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恕游记》序言
唐培吉
最后尚需指出的是,刘教授的《游记》,渗透着对祖国的热爱,这构成了全书的主线。作者足迹曾遍及泰山、华山、嵩山、峨嵋山、青城山、庐山、九华山、黄山以及祖国其他一些名山,作者曾数登长城,其所写下的游记,共点都是歌颂祖国山川的美好,表达对于祖国的深爱。作者曾专祭黄陵、炎陵,以表达华夏后人对先祖的崇敬。在作者一些游记中,寄托了对为国献身的先贤的敬仰。作者曾专程赴成都祭拜武后祠,登吉安白鹭洲悼念文天祥(见《登白鹭洲悼文天祥》),多次过杭州祭岳坟(见《西湖掠影》、《过杭州》等文),这些活动,体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概括的评价:古有徐霞客,今有刘惠恕,各领风骚,扬我中华!
最后我衷心祝愿《刘惠恕旅游散记》一书早日出版,并简介作者的学术成就如下:
刘惠恕,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原中共上海市建委党校历史专业教授,现属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代表性学术著作有:
《南京大屠杀新考──兼驳田中正明的“南京大屠杀之虚构”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获全国党校系统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被当时报纸誉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考证体史学论著。”
《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史──从儒学到马克思主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获全国党校系统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党校系统2001—2002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曾被国內多所高校用作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史的参考教材。《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思想发展史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论礼的精神》,上海人民出版2011年版。后二书与前书共同构成作者研中国政治哲学史的完整系列,也是国内学界研究有关专史的不可或缺文献。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任主编,由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资助出版,获上海市党校系统2005─2006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为当时国家维护社会治安,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中国近现代疆域问题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刘惠恕与其兄刘恩恕合著,韩国国防部军史编纂研究所徐相文博士2011年5月签约将该书译为韩文。
刘教授共发表学术论文约200余篇,早期文论收《刘惠恕文存》,由上海百家出版社2006年出版。
作者另主编有传统诗著《中华当代诗词风赋二百家》、《今人言志别裁》、《中华百年来优秀诗词选暨三江诗论》、《华夏百年词苑英华暨吟友文存》、《神州纪游》五部,不一一列举出版部门了。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作者有较为札实的中国传统诗词知识,曾勘定《中华诗词汉语拼音平水韵对捡表》、《词谱举要(五百案)》,[3]早年热衷于创作旧体诗,而这部卷帙浩繁的《游记》的产生,居然与作者早年从事旧体诗词创作活动有着直接关系。所以,刘惠恕先生不仅是位史学家和旅游家,而且是位诗词学家,真是博学多才,值得我钦佩。
唐培吉于2020年1月20日
(作者为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原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现为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与上海市新四军研究会荣誉会长)
