务大扩张过程中所蕴含的赚钱效应,使一家又一家机构、一批又一批的淘金者蜂拥而至。

 

然而,扩张终有收缩时,大幅的债务增长在保证经济总体向好的同时,所引发的诸多潜在问题,也是这一轮政府正在着重解决的。无论是近两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还是陆续出台的地方政府融资相关政策,以及十九大关于金融的定位,都是围绕着修正地方政府无序举债、房地产行业库存高企、以及过剩产能重复建设所展开的。十九大经济发展“质”字为先,1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未提“适度扩大总需求”,这些信息无不再向外界传递着一个信号,那就是,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不再会走曾经盲目债务扩张的老路。

 

因此,2018年或许将成为一个分水岭,银根收紧、信用收缩,政信融资、地产融资、过剩产能融资,这些曾经支持金融机构业务开展的核心引擎将开始降速,这种降速不是简单的行业周期循环的走弱阶段,而极有可能成为整个融资大时代缓缓落幕的标志。对于处在庞大债务链条上的金融机构而言,这将是一场巨大的变革。

 

曾经的商业银行,表内表外堆积着天量的政信和地产贷款;曾经的信托公司,其看家本领也是“政信+地产+通道”的老三样;曾经的券商投行和资管,其债务融资部门利润最厚的业务也离不开政信和地产。而这些已提到的或未提及的业务模式,在融资时代大幕缓缓下落的过程中,也将不断的被动收缩,对于身处其中的金融机构和从业者而言,等待他们的或许将是一个漫长的煎熬期。

来源:微信平台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大德曰生

大德曰生

擅长 体育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