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原IDG资本合伙人
在IDG时的投资了暴风影音、Razer雷蛇、吉比特、诚迈科技、万兴软件、蓝港、神州付、3G门户等等
在IDG十余年里投资了不到30个项目,其中10个已经上市
创办高榕后
张震在A轮就作为领投方投中了最近在美国上市的拼多多
2015年,经拼多多天使投资人孙彤宇介绍,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震和黄峥用一顿午饭的时间便敲定融资。
张震事后回想,“决策时间其实只有15分钟”。
2015年6月,拼多多宣布完成A轮融资,由高榕资本领投,IDG资本跟投。
2016年7月,高榕资本领投了其B轮融资,新天域资本、腾讯产业共赢基金、光速资本、凯辉基金等跟投;
之后,高榕资本继续参与了C轮与D轮的投资。
▌黄峥15分钟就打动了我
做早期投资,首先看人。
黄峥给我介绍拼多多时,他15分钟就打动了我。
如果一位创业者选择了错误的业务方向,那本质上还是人的问题。
他拥有对行业独到的见解和强大执行力。
他对要做的事情理解很深,比如当时国内有很多创业公司要模仿Jet.com,这是一家要做网上Costco的创业公司,但很多人对其业务并不真正了解。
而黄峥很敏锐,他很早就发现了Jet.com,并成为了前几百名的会员,他会亲身体验,
然后再深度分析和研究其业务模式有哪些问题,如果要适用于中国的消费环境需要做哪些优化和改变。
黄峥思考问题的深度很深,也很善于思考。
他还有能力结识一批最优秀的企业家,包括网易的丁磊、顺丰的王卫、OPPO的段永平、淘宝的孙彤宇,这四位优秀的企业家也是拼多多最早的天使投资人。
其实能有幸跟其中一个人做好朋友,就是很好的运气了。2006年,段永平第一次见巴菲特,就带了黄峥一起,那时候他还很年轻。
有机会跟全球最优秀的企业家、投资家一起交流,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有时候大道至简,一句话就通透了。
作为曾在谷歌工作的精英创业者,黄峥想到去三、四线城市挖掘机会,灵感来源于哪里呢?
第一是他过去创业做电商的经历,
第二是做游戏的经验,游戏实际上是在研究人性。
为什么大家会口口相传拼多多,就是因为它消除了一个传播过程中的人性痛点,
即人们不是为了占对方的便宜,而是可以共同获得一个优惠的价格。
至于拼多多所面临的争议,每家创业公司都会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创业者,这些人也是最有创新和突破精神的。
其次,拼多多只是一个初创公司,成立还不到三年的时间,发展速度超出了大家的预期。
所有的平台型电商,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挑战恰恰在于留给你解决问题的时间也很短。
平台最重要的是建立规则、信用。我觉得,对于这些创业者应该有更多的包容。
回头来看,有几点是我们特别看重的:
首先是黄峥和拼多多团队的远见和执行力,在这次创业之前,拼多多团队已经有过几次成功的创业经历。
第二,拼多多的创新性让平台在红海中找到了自己的“新电商”模式。
第三,拼多多团队“本分”的价值观。
▌我为什么看好黄峥?