作者自序
刘惠恕
一是我未曾去过之处,如中国西北地区、新疆、内蒙、西藏以及福建、云南等地。二是一些曾去过的知名旅游景点,如张家界、桂林、海南、九寨沟等地,这些景点如能写出,可增加本《游记》的丰度。但我已年逾七秩,精力不足,不知上苍尚能赐予多少时间,如因无止境地延长这一工作,而导致本文集最终不能出版,我将终身抱撼。第三类是我曾去过想写,但因旅游日记遗失而无法写的地方。我曾有过几次重要旅游日记的遗失:
一次为1992年上庐山参加学术会议,此后访白鹿洞书院,攀秀峰而归。庐山是近代中国政冶风云的重要发生地,颇多可记之处,但旅游日记遗失,我不能再凭空杜撰写。另一次为2004年7月间赴四川郫县开学术会议之时,先赴广元攀剑门关,访江邮李白纪念馆,再赴德阳参观三星堆纪念馆,又过成都参拜武侯祠与杜甫草堂,最后赴郫县祭望丛祠,攀靑城山。这一次旅游活动内容相当丰富,但因旅游日记遗失,只得缺记。还有一次为2005年10月间赴安庆参加中华传统诗学暨陈独秀学术讨论会时,访陈独秀故居,悼陈独秀墓,这一次学术会议的内容颇有意义,陈独秀的两个女儿均与会。会后攀九华山,访合肥包拯墓。我很想为这位中共首任总书记留下一些文字记录,也为中国古代的凊官楷模包拯留下一些文字记录,但因旅游日记遗失,无法再写。后两次旅游日记可能是记在同一个本子中,因家庭裝修而遗失的。
但上三次旅游日记的遗失,都不如我1988年旅游日记的遗失来得重要。该年夏我赴曲阜祭“三孔”(孔庙、孔府、孔林),攀泰山,访京华十三陵,登八达岭长城,随后又赴大连市委党校参加一个有关中共党建的学术研讨会议,坐海轮返沪。这次旅游日记因次年我赴京参加学术会议,书包被窃而遗失。这一次旅游日记的遗失,一直使我心痛不已,其丢失过程,我在《北京廉政文化学习班记行》文中有述。我之所以为这一次旅游日记的丢失而心痛,是因为我一直视齐鲁大地(孔孟故乡)为中国传统文化——儒学的发祥地,而此后中国的历史(或政治边界),大致是这一文化所产生的政治影响的结果,这也自然应成为我旅游散记不能不写的核心内容。当然万幸的是,当年旅游日记虽失,我旅途创作的旧体诗尚存,可以根据所创作诗作日期,大致回想起旅途所见。因此本《游记》的最后一卷(26卷),纯属回忆之作,将其命名为《泰山朝圣》,是因为我认为本卷所记,在我全游记中,具有标宗地位,我将此行视作是“朝圣”之旅,哪怕是有关旅游日记丢,我也得将其写出来,否则的话,这一部冗长《游记》的出版,将失去其内涵价值。
下面我想讲一下本《游记》的产生背景。我青少年时代曾有过三大心愿,一是尽忠国家,浴血沙场;二是读尽天下书,完成一部贯通古今的大著作;三是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
关于第一个愿望的产生,是因为我青少年时代深受岳飞精忠报国事迹的影响,特别是在读过一本《岳飞抗金事略》的书后,常为之热血沸腾。但请读者原谅,在我适龄当兵之时,正值“文革”开始之际,家父因职业牵连(上海科影厂编导),被关入“牛棚”受审,我自然也失去了当兵的机会。为了继续这一梦想,我1968年夏约邻友扒货车同赴黑龙江851军恳农场,欲戍边报国。支撑这一做法的依据是:851农场在中苏边界,是半军事化设置,当“反修”战争爆发时,可以最先拿起枪杆保卫祖国。但可惜的是这一愿望也不能实现,因为出门时未带户口本,农场视我为“流民”,拒绝接收。
关于第二愿望的产生,是我自黑龙江返沪未久,被学校分配至大丰农场务农,在农场四年,我被抽调至上海中学界任教。初时我满腔热情,欲为“无产阶级教育事业”贡献终生。但我年轻不谙世事,组织学生写了一份《论闵行四中教育革命的方向》的大字报,建议恢复高考制度以杜绝“读书无用论”,而时值“文革”之中,我的论文自然犯了大忌,受到了当时徐汇区教育局所组织的十个中学的批判,罪名是“替刘少奇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招魂”,“替邓小平提供向党进攻的炮弹”。我从此心灰意冷,开始沉心于学术,走上了欲“读尽天下书,完成一部贯通古今大著作”的道路。然而“天下书”是不可能读尽的,专业书我倒是读了不少,最终撰写、出版了三部学术专著:《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史──从儒学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思想发展史研究》与《论礼的精神》。这也算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交代,未徒糜光阴。
