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梁怎样推动殷周神权思想崩解(上)

随州季梁墓遗址上的季梁塑像  (图源网络) 

 

季梁怎样推动殷周神权思想崩解(上)
——读《左传》笔记
 

 

       《左传·桓公六年》记载,楚国侵犯汉水东边最大的随国,同时又派遣使者向随国求和。随国派少师主持和谈,少师被楚国故意将三军弄得萎靡不振的假象所迷惑,说服国君追击楚军。就在这关系到随国命运的关键时刻,有一个名叫季梁的贤臣勇敢站出来劝阻国君。季梁说道:“上天正在保佑楚国,楚国故意陈列老弱残兵,那是假象,用来诱惑我们的,君王何必急于对付楚国呢?”
       接着,季梁说了一番道理:“小国所以能够抵抗大国,是小国有道而大国淫虐无度。”那么,什么是“道”呢?季梁说:“‘道’就是忠于百姓而取信于鬼神。当国君的人想到怎样对民有利,这就是忠;史官不事虚夸,言辞真实,这就是信。”

       当时随国国内的状况如何呢?百姓饥饿不堪,在死亡线上挣扎,而国君放纵私欲,终日寻乐,史官却在那儿虚报功德来祭祀鬼神。这样的政局,无论是追击楚军还是治理内政都不会获得成功。当时,随国国君并没有完全听懂季梁的忠言直谏,认为自己在祭祀的时候,用的都是毛色纯而肢体全的牲畜,个个膘肥体壮,祭祀用的黍稷也丰盛齐备,怎么就不能取信于鬼神呢?
       于是,季梁坦诚地告诉国君,说了一句震古烁今的话语:“夫民,神之主也。”这就是说:“百姓,是鬼神的主人!”季梁解释说,从前有作为的圣王明君总是先让百姓富足,然后才聚集百姓致力于事鬼奉神,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而随国的百姓贫穷困乏,各怀异心,鬼神没有主人,君王虽然独自拥有丰盛的礼品用来祭祀,又会求得什么幸福呢?不如老老实实地修明政事,亲近结好周围的兄弟小国,这样百姓抓住时机致力谷耕,百姓生活有了保障,随国就可以免于祸难。

       听了季梁这番劝阻,随国国君这时才感到问题的严重,禁不住害怕起来。最终,随国没有与楚国交战,国君积极修明内政,不违农时,国家因此变得强大,楚国也不敢随意攻打随国。
       季梁的“民为神主”思想,集中反映在这段文字中,话语虽不长,可称得上字字珠玑。“民为神主”的思想的提出,透出了“民本”思想的曙光,对崩解殷周时代的神权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进入夏商奴隶社会以后,就逐步出现以上帝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天命神权论,并成为夏商奴隶主阶级的世界观。周人从商人手中夺取政权的同时,把天命神权的世界观也接受了过来,把上帝作为主宰一切的绝对权威。当时的意识形态,无不由天命神权思想所派生。当时的政治,就是天命神权政治。按照周人的传统,神是至高无上的,而王是秉承天命的天子。直至春秋初期,整个社会依然笼罩于浓郁的神论气氛之中。

       在西周初年,少数比较能正视现实的统治者,如武王、周公等本来对天命有所怀疑,但出于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需要,对这个神圣的光轮不能不给以修缮和涂抹。到厉幽时代,随着奴隶制的日益衰落,天命神权日渐式微,“怨天”、“咒神”的思想应运而起。然而,尽管西周末年人们对天命神权已开始产生怀疑,但是未能动摇神权的主宰地位。
       这时,身为随国大夫的季梁勇敢地冲破神论的氛围,把“神为民主”的传统观念颠倒过来,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民为神主”的思想观点。他指出:民是主,神是从,如果民心背离,鬼神要降福也无能为力。所以,统治者唯有“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才能“庶免于难”。按照殷周神权思想,政治伦理是“神——君——民”,而季梁则主张“民——神——君”,这在当时“崇上天、信鬼神、君权高于一切”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一种超越历史的进步。(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3 +1

评论列表 写一个评论

浦江客
02-27
感谢编辑在网站首页“历史”栏目头条推荐,欢迎大家评论指点!!!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浦江客

浦江客

擅长 历史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