黄峥是一个特别有远见的人,他能非常深的洞察人性,从而敏锐的捕捉到市场机会。
同时,他可以看到差异化的打法,并且能够把这种打法快速落地实施。
黄峥符合我对于优秀创业者的两个定义:
第一就是他要很Sharp。
Sharp跟聪明不一样,聪明只是一种学习能力,
而Sharp是一种出色的判断力,是能够透过纷繁的表象数据,一针见血地看到里面最核心本质的能力。
第二点是他的执行力。
今天在任何一个领域创业,只要有一家起来,就会有无数个竞争对手杀进来。
也就是说,商业模式在今天不等于商业机密。
特别是与互联网相关的东西,都是透明的,竞争对手完全可以通过试用你的产品,或者通过反向编译得到你的设计。
因此如何能够杀出重围,我觉得是对团队执行力的巨大考验。
当然这也是对投资机构的巨大考验。
要判断出行业中最优秀公司,我们肯定要对相关的行业理解足够深刻,这促使我们成为更好的研究驱动型机构,形成自上而下的研究。
此外,要与最优秀的创业者形成很好的沟通机制。
我们对过去投资的优秀公司的创始人都有非常好的认知和了解,这有助于我们未来做出正确的投资判断。
高榕在进行消费领域的投资决策时,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创始团队是否能够把消费者的需求和利益放在公司自身利益的优先级之上,因为这是任何消费类公司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拼多多平台上的消费者是公众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看到了拼多多团队对于维护消费者利益所付出的巨大艰辛和努力。
拼多多是一个平台型公司,也是一个由众多用户、商家、平台管理运营人员、平台基础设施服务商共同构成的社区。
因为这个平台社区已经在影响着很多人的工作、商业开展和个人生活,所以平台的情况应该让公众所了解。
作为一个平台型的企业,公司在上市以后能够更好的与公众分享平台的成长,接受公众的监督,它的业务发展也会更健康。
与众多参与者分享平台的成长是一个负责任和符合逻辑的安排。IPO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终点,将来还有更多的路要走。
▌“学霸”,信息迭代以月为单位
出生在部队大院的张震,身上颇有“侠气”,信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投身风投行业,也与这点有关。他相信资本可以推动科技与商业创新的发展。
从2002年起,风险投资成了张震的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工作,这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研究生期间,他曾与导师一同创业成立互联网公司,在企业融资过程当中,接触到了风险投资。
彼时,美国的风投业早已成熟,并持续推动了科技领域几十年的高速发展;
而在中国,VC行业刚刚进入快速发展的前夜。
成立于1992年的IDG资本,经历了默默耕耘的10年后,投资的百度、腾讯刚刚起步,
阎焱的软银赛富基金成立不足一年,
红杉中国、经纬中国等机构还未诞生。
但张震在那时已经认定,VC推动的科技与商业创新,在美国发生,也必然会在中国重演。
恰好IDG资本正在招聘投资经理,决定去尝试一下的他,当天即被录用。
“我有时开玩笑说,现在加入高榕的年轻人很多是从耶鲁、牛津、伯克利、哥伦比亚、康奈尔等世界一流名校毕业的。按照这个招人标准,我可能不会被录取,”张震笑称。
他形容当时抱着“建功立业”的想法,投身互联网热潮,希望投出能让商业效率和消费者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企业。
在IDG资本,他遇到了对其投资生涯影响深刻的“老大”周全和未来“高榕三剑客”中的另外两位,高翔和岳斌。
做投资,首先就是要判断行业趋势。
2000年互联网热潮后,每两三年就会涌现出新的投资主题,从垂直门户、网络游戏、搜索引擎,到SP再到web2.0,再到后面的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
这对投资人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不能说一个投资人擅长投网络游戏,却不擅长投资搜索引擎,那表明你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进步意愿不够”,张震说。