关于我第三个愿望的产生,是源自“文革”之中学校图书馆被砸,我与邻友在废墟中拾到了一本《中华活页文选》,内有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文,参照页下注释,我读懂并几乎背出了全文,我怎么样也无法忘怀文中华美的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从此我深受古代士大夫山水情怀的影响,试图有朝一日能象古代文人一样,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吟诗作赋。而这一心愿的产生,实质上已使我超脱了当時一个普通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大致是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在“文革”混乱之中,我曾由上海外出步行串联,一直走到南昌,用时近两个月。又从上海外出扒货车直至黑龙江密山及折返,用時也近两个月。[4]而在走上教育工作岗位、自从受到不公正批判之后,我几乎利用每年暑期外出游历,常独自在深山野林中一日行走六、七十里路,而其中的孤独、野外迷途时的焦虑,以及乐趣,也只有我自己方能品尝。这一漫游活动直至我成家方结束,但此后我仍利用不时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之机,去尽可能的多的地方。而作为这一游历活动的文化结果,则是这部《刘惠恕游记》的诞生。当時尚无“驴友”之说,在我孤独一身、积极从事野游时,同时代的年轻人尚很少有人从事这一活动,因此要说“驴友”,我大概也可以算得上是先驱了。
下面我想谈一下本书稿的写作过程。我原无写作本《游记》的“雄心”,出门游山玩水,只是为了借景创作我自青年时代热衷的旧体诗词,以消解心中烦恼。但是创作旧体诗,往往需要时间、地点、背景等。于是我在旅途之余,开始记旅游日记。而出自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可以把当时所记的散乱游记,升华为散文。此事始自1982年我的普陀山之行,当时因台风困于海岛七日。闲得无聊,我把此行所见,写成散文《普陀山五记》,给我当时在大学(上师院)读书时的历史授课教师李培东教授看,不意颇得好评。这实际上也成了我这部《游记》中的第一篇文章。当时我便心生意愿,待退休有暇时,将旅游所记,全部改写成散文。
本于这一意愿,我2009年将行退休时,作为试笔,先写了一组散文,将其陆续发表于个人在“起点中文网”与“凤凰网”所设博克上,这些文章的篇目包括:《说兽灵》、《贪官趣谈》、《说情》、《地球上有无矮人存在(类人动物之谜一)》、《地球上有无野人存在(类人动物之谜二)》、《地球上有无雪人存在(类人动物之谜三)》、《关于人类的进化与分支(类人动物之谜四)》。此后为了充数,我又补入了2007年6月在返务农旧地时所写的散文《大丰农场记行》,补入了2003年我在主编《中华百年来优秀诗词选暨三江诗论》[5]时所收录的旧文三篇:《我与诗歌创作》、《普陀山五记》、《孙中山学术研讨会记盛》。这样,就合成了以我以《新聊斋系列之散文随笔》命名的散文系列稿8万5千余字。
不意这一组发表于网上的散文,颇得当时网友好评,被评价为:“文笔流畅,题材新颖,情节感人。”“搜求古今,融炼今古;博采众长,广收百家,点石成金,自出机杼,独成一派,顺应潮流不如开创潮流。”这一组文章当时被收录于《百度文库》中,并被多家网站转载,迄今仍能从“百度网盘”中查找到原文。这无疑对于我这样一个一直视文学创作为余事的人来说,是一种鼓励。此后,受到友人邀请为“K网”撰文,我便将自己的旅游散文陆续发表于该网,直至现今结集为《刘惠恕游记》全稿。
最后想借本《自序》,谈一下个人的写作要求。我在写自己的旅游散记时,力求以三条标准来要求自己:一是真实性,即非本人亲历之地、亲历之事,文中不记,决不捏造虚假故事,欺世盗名。二是知识性,即凡文中所涉人物、掌故,必考其详,以使读者有所得。三是时代性,不虚美,不意贬,凡有所疑,当取其中。笔者生性愚钝,拙于言辞,但叙事言理,当所竭所能,以求至公,决不耽搁读者的宝贵时间。而我对自己所提出的这三条写作要求,大致是从中国当代散文名家杨朔先生的散文中,所获得的启示。
