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为外滩源壹号的外滩第一幢西洋建筑——原英国领事馆 (图源自拍)
漫步在历史风情浓郁的外滩源
那年腊尽春回的一天,和同事们一起参观了尚在建设中的外滩源。我们首先参观了外滩源壹号,这是原来的英国领事馆,外滩的第一幢西洋建筑。
上海人都知道外滩,但对“外滩源”却还不甚了了。所谓“外滩源”的叫法,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外滩源”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区域内保留着一批建于1920年至1936年间的各式近代西洋建筑,为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区域,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源头,也是上海现代城市的源头。
据史载,160余年前,外滩源还是一个名叫李家庄(又名李家场或李家厂)的小渔村。此地扼于黄浦江与吴淞江(今苏州河)的交汇之处。当时的英国领事巴富尔以1.7万元的价格买下地皮126亩,在一片杂***滩上划下了英国领事馆的地圈,建造起一幢貌似英式乡间别墅的两层建筑。
这幢建筑为英国古典砖木混合结构,分为两座楼。草地西面为领事馆主楼,正面底层中部有五孔券廊,有罗马式栏杆。其内是大厅,立面上下窗洞呈平卷式拱券,装有硬百叶窗。底层和二层均有宽敞的遮阳长廊,屋顶为四坡面,覆以中国的蝴蝶小青瓦。在主楼北侧,是领事官邸,有游廊与主楼连通。主体建筑前有一开阔的英式大草坪,四周环绕着几十棵百岁古树嘉木。
据美国人霍塞《出卖上海滩》一书记载,西方人当年在上海建造的建筑“所造的房子都是方形的,极其简单,左右都留出了很大的空地,种植各种花草……加以上海的天气很好,一年之中晴朗的日子为多,所以环境非常之舒服”,“其样式大体上是由砖柱承重,宽敞游廊环绕屋舍,或者至少围着三面,顶上是传统的中国瓦片。当时地价低廉,因此屋外是相当大的场院,院中绿树成荫,以易于成活的柳树居多”,“当时白种人所造的房子,其内容差不多是一律的:楼下大多是四间大房间,以供办公和会客之用,楼上则作卧室;房子的前面,上下层都有阳台,以便傍晚时可以闲坐着,喝喝威士忌,望望黄浦的景致”。
据姜龙飞《上海租界百年》书中介绍,自上海开埠以后,外滩最早成了西洋建筑的移植区,这片纯中国的地皮最早承受西方物质文明的重荷。但最初的移植并非纯欧式的,而是一种折衷形态的移植,其建筑风格被称为“殖民地外廊式(或买办式)”。这种建筑风格源自欧洲建筑风格和殖民地地方建筑风格的折衷。高度有限,一体的二至三层;相貌单一,无不以外廊为突出标志。也就是说,最初出现在外滩的建筑物无不建有外廊,外貌高矮及其相似。由此可以推断,黄浦江畔当年这类建筑风格的英式乡间别墅不止这一幢。但只间隔了一二十年,此后的外滩高楼林立,一统天下,在现存的外滩建筑群中,我们只能欣赏到早期建筑硕果仅存的一件孤品了。
这幢建筑得以保护性修建,有着它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从这里开始,作为外滩的源头,一路就有了外滩绵延数里的壮观场面。据说,当时外滩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在这座楼里被筹划的,里面还有房间专供这些建筑师们规划和绘图。同时,这里也是《南京条约》签订、开放五口通商的殖民时代大本营。就连周围2.5公顷宽阔的露天大草坪都有历史,清末小说家曾朴在《孽海花》一书里描写的“西人赛花会”就发生在这里,数百位绅士淑女穿着时尚华服在此聚会赏花。这一幢建筑物作为英国领事馆,一直使用到上世纪60年代。以后这里曾被用作市政府机关等单位的办公场地,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外滩综合改造,才完成动迁修缮。
现在,外滩源公共绿地和圆明园路特色景观街将对公众开放,完成修缮的这幢原英国领事馆命名为“外滩源壹号”也将投入试运营。 外滩源壹号”将打造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家举办沙龙、论坛等活动的场所,并成为外滩金融集聚带的重要配套。
缓步走出外滩源壹号圆明园路大门,一条幽静的道路又将我们带回了老上海尘封的记忆。圆明园路的路面铺设了深色九龙青花岗岩,路边栽种着北美鹅掌楸,是一条充满欧陆风情的特色景观步行街,显得特别安静和优雅。在南苏州路与圆明园路口一抬眼便可望见高高矗立着的“洛克·外滩源”标牌。“洛克·外滩源”是外滩源历史风貌区修缮保护开发规划中的另一个区域,现存有15幢优秀历史建筑和一批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风格多样的历史建筑,我国近、现代的金融业和贸易业均从这里孕育发展并走向壮大。