初进投资之门,让拥有清华大学工、法、商三科学位的他感受到了挑战,同时又充满了好奇。
那时他还不知道,正是这种“挑战和好奇”,让他养成了快速迭代认知的能力和习惯。
与张震相识于微时的好友,暴风影音创始人冯鑫评价,那时的张震进步神速,对行业的理解堪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两人在时任265科技公司董事长的蔡文胜茶局上第一次见面,暴风刚刚起步,
张震对于当时暴风做的“流量”生意大感兴趣,第二天中午拉冯鑫吃午饭继续深聊。
此后,两人保持着一月多次的见面频率,每次聚会,张震都会拿出行业内的新动向跟冯鑫谈论。
“他身上有很明显的清华人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特质,有问题就会立马去找人求证,然后各处交换、比对信息。
所以他对一个领域内信息的迭代都是以月为单位,2-3个月升级一次”,冯鑫说。
张震说:“VC行业非常残酷,一个决定,小则几百万,大则上亿美元,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看不到这么多的钱。投错一个项目,或者项目发展得不尽如人意,就可能会击垮一个投资人,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三剑客”可以“把后背留给彼此”
张震、高翔、岳斌被称为高榕“三剑客”, 他们是相识多年的兄弟。
张震跟高翔颇有缘分,张震当年加入IDG后第一次出差,室友就是同年入职的高翔。
与雷厉风行的张震不同,高翔非常柔和。刘永好的女儿刘畅与高翔相识在混沌创业营,她把他当成暖心的“机器人大白”。
“一刚一柔”的两人意外的合拍。在IDG资本共事的十多年时间里,张震在北京,高翔驻广州,不常见面却建立了非常坚固的信任关系。
张震形容两人的关系是“把后背留给彼此”,不管是谁的项目,对方都会当成自己的项目去执行。这离不开多年磨合后的彼此认可。
当年两人都在看互联网视频项目,高翔坚持要投刚上线的土豆,
张震则偏好另一家公司,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就商量着一起去看对方推荐的公司。
土豆的创始人王微穿着拖鞋就来见客,但仔细沟通后,张震大为赞赏王微的能力,
认为土豆的发展前景更值得期待,从而坚定支持高翔投资了土豆。
“彼此之间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张震表示。
2007年,两人同时被提升为合伙人,参与负责IDG资本的TMT投资业务。
那时的创投市场,已经随着BAT等公司上市而日渐繁荣。
二人负责的TMT业务是各家机构押注的重要领域,两人也不负众望,
携手投出了土豆、91助手、吉比特、雷蛇、万兴软件等知名项目。
张震跟岳斌则是“不打不相识”。
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岳斌还在华兴资本工作,推荐了一个项目给张震。
“我对这个小伙子的第一印象是他怎么这么‘不留情面’啊!”回想起岳斌谈事情一针见血的风格时张震笑道。
聊了一个多小时以后,岳斌身上的“sharp(敏锐)”,即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进行精准判断的能力让张震大为欣赏,
这是在沈南鹏、张磊、王兴等优秀从业者身上都具备的特质。
2009年底,张震大力邀请岳斌加入IDG资本。
岳斌在2010年主导投资的小米,后来给IDG资本带来了近10亿美元的回报。这让岳斌名扬VC业。
投资小米的过程堪比“福尔摩斯”探案推理:
岳斌在一个叫miui.com的论坛里发现有一家叫小米的公司推出了安卓操作系统MIUI和IM工具米聊。
产品每周都会根据用户反馈,不断更新。每次迭代后,用户评价都会更好。
同时,他在不同的招聘网站发现小米公司在招聘各类芯片、通讯技术等硬件工程师。
当时雷军的对外身份还是天使投资人,通过“关系”,岳斌了解到雷军每天都会去小米公司坐班到深夜。
小米的秘密融资那时也才完成不久,所以雷军并不太想见素不相识的投资人。
岳斌跟雷军说:“请给我半个小时时间,我把我理解的小米通过PPT演示给您”
行业里鲜有投资人给创业者展示PPT,这引发了雷军的兴趣。
在那份PPT里,岳斌推演出小米想围绕智能手机打造生态系统,意在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的战略,并对中国智能手机的发展图景进行了预测。
