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拜金主义比较严重,都想过上“不差钱”的日子,恨不得一夜暴富。许多人认为文化无用,起码文化的“用”不那么实惠、不那么“短平快”,与其背诵唐诗宋词不如研究研究股票。然而,文化的大用就在于这种“无用”。文化是超凡脱俗的,淡泊宁静的,五蕴皆空的。文化可以充实我们的头脑,滋润我们的灵魂,陶冶我们的性情。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精神家园,求大智慧,得大自在。
我在中国日报工作了将近30年,有幸接触到许多德艺双馨的文化人,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曾到过一些国家采访,通过交谈倍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然,外国文化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学者董乐山曾对我说:要向外国学习,主要向欧美学习。我赞同他的观点。
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其中最辉煌的就是孔孟的儒家学说和老庄的道家思想。我本人刚刚开始研究孔孟和老庄,翻阅了王蒙、于丹等人所写的解读文字,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萌发了一些粗浅的体会。我觉得,年轻人可以侧重研究一下儒家,因为儒家是入世的,鼓励“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赞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了我这个年纪,可以侧重研究一下道家,因为道家是出世的,主张“无为”。这绝不是说什么都不做,不追求,不上进,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人应当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哪些事情自己可以做,而且可以做得出彩,哪些事情自己不能做,最好让有能力的人去做,这样才能略有所为。如果认为自己无所不晓,无所不能,有“资本”去胡作非为,为所欲为,那就势必害人害己,祸国殃民。孔孟和老庄绝非水火不容,格格不入。一个人完全可以左手孔孟,右手老庄,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业。
在电子出版物咄咄逼人、攻城夺地之今日,纸质图书缘何尚能稳坐半壁江山?我分析,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第一,出版社编辑纸质图书的团队比较强,而电子出版物的整体编辑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第二,年纪稍大的读者更习惯于阅读纸质图书,墨香四溢,畅美难言;第三,纸质图书似乎更适合深刻阅读,深刻思考。我估计,纸质图书和电子出版物平分秋色的局面还会维持若干年。即使将来有一天,电子出版物完全取代了纸质图书,有些内容翔实、装帧精美的图书还可以作为文物保存下来。
文学曾经是我们的骄傲。遗憾的是,近几年的文学开始衰微,首先是诗歌的衰微。诗是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没有真情,谈何流露?其次是小说的衰微,真正有分量的小说少之又少。可能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太精彩太戏剧了,超出了任何一位小说家的想象。与其看一部胡编乱造的小说,不如看一看报纸、电视和网络爆出的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新闻。我本人喜欢阅读散文,一是短,二是直抒心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