杨朔是山东蓬莱人,我有幸与之为同乡。尽管我生也晚,未能睹先生尊容,但在我少年时代的心自中,一直视其为实际的文学导师。尽管在“文革”之后,有人把他的散文批得一无是处,但我始终认为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较,杨朔的散文可以说是鹤立鸡群,独辟蹊径。我强调这一点,是认为他的散文,更接近于中国古典文学中“性灵”派的风格,从他的代表作《泰山极顶》、《蓬莱仙境》、《雪浪花》中尤其可以看出这一点。杨朔自诩他的散文追求的是诗化文字。[6]有评论者认为扬朔散文的特点是“结构严谨”,“散而不散”。[7]而我个人认为:扬朔散文成功的全部秘密在于:以事系文,以人系事,这使他的文章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把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发生的事物信手拈来,融入文字,却又不着痕迹。在这里,我想顺便谈一下我所听到的有关杨朔的逸闻。据说这位抗日战争扛过枪、解放战争渡过江、抗美援朝跨过桥的老革命前辈,为守信诺,终身未娶。为实现他所崇信的理想,他以饱蘸的笔墨歌颂了战争年代为国献身的革命军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为国贡献的工人与农民爱国精神,但最终遭到的则是“文革”中饱受批斗、愤而自杀的悲剧性命运。在听到了他的死讯后,我心中十分难过。但是我想先辈开创的文风,后人总得传承下去。而在写作中不拘一草一木的描述,力图揭示那一时代的人文精神,以给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一代以健康的精神粮食,这正是我读扬朔散文所获得的心得。也借此,表达我对这位文学前辈的敬意。
2020年1月21日
目 录
序言 唐培吉……………………………………………………………………………10
作者自序 刘惠恕………………………………………………………………………14
第一卷:
初游纪行……………………………………………… 18
一、狼山松云………………………………………………………………………… 18
二、苏州虎丘山猎奇(苏州飘零之一)………………………………………………34
三、枫桥忆旧(苏州飘零之二)………………………………………………………41
四、东山极顶(苏州飘零之三)………………………………………………………50
笫二卷:大连山东记行…………………………………………………… 61
一、登白玉山的感受(大连山东记行一)…………………………………………… 61
二、我所经历的唐山大地震(大连山东记行二)…………………………………… 63
三、忆回蓬莱(大连山东记行三)…………………………………………………… 65
四、爬崂山,穿越葫芦峪(大连山东记行四)……………………………………… 70
五、望 海(大连山东记行五)66
第三卷:莫干山、玲珑山、西天目山记行………………………78
一、上莫干山(莫干山玲珑山西天目山记行一)…………………………………… 78
二、登临安玲珑山(莫干山玲珑山西天目山记行二)…………………………………81
三、西天目山三日游(莫干山玲珑山西天目山记行三)………………………………84
第四卷:九华山、黄山、歙县、杭州记行…………………… 87
一、九华山寻赋(九华山黄山歙县杭州记行一)……………………………………… 87
二、二上黄山(九华山黄山歙县杭州记行二)………………………………………… 93
三、浪迹杭州——西湖的美(九华山黄山歙县杭州记行三)………………………… 99
第五卷:
浙东记行………………………………………………………………104
一、静谧的东钱湖……………………………………………………………………… 104
二、过宝幢访阿育王寺………………………………………………………………… 107
三、访天童寺……………………………………………………………………… 112
四、登天封塔……………………………………………………………………… 117
五、上天一阁……………………………………………………………………… 120
六、访保国寺……………………………………………………………………… 130
七、游雪窦山……………………………………………………………………… 141
八、上四明山……………………………………………………………………… 151
九、国清寺夜宿问道…………………………………………………………………… 155
十、上石梁,夜宿中方广寺…………………………………………………………… 163
十一、访铜壶滴漏,登天台山华顶峰………………………………………………… 170
十二、过鲁讯故居,瞻仰秋瑾烈士纪念碑…………………………………………… 176
十三、游绍兴东湖、访大禹陵………………………………………………………… 189
十四、会稽山上朝圣女………………………………………………………………… 195
十五、兰亭忆旧、周府拾零、沈园寻踪与越王台悼古……………………………… 199
十六、西湖掠影、泛舟苏杭古运河断想……………………………………………… 208
第六卷:富春江、金华记行…………………………………………… 213
