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上最后一缕清香

人生苦短。能锲而不舍、百折不回地“攻坚”一件事确实令人钦佩,何况这件事在世俗眼中是如此单调,如此劳心伤神,如此缺少“轰动效应”。李树青就是这样一位痴迷国粹、耐得寂寞的学者型书法家。他呕心沥血达11年编撰的《仰韶书屋金文字汇》已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从而为金文研究填补了一块空白,为海内外书法爱好者奉献了一份厚礼。

书法是中国独特的书写艺术,字体主要有篆、隶、楷、行、草等。篆书通常包括周代的金文、战国篆书和秦代小篆。金文又称钟鼎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起源于商代,盛行于周代,下限断在秦灭六国、用小篆统一中国文字之时。

李树青的四卷本《金文字汇》共收录字目4058字,重文34520字。字样取原拓影印,以避失真。金文隶定,集先贤学者之定论。部分仅能隶定、不可辨识之字一并收录,待宏富者作精赅详博之注释。这本书画参考资料拼音字注释版的《金文字汇》虽然上不了那个“畅销书排行榜”,但对海内外书法爱好者来说,则是一本可以信赖的高质量工具书。

常言道:“十年磨一剑。”这本《金文字汇》耗费了李树青足足11年宝贵时光,终于在年近“古稀”之际完成了这项“精卫填海”式的工程。是什么信念支撑他如此忘我,如此拼命呢?李说:“这件事值得做。我想在有生之年把这件事做成,为后人留下一点文化遗产。”

家风熏染,李树青自幼喜爱诗词经史、琴棋书画。1976年,李树青正式拜书法大家龚望(1914-2001)为师,研习隶篆。龚望先生送李一句话:“写字是小事,念书是大事。”李将师父真言牢记心中,付诸实践。他的“仰韶书屋”里四壁皆书,墨香飘逸,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有民国容庚的《金文编》,还有其它工具书和参考书。正是在博大精深之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李树青才能单枪匹马、底气十足地完成这项浩繁的工程。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李树青就是这样一个埋头苦干和拼命硬干的人。为了编撰《金文字汇》,他争分夺秒,夜以继日,每天在电脑前埋头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一个星期才下一次楼,结果搞得老眼昏花,关节失灵。子女劝他到医院检查检查,他说:“我不去。先把这件事干完,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其他事以后再说。”

编字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十倍的耐心和百倍的细心。李树青花费三年时间手写四本金文纸稿,又用了八年在电脑上重新编辑。金文使用的年代长,区域广,但留下的资料不多。李树青认真考证,一丝不苟,务求言之有据,绝不牵强附会。金文“以诱导寡人”中的“诱”字,造型奇特,字库里找不到,李只好“自造”一个:左侧采用一个偏旁“言”,右侧两字叠加,上“羊”下“牛”,然后经过电脑处理,拼出金文的“诱”。如此这般,李树青“自造”了两千多个字库里没有的金文字。其它琐碎周折,不必详述。

李树青具有传统文人的气质和秉性:勤奋,求真,淳厚,低调。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女都很争气。《金文字汇》问世,书法界和出版界反应颇佳。李本人则淡然置之,无踌躇满志之态,有真诚感恩之心。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他一再提到他的恩师高仲钧先生、安锡宠先生、居文郁先生、龚望先生、张牧石先生和张淑纯先生,感谢恩师在做人与治学方面对他的激励、指导和点拨。斗转星移,恩师远去。李树青推出这部《金文字汇》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是对恩师的告慰,也是对自己多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一个小结。祝愿李树青在书法创作与研究上不断有所突破,在张弛有度的前提下,晴耕雨读,为艺术圣殿奉上最后一缕清香。

2018年2月10日,北京】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1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于文涛

于文涛

擅长 文学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