那时,距离4G普及、移动互联网爆发还有三年。
早早理解小米战略的岳斌打动了雷军,评价他是“小米之外第一个搞懂小米的人”,所以给了岳斌投资小米的机会。
这次说服雷军的过程,让张震看到了岳斌身上最宝贵的能力——可复制的“系统化的投资能力”,即:
以对大量信息的整合、分析和推理,
深入理解一个细分领域,从中发掘出优秀的项目,
用“懂”来打动创业者。
不管风口在哪,张震相信,这种能力都有机会复制到其他有潜力的领域并持续投出好项目。
“我在岳斌身上看到了他可以成长为优秀投资者的光芒”,张震说。
▌“道”之不惑,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赖于三剑客多年的投资经验,高榕在投资之“术”上已经踏出了自己的路。
与之相对的,从投资人到百亿基金负责人,张震说,他依然常常惑于“道”。
每当张震遇到思维困局时,他常会选择和孙彤宇聊聊。
这位淘宝网创始人是张震“导师”般的存在,孙彤宇之于他,就如同段永平之于拼多多创始人黄峥。
二人间的对话有时不需要说很多,一两句点拨就能让人豁然开朗。
正如段永平送给黄峥的“本分”二字,孙彤宇送给张震的话也很简短:
“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话被张震当作对投资之“道”的高度概括。
2015年、2016年的市场看起来一派繁荣。
中概股私有化让很多科技公司看到了回到国内上市的机会,机构募资和投资也达到了阶段性的高潮。
参与还是不参与、参与哪些机会?这让张震感到非常焦虑。
当时不少实施私有化的项目找到高榕,表示“国内市盈率远高于国外,回归国内重新上市后的短期投资回报可以达到3至5倍”。
作为一家新机构的负责人,他的压力不再是错过单个项目,而是系统性的巨大诱惑出现后,如何抉择。
这不仅关乎智慧,还关乎定力。
“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话最终帮张震做出了决定,高榕不参与任何中概股私有化业务,
因为在他看来,如果去参与这类项目就是去谋求短期套利,
而高榕作为早期风险投资机构的初心是去实现长期的价值创造。
“我们并非专业的对冲基金,如果想挣快钱,那总有一天是要还的”。
机会成本,永远存在,像这样的选择,在张震的生活里是常态。
从投资人到机构负责人身份的转换,让他在“为”与“不为”上对度的把握更为纯熟。
刚入行时,如果有创始人要求在投资协议规定好的标准之外再争取额外的期权,张震会认为这是违背了契约精神。
但现在他会更多的站在创始人的立场上考虑创始人的诉求,额外的期权也许是其为招徕优秀人才所必需的资源。
毕竟“没有任何一个合同是完美的,总有一些东西因为情势变更需要做出调整。”
创业四年多来,张震依旧觉得高榕资本还是一家初创的机构,在道与术的探索与把握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投资人
投资主要就是对人和事的判断。
年轻的投资人,缺乏经验,就需要不断地交学费。投资能力很难量化,但当你经验丰富后,对事情会看得更远,对人会看得更清晰。
今天我再看一个项目,我会自然而然地考虑它缺乏什么资源、需要什么样的人,未来如何退出等等。
大概2006年前后,我在IDG时投了一家高科技公司。
这家公司一开始讲的故事很性感,创始人背景也很好,我们跟创始人还签订了业绩对赌条款。
但投完之后,公司发展得很差,最后公司利润是负的。
年底,公司各种各样的问题都爆发了。
公司当时已经拖欠了两个月工资,然后创始人就玩起了失踪,
让员工去IDG办公室找我,声称“我们对赌失败了,
现在公司都是IDG的了,你们的拖欠工资和年终奖就去找张震解决吧。”
那个项目投了几百万美金,当时的春节我都没怎么过好,
每天晚上做噩梦,梦里都在想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些事情。
后来我找到了一家行业里的领头公司,我认为那家创业公司的产品品牌和源代码,对于他们是有价值的。
这家领头公司的创始人认可我的判断,最终答应以不小的股份比例把那家创业公司收了。
再后来这家领头企业成功IPO了,也为我们之前的投资实现了较好的回报。
结果虽然还不错,但其实有运气的成分。
这个经历让我刻骨铭心,可以说是我十几年做投资最痛苦的一次。
我学法律出身,最初以为可以通过协议来控制风险,其实不是。
很多时候你不能把自己对事情的判断寄托在协议条款上。