一、过杭州(富春江、金华记行一)……………………………………………………213
二、攀鹳山,泛舟富春江,游瑶琳洞(富春江、金华记行二)…………………… 217
三、上桐君山,步七里泷拦江大坝,严子陵钓台惊魂(富春江金华记行三)………220
四、过梅城,攀乌龙山,夜宿兰溪(富春江、金华记行四)…………………………226
五、游金华双龙洞与冰壸洞,夜宿诸暨(富春江、金华记行五)……………………229
六、过西施故里,登五洩山(富春江、金华记行六)…………………………………234
第七卷:普陀山记行………………………………………………………… 241
一、普陀山五记……………………………………………………………………… 241
二、南京“孙中山与中国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记盛……………………………… 249
三、南京挹江门简史与挹江门古地道的再发现………………………………………… 232
四、江苏大丰上海农场记行…………………………………………………………… 252
第八卷:雁荡山、仙都、方岩山、金华、杭州记行…… 260
一、过温州江心屿(浙中记行一)…………………………………………………… 260
二、雁荡山四日游(浙中记行二)………………………………………………………265
三、游黄岩九峰公园,过灵江,夜宿仙居(浙中记行三)……………………………280
四、穿越浙中大峡谷,过壸镇,游仙都(浙中记行四)………………………………282
五、步抵缙云,夜攀方岩山(浙中记行五)……………………………………………285
六、攀方岩山记行,夜宿金华(浙中记行六)…………………………………………288
七、上金华北山,探朝真洞、九龙洞(浙中记行七)…………………………………291
八、岳坟遗恨(浙中记行八)……………………………………………………………294
附录:论有关岳飞评价的争议………………………………………………………300
九、重踏西湖群山(浙中记行九)………………………………………………………320
第九卷:东天目山记行………………………………………………………335
一、二攀玲珑山……………………………………………………………………… 335
二、攀东天目山二日…………………………………………………………………… 338
三、二攀西天目山…………………………………………………………………… 346
第十卷:过杭州,千岛湖纪行(1985年后)………………… 349
一、访杭州灵山洞与抱朴庐…………………………………………………………………346
二、千岛湖记行…………………………………………………………………… 384
第十一卷:南京镇江记行……………………………………………………365
一、南京夫子庙古今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实践(南京镇江记行之一)…………365
二、夜游秦淮河(南京镇江记行之二)……………………………………………………377
三、玄武湖坐晚(南京镇江记行之三)……………………………………………………379
四、上栖霞山(南京镇江记行之四)………………………………………………………384
五、谒中山陵(南京镇江记行之五)………………………………………………………390
六、过灵谷寺,祭上海一•二八抗战死难烈士陵园(南京镇江记行之六)…………… 396
七、谒明孝陵(南京镇江记行之七)………………………………………………………400
八、上金山寺(南京镇江记行之八)(游镇江三山之一)……………………………… 409
九、登北固山(南京镇江记行之九)(游镇江三山之二)……………………………… 413
十、游焦山(南京镇江记行之十)(游镇江三山之三)………………………………… 418
十一、八月下扬州…………………………………………………………………… 424
第十二卷:游新加坡、马来西亚散记……………………………… 443
第一节:过新加坡…………………………………………………………………… 443
第二节:马来西亚两日游……………………………………………………………………451
第三节: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文化特点比较…………………………………………………465
第十三卷:温州模式记简……………………………………………………474
(一)温州考察…………………………………………………………………… 474
(二)附:温州模式记简……………………………………………………………………479
第十四卷:参加中央党校廉政建设文化学习班记行………486
(一)初到北京…………………………………………………………………… 486
