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剧场的昔日辉煌


修缮一新的中国大戏院外景与内景  (图源网络)


 

老剧场的昔日辉煌

 


       看报道,坐落在上海黄浦区人民广场和南京路附近牛庄路上的老剧场中国大戏院,完成了它为期6年的修缮重新开张。这座有着88年历史的老剧院,以一副全新的容貌正在迎接到来的观众们。这则报道引起了我的兴趣,近日去牛庄路逛了一圈。

       走在牛庄路上,你怎么也想象不出这里曾经有过的繁华喧闹。牛庄路,是紧挨着上海南京路的一条支马路,仅三百多米,在繁华地段颇显冷落,不少上海人都难说其详。说起这条路的昔日辉煌,不得不说座落在此的中国大戏院。

       中国大戏院建于20世纪30年代,1930年2月5日开幕,曾三次更名,于1944年改名为“中国大戏院”,是全国仅有的两座带有“中国”名称的历史性老剧场之一。

       当年,这座建筑的音响效果、宽敞舞台,一千多个座位,成为受剧团和观众喜爱的演出场所。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它与文明大舞台、天蟾舞台、共舞台并称上海四大京剧舞台。无数名角曾在这里登台,厉慧良、马连良、梅兰芳、孟小冬、李玉茹、周信芳等京剧名家都曾在这里献艺。这里曾见证过许多历史时刻,梅兰芳和梅葆玖父子首次同台,“冬皇”孟小冬的告别演出,都让中国大戏院迎来空前盛况。

       当然,牛庄路的昔日繁华,主要还源于周边众多戏院和电影院的相互烘托。

       就在中国大戏院旁边的宁波路上,有同年开幕的新光大戏院(今新光影艺苑),意大利中世纪哥德式建筑风格,设一千多座位,梅兰芳、胡蝶等明星曾在此观看马连良的演出。不远处还有北京大戏院(今贵州剧场)、金城大戏院(今黄浦剧场),再走几条马路到福州路一带,那就更热闹了。著名的有历来是京剧泰斗荟萃之地的天蟾舞台、二三十年代上海四大京剧舞台之一的共舞台。至于一些小剧场以及歇业或拆除的剧场戏院,更是难记其数。

       据《黄浦区志》及有关史料记载,在20世纪30、40年代,黄浦区内大小剧场星罗棋布,各种剧种百花齐放,区域内集聚有各类演艺娱乐场所百余处之多。据不完全统计,戏院有30家,电影院有10家,书场有38家,舞厅有23家,当时上海的3家跑马厅、10家游乐场全部在黄浦区内。

       这一区域以南京路、西藏路为中轴,构成了旧上海演艺娱乐“黄金十字线”的格局,并由该“十字线”向四面辐射。于是,北到北京路(苏州河边),南至淮海路,东始江西路,西及陕西路,形成了方圆约3平方公里许的东西向长方形区域,有学者称之为中国上海滩的“百老汇”。

       黄浦区演出业的繁荣,始于清朝咸丰年间。

       据史料,清朝咸丰元年(1851),地处上海老城厢的上海县署附近,开出了上海第一家戏院“三雅园”。随后,老城厢的“茶园”(早期戏院称呼)迅速走向租界。

       清同治六年(1867),由英籍华人创办的“满庭芳”戏院在五马路(今广东路)开张,则是英租界中最早的第一家戏院。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京剧演员建造的“新舞台”戏院在南市小东门十六铺开张,成为上海最早的近代剧场。民国元年(1912),孙中山曾多次到“新舞台”看戏、开会并发表演讲。

       辛亥革命前后,在新舞台带动下,上海陆续出现了一批以“舞台”命名的新式剧场。到1919年,上海先后涌现70多家新式剧场,数量之多在全国各大城市首屈一指,开始了上海“戏剧大码头”辉煌时光。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1

评论列表 写一个评论

浦江客
10-21
感谢编辑在网站首页“文化·教育”栏目推荐,欢迎大家评论指点!!!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浦江客

浦江客

擅长 历史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