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26日在曲阜孔府孔子研究院。 (图源网络)
“半部论语”读书方法的积极意义
迎来“世界读书日”,想起习近平总书记2009年在中央党校有个讲话《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这篇讲话是当年中央领导同志论述领导干部读书问题较为系统全面的一篇讲话,直至今日还是值得各级领导干部好好读一读。
《讲话》从领导干部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其中在谈到要读什么书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领导干部普遍应当读下列三个方面的书: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二是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三是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在谈到学习传统优秀文化典籍蕴涵着的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大道理时,习近平提到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句名言,也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读书方法。
这句名言源自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据《宋史·赵普传》记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门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赵普出身比较艰苦,来自乡间,一生没有读过多少书。他后来当了宰相,因为读书很少,赵匡胤常常劝告他,甚至于很严厉地批评过他。到了晚年,赵普深知读书重要,而且暗地里很努力学习。特别是对于《论语》这一部书,赵普读得烂熟。碰到国家大事或重要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他都停下来,把今天不能解决的问题,搁置到明天再解决。有人看到他回去以后,往往在书房里拿出一本书来看。后来,他的手下好奇,想知道这个秘密,背地里拿出来一看,就是一部《论语》。后来在宋太宗赵光义的面前,赵普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在这里,他说的分明是一部《论语》,想不到人们却把他的话断章取义,变成了“半部论语”,并且历代相传,居然成了典故。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我理解无非表达了两层意思。
一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精读“圣贤书”。
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我们知道,人类社会自从有了政治活动以后,就开始逐步积累从政经验,研究政治艺术,探讨领导艺术。而这些闪烁着人类理性光芒、凝结着人类智慧的精华,都沉淀在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中。在中国,有《论语》、《孟子》等哲学经典、伦理经典,也有《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经典。
领导干部可以通过研读经典,吸收前人在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如认识领导活动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其“道”方能成功;如重视民本思想,主张“重民”、“利民”、“富民”、“爱民”、“恤民”等;如研究治国方略,采取何种措施以保持政权的稳定;如树立用人之方,如何发现、识别、使用、培养人才等。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领导干部通过研读经典,可以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如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为指导原则的处世准则,在处理上下级关系中强调“泛爱众而亲仁”,在处理各个体关系中强调建立仁爱和谐、信义平等。如传统文化中把官员清廉、政治廉明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教育要求官员做到忠于职守、推行廉洁;节俭戒奢,清正廉洁;管教亲属,严惩贪官等。同时,也可以通过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
然而,如《讲话》所批评的那样,当前领导干部读书的状况不容乐观:一是追求享乐、玩物丧志,不好读书;二是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三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四是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另外,我还认为,现在领导干部读书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不读好书,专门读“灰色书”。有不少人领导干部认为社会上潜规则太多,需要的是“关系学”而不是“孔学”,于是《厚黑学》之类研究潜规则的书成为官场畅销书。读这类书真是比不读书还要可怕。
二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善读“圣贤书”。
其中的道理,就是要求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
著名史学家邓拓曾在他的杂文集《燕山夜话》中写过一篇杂文《“半部论语”》,由赵普的读书方法讲到提倡少而精的读书方法。他说:“无论读的是哪一部经典著作,只要真的读得烂熟了,能够深刻地全面地掌握其精神、实质,在这个基础上,再看有关的其他参考书,就一定会做到多多益善,开卷有益。所谓精与博的关系,在这里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得到合理的解决。”
南怀瑾先生在他的《半部〈论语〉的启示》一文中,也讲到:“其实《论语》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治理国家,更没有告诉我们什么孔门的政治技巧,它讲的都是大原则。本来读书就不该把书上的话呆板地用。通常某一句书的原则,可以启发人的灵感,发生联想。”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书读完。而且现在新书生产量很大,我国每年出版20多万种新书,加上存量书目,可谓浩如烟海。在大量书籍中,领导干部应当围绕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选择那些与所从事的工作关系密切、自己爱好和有兴趣的书来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而只有精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可以以一当十、是一种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
我国文化史上对“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曾有过不同见解,但我们只要抱以辨证科学的态度,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正确理解多读经典、善读经典的读书方法,是可以处理好所谓“精”与“博”的关系的。正如邓拓先生所言:“至于在读书的时候,尤其对于必须精读的书籍,态度务须认真,精神务须集中,遇到不了解的或者不完全了解的地方,总要查问清楚,不应该一知半解自以为是。如果自己选定了一部经典著作,自己又懒得读,想找便宜,假借集体学习等名义,只听别人朗诵或讲解,以代替个人专心的阅读,结果一定学不到什么东西。”同时,“精读的书多一些更好,参考书更是看得越多越好,这些都是无止境的,决不要以一部书为满足。
浦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