对于早期项目我现在不轻易签对赌协议。
若签,一般也是选择单向对赌,也就是说你做到了自己的承诺,我奖励你,做不到不惩罚。
因为我觉得你做不到是我自己判断出了错误,我应该为自己的错误去承担后果。
如何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投资人?我总结需要三个条件。
一是十年的投资经验,这是学制。
因为经济有周期,如何考虑在不同的阶段来进入和退出,这背后是科学的,好的投资人是要跨越周期的;
二是投出不少于1亿美金,这是学费。
这背后是你有机会参与的项目数。粗略按照一个项目500万美金算,1亿美金就是20个项目,有了20个项目你才能跟不同风格的创业者、不同类型的公司打交道,你才能不断总结出自己的投资哲学和方法论;
第三,退出的现金回报要超过投入的资金成本,而不只是看账面回报,因为账面回报明天就可能清零。
照这三个标准,在中国可能找不出100个人。
我们会错过一些优秀的项目,也有投错的项目。
就像别人问巴菲特,你为什么错过微软和亚马逊等优秀的项目,
巴菲特回答说,“因为我们愚蠢。”连巴菲特都敢于承认自己的愚蠢,其实我们愚蠢的时候更多。
做投资最难的是在一个信息相对有限、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判断。
比如,如果我们判断十年后没有私家车,那么我今天就要去投私家车之外的新模式,
传统4S店的相关投资就要取消,而去看汽车共享或租赁的模式。
一家公司做得好,99.99%都归功于创业者,投资人起到的作用相对比较微小。
不管做投资还是做人都应该有感恩之心。如果你没有,就很难跟人建立一个长久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因为这不是一锤子买卖。
当下以及十年后,当人们提起高榕资本,我希望他们能认同我们:价值观很正,有所为有所不为。
▌张震的15条金句:
1.做早期投资,首先看人。
2.如果一位创业者选择了错误的业务方向,那本质上还是人的问题。
3.有机会跟全球最优秀的企业家、投资家一起交流,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有时候大道至简,一句话就通透了。
4.黄峥符合我对于优秀创业者的两个定义:
第一就是他要很Sharp。
Sharp跟聪明不一样,聪明只是一种学习能力,而Sharp是一种出色的判断力,是能够透过纷繁的表象数据,一针见血地看到里面最核心本质的能力。
第二点是他的执行力。
5.高榕在进行消费领域的投资决策时,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创始团队是否能够把消费者的需求和利益放在公司自身利益的优先级之上,因为这是任何消费类公司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6.不能说一个投资人擅长投网络游戏,却不擅长投资搜索引擎,那表明你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进步意愿不够。
7.他对一个领域内信息的迭代都是以月为单位,2-3个月升级一次。
8.可复制的“系统化的投资能力”,即:以对大量信息的整合、分析和推理,深入理解一个细分领域,从中发掘出优秀的项目,用“懂”来打动创业者。
9.正如段永平送给黄峥的“本分”二字,孙彤宇送给张震的话也很简短:“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话被张震当作对投资之“道”的高度概括。
10.做投资,首先就是要判断行业趋势。
11.投资主要就是对人和事的判断。
12.投资能力很难量化,但当你经验丰富后,对事情会看得更远,对人会看得更清晰。
13.如何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投资人?
一是十年的投资经验,这是学制。
二是投出不少于1亿美金,这是学费。
第三,退出的现金回报要超过投入的资金成本,而不只是看账面回报,因为账面回报明天就可能清零
14.“因为我们愚蠢。”连巴菲特都敢于承认自己的愚蠢,其实我们愚蠢的时候更多。
15.做投资最难的是在一个信息相对有限、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判断。
(整理编辑:夏蘅)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