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画家傅益瑶的150幅水墨大作将中国美术馆的正厅、东厅和西厅都浸入一派清凉祥和之中。面对《比睿山延历寺图》和《天台山国清寺图》,观者无不咋舌惊叹。
傅益瑶,中国画坛巨匠傅抱石之女。1965年考入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78年调入江苏省国画院从事国画创作,次年负笈东瀛。1981年考入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大学院日本画系,师从盐出英雄。1983年进入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平山郁夫研究室,专攻敦煌壁画及日本画。旅日25年,潜心创作,硕果累累,曾多次在日本、香港、新加坡、瑞士、美国和联合国举办画展。此次乃傅女士之“故里展”。
4月22日中午,我在美术馆仔细观看了傅益瑶的作品:天地山川,大气磅礴;神佛僧俗,栩栩如生。历史、哲学、宗教、艺术、园林、建筑、服饰、民俗……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体,笔墨清雅,举重若轻。当晚,同朋友前去华侨大厦拜访。傅女士眉清目秀,淡妆素衣,静如淑女,动如辣妹,问一答三,激情四射。
走东闯西,傅益瑶始终不忘父亲教诲:“富胸中之丘壑,娴古人之技法。”旅居扶桑,入乡随俗,她苦苦追寻属于自己的题材和笔法,逐渐确立三个领域——“寺庙障壁画”、“日本民间祭”和“诗意画”。
寺院在日本有类似博物馆的性质,保存着历代佛教艺术品(包括障壁画),向外界展示。从日本特有的障壁画中可以看出,中国水墨画和中国文化曾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日本的历史。然而,“二战”之后,障壁画凋零了,许多庙宇四壁空空。当制作新障壁画的机会显现之时,早已蓄势待发的傅益瑶毫不犹豫地抓住,并且一个接一个地做下去,终于聚沙成塔,蔚为大观。这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佛教东渐图》就是一幅史诗般的画卷:大智,大美,大意境,大手笔。傅本人不是佛门弟子,她说她的心“与佛相通”。她笔下描绘的佛界:纯净,美丽,充满温馨。
“民间祭”是傅益瑶喜爱的另一个题材。她说:“民间祭是日本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那数百、上千年的历史,活生生地再现其中,既像是严肃的仪式,又像是大人的游戏。参加者既认真执著,又充满孩子气。这一瞬间的日本人显得那样单纯、可爱、热情,绝无平素那种拘谨。当我穿上和式衣裙、跑进人群、又跳又叫的时候,我觉得我的血液好像流入一个大的循环系统,周围一切都和我有了密切的关系……”真实的体验,强烈的互动,怎不令人笔下生花?傅创作的《诹访大社御柱祭》形散神聚,洋洋洒洒,曾获日本神道奖。通过对“民间祭”的探索,她成功地找到一条通往异民族内心的途径。
天资聪慧,傅特别喜欢创作“诗意画”。她认为:优秀的中国诗词有一种伟大的美质,那就是理想、信念和情操。只有崇高的生命同永恒的自然融为一体,才会涌出意境无穷的诗词佳作。而能否用水墨画的形式完美地“转化”诗中意境,取决于画家自身的修炼。当我们欣赏她创作的《李白诗意》、《王维诗意》、《道元禅师诗意》、《松尾芭蕉诗意》等组画时,不能不佩服她扎实的文学功底。
同傅交谈,深为她对父爱的思念所感动。傅抱石(1904-1965),一代宗师,其绘画艺术开启了现代金陵山水画派之新风。1959年,他与关山月合作,为人民大会堂绘制了巨幅山水画《***》,表现了祖国河山的雄奇壮美,***亲为题句。傅抱石的四个子女皆擅丹青,自强不息,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