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一个有良知却***被坎坷、失败、贫困缠身的作家
作家路遥,大家都耳熟能详。他在当代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位重量级的作家。他的作品当时曾经激动过数以万计的青年,而且至今仍经久不衰、还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不过,路遥又是个苦命的作家,生前几乎没过过好日子,可以说是个***在坎坷、失败、贫困中苦苦挣扎的可怜人。
经历坎坷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他7岁时便因为家里困难,父亲就决定将这个长子过继给他的哥哥、远在延川县的王玉德。
伯父家也很穷,时常为买不起几分钱一支铅笔而发愁。当时,路遥衣衫褴褛,裤子破了不敢到别人面前,有人搞恶作剧,专门把他拉到人群里,惹得哄堂大笑。伯父和伯母是不想让路遥继续上中学的,他通过与家里谈判,还是去延川县立中学上学了,但一直不够吃,他只得待学习完后,在野地里找乱七八糟的找东西填肚子。这段屈辱和饥饿的经历,对路遥的人生和创作心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由于“***”爆发,升大学毫无指望,路遥只得回乡当了农民。“***”洪流中,路遥鬼使神差地跳入其中,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初中生一步一步当上全县***头领,晋升为“军长”。大联合后,路遥以群众代表的身份被结合为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只是“好运”转瞬即逝,路遥跌向了深渊,在“清理阶级队伍”中,他被罢免了县革委会副主任的职务,并于1969年年底被彻底赶回老家郭家沟村务农。
路遥是在政治仕途被堵死的情况下才决心从事文学创作的,但是他本人一生都没有放弃政治,这在他的作品中有不自觉的流露。
1972 年秋天,路遥被调到延川县文艺宣传队当创作员。
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大学,因当过***头头,北京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都不敢要他,最后延安大学中文系的领导申沛昌冒着风险拍板,路遥才迈进大学校门。
1976年8月,路遥大学毕业后, 被分配到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刊物《延河》做编辑工作。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婚姻失败
路遥的初恋是北京知青林红。在引导他走向文学之路的好友、诗人曹谷溪撮合下,路遥在人生最为辉煌时刻与林红展开了他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恋情。1970年延川县招工,路遥争取到了一个指标,但是他把这个名额转让给了林红。不过,就在路遥被县革委会宣布隔离审查的当天中午,林红因路遥的“农民身份”而提出断交。
路遥在痛不欲生中回农村当民办教师时,颇具文学才华的另一位北京知青林达走进了他的生活,用爱抚慰了他的创伤。据说路遥考上延安大学后,大多经济来源是靠林达资助的。
路遥担任文学期刊《延河》编辑,随后林达也分配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工作。他俩于1978年1月结婚,并于1979年生下了他们的女儿路远。
遗憾的是,婚后生活并没有起初想象的那般甜蜜、和谐和幸福。路遥希望妻子是一位能体贴入微、对自己学习工作都能够有所帮助的妻子。而林达则是一个具有“小资”情调和独立意识、事业心极强的现代知识女性,让她放弃事业心甘情愿地去做一个家庭妇女,那是万万不可能的。两人在生活习惯、性格上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凸显,一度达到激烈冲突。短短几年时间,路遥和林达已行同陌路。
在辞世前三个月,病床上的路遥,在林达的搀扶下,在离婚书上沉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贫困
小时候、读书时期贫困是由于家庭没有经济来源,但工作后的路遥似乎没有大的改变,依然贫困缠身。
1983年3月,路遥的小说《人生》获第二届全国中篇小说奖,他给四弟王天乐(当时《陕西日报》记者)打电话说手头无一分钱,没有到北京领奖的路费,要弟弟帮忙想办法,天乐借了500元。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告诉了四弟两个消息:一是报喜;二是去领奖买书,钱还是不够。王天乐也不宽裕,只得硬着头皮敲开了时任延安地委副书记冯文德办公室的门,听了王天乐的话惊呆了这位副书记,他出门去找了五千块钱。离开西安去北京领奖那天,王天乐从延安赶到西安火车站将怀揣的5000元钱交给路遥,并说:你今后再不要获什么奖了,人民币怎么都好说,如果你拿了诺贝尔文学奖,去那里是要外汇的,我可搞不到!
路遥当时无奈地说了一句:日他妈的文学!便头也不回的进了火车站。
路遥是个家庭压力极大却又不善精打细算的人,所以日子一直过得非常窘迫。他除了城里的家,还要关照农村的两个家,四个生身父母和养父母,还有众多兄弟姊妹,都需要他赡养和帮扶。而且故乡的远亲近邻、七舅八姑,时常一有困难就找上门来,而路遥不是见困难不帮的人,手头告急便成家常便饭。
路遥去世时留下的是:1万元的存折和近万元的欠账。
路遥坎坷、失败、贫困的身后,换来的是文学的巨大成功,留下的是五卷文集。这些不可多得的精神遗产,已让千千万万的读者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