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


其一

    清晨,打开电脑,报社离退办的司力慧发来邮件:江老身体状况恶化。窗外,秋雨下得正急,淅淅沥沥,不时有几片枯叶飘落。身在异国他乡的我,思绪又回到了北京,脑海里又浮现出报社当年那些难忘的场景……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之交,整个中国呈现一派万木复苏、百废俱兴的喜人景象。在这个大趋势下,中国日报(CHINA DAILY)于1981年6月1日应运而生。谈起这张报纸的筹办和创刊,我们不能不感谢当时的三位主要领导:社长江牧岳,总编辑刘尊棋,常务副总编辑冯锡良。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刘尊棋和冯锡良已经去世,江老也因病长住协和医院。自然规律就是这样严酷无情。

六年前的一天,报社有关部门在一家四川餐馆为江老庆贺九十大寿,江老点名让我参加。在座一位老兄挺好奇,问我同江老什么关系。我说:他是社长,我是员工。他现在不当社长了,我依然敬重他。

江老是值得敬重的。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虽然不懂英文,却组织筹办了新中国第一份国家英文日报。在英文采编业务上,他放手让“内行”去做,尽管他本人办过多年的中文报纸,算不上“外行”。创刊前后,江老利用自己的“人脉”,上下联络,中外奔忙,在公关推广、硬件建设和广告发行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江老严于律己,平易近人。从不以权谋私,从不任人唯亲。对老战友或老部下推荐来的人员,他严格遵守组织原则,交由人事部门考察并量才使用,不给一丁点特殊待遇。作为报社第一把手,他对全体工作人员一视同仁,问寒问暖,笑口常开。在员工心目中,他是一位豁达的长者,一个快乐的老头。

江老热爱生活,心态平和。喜欢散步,喜欢聊天,喜欢交友,有一颗至纯至真的孩童之心。从领导岗位退下后,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徐霞客研究会,推动旅游文化,使研究会成为国内最有影响、最有活力的民间组织之一。我曾参加该会举办的几次活动,深为江老的组织天才和人格魅力而折服。

去夏,我和离退办的王占明去协和医院看望江老,病床上的江老我实在不忍心描述了。今秋,我和老伴来美国探亲,心中仍惦记着江老。在这篇短文快要写完时,我瞅了瞅窗外,天色灰白,雨还在下。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严冬迟早将要来临,然而我还是希望漫天飞雪来得晚一点,再晚一点。

 

其二】

1984年11月13日是个“黑色星期二”。中午,报社评论部主任关在汉突然心肌梗塞,被救护车急送医院。两小时后,传来噩耗:“老关走了。”整个报社顿时陷入一片悲痛之中。关在汉是创刊时期的元老之一,身材瘦削,头发花白,工作勤奋,疾恶如仇。作为评论版的主笔,他撰写了若干独家评论,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文字老辣,一箭中的。我读研究生时曾在报社实习,和老关有过几次近距离的接触。早就听说他“脾气大”,但他从未对我发过脾气,同我说话总是柔声细语。实际上,老关很有绅士风度,平和稳重,从不轻易发火,即使发火也是对事不对人。从他身上,可以看到老知识分子那种敬业、求真、清高和愚倔。关在汉,原名关肇义,1923年6月9日生于天津,经历比较复杂。多年来,老关一直靠近组织,申请入党,即使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也不放弃追求,终于在61岁时夙愿得偿。天妒英才,入党仅49天,心力交瘁的老关便累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永远离开了他付出心血并寄以厚望的《中国日报》。老关的人格魅力永在。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于文涛

于文涛

擅长 文学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