圆明园路上那一字排开的饱经岁月风霜的老建筑,体现了多姿多彩的建筑风格。如安培洋行大楼等重现了二十世纪初的维多利亚建筑风貌,砌砖弧形凸阳台和雕塑窗套十分精美。哈密大楼等代表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装饰精致柔美;女青年会大楼则是上海现存极少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传统复兴风格的代表性公共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上海东西文化交融的象征,更是亚洲建筑历史骄傲的集中呈现。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当时享誉世界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乌达克。上世纪三十年代,乌达克在中国设计了称雄远东数十年之久的上海最高建筑物国际饭店,国际饭店旁边的大光明电影院也是他的杰作。在圆明园路矗立着的真光大楼以及与其平行的广学大楼,就是这位匈牙利建筑师于1930年至1932年设计完成的。它们是一对联体姐妹楼,其深褐色与乳白色面砖交替砌筑的外立面,以锐角状直线条装饰,建筑造型采用了顶部层层后退,中间高起部分作几何装饰的处理手法,使得整幢大楼风格统一,又富于变化,是美国装饰艺术派摩天楼风格的典型代表。当年真光大楼建成后,乌达克就把自己的洋行搬进了大楼,在此继续着他的上海的建筑梦。在三十年代,以乌达克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建筑设计师的作品,展现了个性化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从而使得上海的各类建筑呈现出多元特色,异彩纷呈。
还值得一提的是博友们可能感兴趣的兰心大楼,它可是中国新兴话剧的起源地。现在的驰名中外的兰心剧院在茂名南路,但它的源头却在圆明园路。1843年上海开埠后,一批爱好戏剧的外国侨民组成的剧社集资购买了英领馆西侧的这块土地,建造了第一个西式剧场,后被命名为“兰心大戏院”。我国早期话剧运动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徐半梅、郑正秋等都是在这里开始与话剧结下不解之缘的。
博友们感兴趣的还有原亚洲文会大楼,现在的外滩美术馆,它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已于去年五月对外开放。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这里一直是上海乃至远东的公共文化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这幢楼的建筑风格,是本土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形式相结合的典范,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装饰元素。重新揭幕而成的外滩美术馆,其外形基本完好地保留下来,建筑内部空间则更开阔。
漫步外滩源,观赏着正轻轻抖落身上历史尘埃的那些老建筑,追寻着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发展的历史痕迹,感悟颇深。
上海是随着对外开放而兴的,上海的建筑也以开放为前提而呈现出其特有的风貌。上海跨入世界现代建筑史的时间虽晚,但其发展的速率与水平却不低,西方各种建筑流派与各个时期的建筑样式都可以在外滩找到其复本,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罕见的。外滩源是上海现代建筑发展史的起源,今天上海对它的保护性开发,不仅是为了保留其老建筑具有的独特历史价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是将其充溢着的时代风情和精神风貌展示给世人。
外滩源壹号院内幽静的一角,近处可见1866年建造的新天安堂,远处可见苏州河对岸的上海大厦
用游廊与主楼相连接的当年的领事官邸将成为中外金融家俱乐部
原汁原味地完整保留下来楼内主楼梯与地砖尽显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形态
圆明园路上饱经岁月风霜的老建筑,体现了多姿多彩的建筑风格
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建筑风格的兰心大楼是中国新兴话剧的起源地
浦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