(二)攀香山…………………………………………………………………… 486
(三)上八达岭长城…………………………………………………………………… 491
(四)背包被窃,痛失旅游日记………………………………………………………… 499
(五)最后一课…………………………………………………………………… 472
(六)相逢何必曾相识…………………………………………………………………… 500
(七)游颐和园,告别京城……………………………………………………………… 501
第十五卷:广州、珠海、深圳记行………………………………… 506
(一)拥挤的南下车厢…………………………………………………………………… 506
(二)游越秀公园…………………………………………………………………… 507
(三)攀白云山…………………………………………………………………… 510
(四)悼黄花岗、三元里英烈………………………………………………………… 515
(五)过珠海、澳门环岛游…………………………………………………………… 519
(六)到深圳、夜宿友人家…………………………………………………………… 522
(七)游深圳“锦秀中华”景点……………………………………………………… 523
(八)游沙头角…………………………………………………………………… 526
(九)过蛇口、吊宋少帝陵…………………………………………………………… 529
(十)过南粤王陵、返沪之旅………………………………………………………… 534
第十六卷:少林寺、华山、西安、延安记游……………… 547
(一)过白马寺、狄仁杰墓、玄奘故居(少林寺、华山、西安、延安记游之一) 547
(二)上少林寺(少林寺、华山、西安、延安记游之二)………………………… 547
(三)西上华山(少林寺、华山、西安、延安记游之三)………………………… 572
(四)登大雁塔(少林寺、华山、西安、延安记游之四)………………………… 601
(五)瞻仰西安碑林(少林寺、华山、西安、延安记游之五)…………………… 607
(六)兴庆宫遗韵,秦始皇陵中的秘密与兵马俑奇观(少林寺、华山、西安、延安记游之六)…………………………………………………………………… 615
(七)游华清池、悼骊山烽火台,过半坡村(少林寺、华山、西安、延安记游之七)636
(八)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闭幕,悼秦二世陵,过寒窑(少林寺、华山、西安、延安记游之八)…………………………………………………………………… 650
(九)黄陵祭祖(少林寺、华山、西安、延安记游之九)……………………………661
(十)革命圣地延安巡礼(少林寺、华山、西安、延安记游之十)…………………677
(十一)过乾陵(少林寺、华山、西安、延安记游之十一)…………………………706
第十七卷:威海记行…………………………………………………………720
(一)参加华东七省市抗战胜利学术研讨会与访天尽头(威海记行之一)…………720
(二)登刘公岛参现甲午战争纪念馆(威海记行之二)………………………………728
(三)返故乡蓬莱(威海记行之三)……………………………………………………738
第十八卷:沈阳记行…………………………………………………………744
(一)北陵悼古(沈阳记行之一)………………………………………………………744
(二)过九•一八纪念馆感言(沈阳记行之二)……………………………………… 752
(三)有关努尔合赤其人与满人祖先的神话传说——过东陵随笔(沈阳记行之三)762
(四)访抚顺元帅林(沈阳记行之四)…………………………………………………770
(五)参观抚顺战犯管理所观感(沈阳记行之五)……………………………………775
(六)赡仰雷锋纪念馆(沈阳记行之六)………………………………………………780
(七)过皇姑屯—悼“东北王”张作霖(沈阳记行之七)……………………………791
(八)过沈阳故宫(沈阳记行之八)……………………………………………………800
(九)访张学良旧居(沈阳记行之九)…………………………………………………810
(十)一次充满着理性精神的学术研讨会(沈阳记行之十)…………………………823
第十九卷:京华春行………………………………………………… 829
(一)过天安门广场,访北海、景山公园(京华春行之一)…………………………829
(二)登慕田峪长城,过银山塔林(京华春行之二)…………………………………840
(三)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京华春行之三)……………………………… 820
(四)访故宫 寻珍妃井(京华春行之四)……………………………… 849
