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时报6月3日讯(记者冯赣勇)著名古琴演奏家刘铭芳先生在古琴演奏与传承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与经验,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刘铭芳先生以《从非物质文化保护中所想到的》为题,将自己几十年从艺的心得付诸笔端,读来令人受益匪浅。
引言:2001年5月,“昆曲”被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截至目前,我国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共有32个,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7个,入选优秀实践名册的项目1个,合计40项。
2003年,古琴艺术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2006年,为唤起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国务院将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自然遗产日;2008年2月,文化部公布刘赤城等十位当代古琴大家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从此,保护和传承中国古琴技艺,成为一项重要社会课题!
当我们今天依然为十多年前古琴被列入世界非遗而欢欣鼓舞时,请不要忽略了“遗产”这两个字背后的意义!古琴之所以能够成为古代文人雅士所推崇的“君子四艺”之首,并非仅仅只是因为其修身养性的基本功能,更是因为古琴艺术传承千年文化积淀而蕴含的天地人和的中国传统思维!由于时代变迁、多元文化冲击、传统文化阶段性衰落等诸多原因,古琴艺术的曲折境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缺失,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深思。
如何让已经传承数千年的中国古琴从“活下来”走向“火起来”?家父刘赤城先生在世时不止一次要求我:只有通过挖掘传统、明晰传承内容,继而进行创新才是重点,其中对于琴谱的整理创新是关键!十余年来,我协助家父潜心修订《梅庵琴谱》,终于在前年推出了集家父数十年心血与心得的梅庵琴谱最新版《梅庵琴谱修订版》;我相信许多像家父一样的中国琴人,也同样在世界各地耗费巨大精力投入琴谱挖掘、整理、创新的学术工作中。经过广大琴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古琴不再是曲高和寡的代名词,偶尔也会成为网络上热点、成为家长让孩子学习传统文化时的首选。
但是,有些问题依然引起的我的思考:
一、需要政策引导:千年以来古琴都是宫廷乐器代名词,是各种传统乐器之首,列入非遗也已经十多年了,各级政府也为古琴的传承与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在一些省份《XX省中小学生艺术特长测试》名单中仍没有出现古琴项目,这就导致学生学习古琴却不能以古琴项目参加艺术特长测试,也导致家长在给孩子报名学习乐器时多了一层考虑。
二、振兴古琴:对比钢琴、小提琴等热门乐器 ,古琴虽然起源与中国,但是,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市场热度以及市场化水平依然严重不足,大多数琴人尚不能单纯把古琴培训作为主要谋生获利手段;多数人学古琴的目的也不是获利,仍然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为主;中国文人虽然一直有不耻言利的传统,但是,只有把文化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才是让古琴薪火永传的有效途径,而引导古琴上下游产业合理市场化,更是实现古琴永续传承的有益尝试。如何提升古琴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尽快形成良性的发展链条,是摆在我们政府与所有琴人面前的新课题。
三、加强对非遗传承的帮扶:古琴以历史悠久、典籍众多、流派众多而闻名,所以,对传承与保护的人员也就有较高的专业要求,而培养一个高水平的琴人往往需要十数年之功,核心原因是学习周期长、培养难度大,相信其他非遗项目传承中也存在类似问题。为了保护大家教学、学习积极性,希望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场地使用、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琴人传统的师徒模式,鼓励琴人对古琴上下游产业进行现代化的发展尝试,培育“文化精品、古琴明星”,增强琴人对非遗事业的自我认同,增强社会对古琴和琴人的价值肯定,促进古琴上下游产业尽快形成规模、形成影响!
四、重点着眼于发展:近几十年,我们梅庵琴人通过在海外各地开设梅庵琴社、在国内外大学开设古琴课程,在部分区域搞古琴进校园、古琴进社区活动等方式,在一些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也通过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吸纳各方资本投入,进而形成了一定的古琴保护、保障的社会合力。但是,我始终认为:最好的保护是发展,我们一定要着眼于古琴的发展,只有这样,非遗资源背后隐藏的更加深刻的经济、社会和人文价值需要才能得到充分的激发。
各个列入世界非遗的项目均已经得到了社会与政府的高度认同,大家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资源整合,努力通过创新形式与手段将自身和周边的社会资源有效融合,形成裂变效应,只有这样才能让包括古琴在内的各类非遗项目在新的时代再度展现勃勃生机!(作者:刘铭芳)
刘铭芳简介:著名古琴艺术家,现任梅庵琴社社长、潮音馆馆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古琴专委会副主任、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委员会古琴专业考官、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等职务。
出生于艺术世家,七岁开始随当代古琴大师、全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奏员刘赤城先生习琴,继承了《梅庵琴谱》和刘门家传的全部琴曲。参与编纂并出版《梅庵琴谱修订版》,发行有《古韵新声》等古琴独奏专辑,其传略被辑入《中国音乐家词典》等。
来源:中华时报