(五)关于北京护国寺的回忆(京华春行之五)………………………………………878
(六)返北京太平胡同三号故里(京华春行之六)……………………………………887
第二十卷:北戴河记行………………………………………………… 900
(一)一次冗长的学术活动(北戴河记行之一)……………………………………… 900
(二)游鸽子窝公园(北戴河记行之二)……………………………………………… 906
(三)上联峰山公园(北戴河记行之三)……………………………………………… 912
(四)登山海关(北戴河记行之四)…………………………………………………… 927
(五)过南戴河海滨(北戴河记行之五)……………………………………………… 956
(六)偶入“怪楼奇园”(北戴河记行之六)……………………………………………964
(七)游“秦皇求仙入处”(北戴河记行之七)…………………………………………967
第二十一卷:泰国凊迈五日游………………………………………… 989
(一)初到凊迈──关于泰国游的三条路线……………………………………………
989
(二)游双龙寺…………………………………………………………… 991
(三)过白庙与黑庙…………………………………………………………… 995
(四)骑象,大象绘画,参观长颈族山寨,漂流与去蓝庙…………………………… 1007
(五)拜县一日游与“云南村”简史……………………………………………………
1022
(六)瞻仰三王像,访大塔寺……………………………………………………………
1041
第二十二卷:四川记行………………………………………………………1047
(一)西上重庆(四川记行之一)………………………………………………………
1047
(二)瞻仰乐山大佛(四川记行之二)…………………………………………………
1060
(三)峨嵋秀色(四川记行之三)………………………………………………………
1079
(四)红岩遗恨(四川记行之四)………………………………………………………
1107
(五)泛舟三峡(四川记行之五)………………………………………………………
1135
(六)登黄鹤楼(四川记行之六)………………………………………………………
1171
第二十三卷:宜春温泉疗养记行………………………………………1180
(一)宜春温泉泡澡与温汤古镇(宜春温泉疗养记行之一)………………………… 1180
(二)登明月山(宜春温泉疗养记行之二)………………………………………………1196
(三)登武功山(宜春温泉疗养记行之三)………………………………………………1207
(四)参观花明楼刘少奇故居与韶山毛泽东故居(宜春温泉疗养记行之四)…………1227
第二十四卷:井冈山记行……………………………………………………
1252
(一)随学校支部上井冈山(井冈山记行之一)……………………………………… 1252
(二)过井冈山界碑,上黄洋界(井冈山记行之二)……………………………………1268
(三)井冈山革命圣迹巡礼(井冈山记行之三)………………………………………1280
(四)告别井冈山,登白鹭洲悼文天祥(井冈山记行之四)…………………………1315
(五)访王国维旧居,盐官观潮(井冈山记行之五)…………………………………1327
第二十五卷:再上井冈山记行…………………………………………1357
(一)登杜鹃山(再上井冈山记行一)…………………………………………………1357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纯洁性建设”学术研讨会记要(再上井冈山记行 之二)
……………………………………………………………………………………… 1368
(三)祭炎帝陵(再上井冈山记行 之三)…………………………………………… 1375
第二十六卷:泰山朝圣……………………………………………………
1385
(一)朝拜“三孔”(泰山朝圣之一)…………………………………………………
1385
(二)文革中对三孔的破坏与沉痛教训(泰山朝圣之二)……………………………1405
(三)过鲁国故城,谒少昊陵(泰山朝圣之三)………………………………………1422
(四)泰山登顶(泰山朝圣之四)………………………………………………………1437
附录:大串联日记…………………………………………………………… 1477
作者简介…………………………………………………………… 1582
[1]
[2]见《徐霞客游记•前言》,周宁霞撰。上海古籍出版2016年6月第1
[3]
[4] 参本《游记》后附《大串联日记》。
[5] 《中华百年来优秀诗词选暨三江诗论》,香港天马图书公司2003年3月第1版。
[6]见杨朔:《海市小序》。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